冷战 (1947-195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未完成
本文是冷战系列的一部分 |
冷战 (1947-1953)及其起源 |
冷战 (1953-1962) |
冷战 (1962-1991) |
目录 |
[编辑] 起源:战后盟国关系的破裂
[编辑] 背景:东西关系
一些学者将东西矛盾的根源追随到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前。世界体系理论家们认为,俄国很晚才进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而在布尔什维克革命之后她又被完全或半边缘化,使得其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最终破裂。还有一些学政甚至认为,西方与东方在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这派学者争辩说,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有着拜占庭的传统,再加上斯拉夫文化、亚洲文化的影响,以及一个因沙皇的统治而形成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
英国和沙皇俄国的帝国竞争可能预示了之后的冷战。在整个19世纪,打开俄国的出海口是沙皇主要的外交政策;而阻碍俄国人拥有一个合适的出海口也是英国的主要外交政策。虽然俄国幅员辽阔,她所拥有的大约一万英里的海岸线常年为冰川覆盖,而在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出海口则被其他国家控制。自18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以来,英国就一直试图减缓俄国并吞“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的速度。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国人发现俄国若一旦夺取奥斯曼帝国一部分地中海海岸,将会威胁到英国的水上战略地位。沙皇在中亚直到印度的领土扩张也同样吓坏了在南亚的英国殖民者,迫使英国在阿富汗进行了一连串冒险活动。但是对俄国的担忧随着俄国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的惨败而有所减少。一些历史学家注意到英国对一个比较之下相对落后帝国实力的过高估计。俄国人很可能只关注她自己的贸易,以及保护自己的固有疆土,而非损害西方的利益。一些历史学家甚至注意到了后二战时期相似的局面:西方国家再度夸大了俄国在东欧的“扩张主义”。就如沙皇俄国时代一样,苏联在东欧的作为很可能只是为巩固自己脆弱的边界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俄国和美国这两个面积大国在战略上的竞争可以追溯到1890年代,当时有着一个世纪友谊的美国和俄国因满洲的利益发生冲突。缺乏竞争力的沙皇俄国希望通过殖民部分东亚领土来促进本国工业产品出口,而美国人则要求公开的市场竞争。
到1917年竞争上升成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在1933年之前美国一直没有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美国人从未忘记,苏维埃政府在1917年单方面与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使得西方国家必须独自面对德国。而俄国人对美国的不信任则是由于1918年美国派出军队,参与支援反布尔什维克的俄国内战。
二战中苏联与美英的联盟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且即使是在战时的结盟,双方的紧张关系依然存在。苏联人一直记住罗斯福的承诺,美英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是盟军直到1944年6月才在欧洲登陆,这是在苏联人发出类似请求的2年之后。而在同时,苏联人则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超过2000万人死亡。由于西方国家推迟了进攻计划,使得苏联在两年之久的时间内必须单独承受德国的军事打击。
当欧洲的战火在1945年5月8日熄灭后,苏联和西方国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军队沿着中欧的一条分界线驻扎。除了一些小的调整之外,这就是之后冷战的“铁幕”。随后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同意可以继续驻军,而且任何一方都不应该试图将对方赶出当前所在的地区。这个协议也适用于亚洲,美国正是基于此项共识而得以在日本和韩国驻军。因此从政治上而言,雅尔塔协议就是对战后现状的确认,其中苏联占据了三分之一,而美国则是三分之二。
美国与苏联对事情的看法也是大相竞庭的。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不同被简化为两种生活方式,战后的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必须在自给自足与出口,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之间作出选择。尽管如此,在1945年,冷战还不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美国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一个战后不同的欧洲,斯大林将德国和日本看作是苏联的主要威胁,而非美国。斯大林以为资本主义阵营很快就会为殖民地和贸易自相残杀,从而无法对俄国构成威胁。很多经济学家也同意这样的看法,他们预测资本主义国家将面对战后生产过剩的问题,最终导致在1947~1948年间爆发另一次的经济萧条。
美国政府一系列的政策使得斯大林更深信自己的观点。当时由于经济萧条和战争,美国的失业率从3%窜升到25%,而制造业产出则减少了三分之一。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通过加大政府支出的方式刺激消费,提供就业,减少贫困,这正是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所倡导的。在1929年政府支出仅占三个百分点,从1933年到1939年间,罗斯福政府的支出增加了三倍,批评家称罗斯福正带领美国走向社会主义。但是与二战的开销相比,新政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即使到1946年(战后的第一年),联邦支出依然高达620亿美元,占GDP总额的30%!从1929年到1945年,联邦支出从GDP的3%增加到三分之一。战争的支出也有效地解决了经济萧条问题,将失业率从1940年的14%降低到1943年的不足2%,劳动人口增加了1000万。战时经济的成功显然不是自由经济的功劳,而是政府带动了经济发展。
那么战后的大规模非军事化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斯大林认为将是生产过剩与萧条。如果比照当时的联邦支出情况来看,斯大林的判断并非荒谬。斯大林因此认为美国人将会像他提出提供经济援助的建议,以为美国创造资本投资的机会,确保美国在战后的工业生产保持与战时的同等水平,从而避免经济萧条。因此,从斯大林的观点来看,战后英美联合对抗苏联的机会很小。当时,战后生产过剩的危机却没有爆发,而且正如斯大林所预期的,这是通过维持与战时同样高的政府支出来达到的,只是美国政府将钱花在了其他地方。 ....
[编辑] 马歇尔计划
在1945年4月杜鲁门上台之前,美国就希望在《大西洋宪章》所拟订的原则下塑造一个可实现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等原则的世界:自决、贸易平等,并且重建一个资本主义欧洲。富兰克林·罗斯福始终没有忘记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为之激动不已的威尔逊理想主义,他也因此将建立永久和平以及传播民主思想作为自己的任务。
但是这种想法也同样着眼于美国的国家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令整个欧亚大陆遭受巨大创伤,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几乎没有国家不受战火蹂躏。苏联是其中受伤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战争摧毁了该国在1930年代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全世界唯一一个未受战争摧残,甚至还因此加强了其经济实力的主要工业国家就是美国,她也很快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权,作为战争中少数未遭受重创的国家,通过开放全球的市场美国将获得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的利益。全世界都将是美国产品的市场,而且她将无限制地取得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了避免1930年代所发生的经济灾难,罗斯福认为创造一个有秩序的战后环境有利于美国的繁荣。
作为生产全球50%民用及军用物资,并独享原子弹的国家的领导人,新上台的杜鲁门总统当然可以创造这样的环境。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不但重建了一个资本主义欧洲,也为多余的美国的产品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除此之外美国还建立了多个国际组织来实现她的理想,其中就包括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苏联当然选择不参与这样的战后重建。
[编辑] 战后和平的破裂
美国对欧洲的资金援助,以重建一个美国所希望看到的欧洲与苏联的利益发生冲突。自1920年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就一直是苏联的主要利益。在战争发生前,斯大林对将苏联国土扩张到沙皇时代以外地区不感兴趣。
战后苏联的目标并不是扩张主义,而是试图加固西线的疆土。由于担心德国和日本会在1960年代再度攻击苏联,斯大林决心在波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建立由莫斯科控制的卫星国家,以作为苏联的缓冲地带。
战后计划的矛盾首先出现在东欧和中欧。苏联在战争中丧失了2000万人,在30年内两次遭受德国(通过波兰)的入侵,并在150年内遭到来自西方国家的三次入侵(第一次是拿破仑)。因此斯大林决心要彻底搞垮德国以避免其对俄罗斯造成再次的威胁。美国当然反对这样的做法,因为在中欧看到一个完整的德国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温斯顿·邱吉尔,一个长期的反共人士,指责斯大林正在建立一个俄罗斯帝国,他称一副“铁幕”已经落下。之后杜鲁门决定不向苏联提供援助,而作为报复,斯大林在东德扶持了一个共产政权,但结果是导致了东德经济衰落,人们想尽办法逃往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