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阿登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出生日期 | 1876年1月5日 |
出生地区 | 德国科隆 |
逝世日期 | 1967年4月19日 |
逝世地区 | 联邦德国勒恩多夫 |
妻子 | 艾玛·魏尔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总理 | |
届 | 第一届政府总理 |
总理任期 | 1949年9月12日 - 1963年10月11日 |
前任总理 | 无 |
继任总理 | 路德维希·艾哈德 |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 | |
任 | 第一任主席 |
主席任期 | 1950年 - 1966年 |
前任主席 | 无 |
继任主席 | Ludwig Erhard |
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1876年1月5日生于科隆,1967年4月19日逝世于莱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战后联邦德国第一任联邦总理,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目录 |
[编辑] 生平
1876年出生在德国科隆的一个公务员家庭,先后在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波恩大学读法学和国民经济学专业。
阿登纳自1906年起从政,1917年起任科隆市长。1933年因反纳粹被解除职务,并于1934年和1944年两度被捕入狱。
1946年起任英国占领区基民盟主席,1950至1966年任基民盟联邦主席。
1949年73岁的阿登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参加战后西德第一次大选并当选联邦总理,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党的联合政府,并主张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时尽量独立和与伙伴国的平等。
1961年基民盟—基社盟选举失败,阿登纳于1963年10月15日引咎辞去总理职务。
[编辑] 主要政绩
1949年阿登纳说服西方战胜国不要大量拆除德国原有的工业设施,保护了战后西德近30年高速的工业成长的潜力。
1951年阿登纳与劳工阶层达成企业委员会协议,给与工人较大的决策权,保证了西德战后劳资关系的相对和谐。
阿登纳推动西德1954年加入了北约,并于1955年摆脱了西方战胜国的控制,获得了国家独立。
1955年在苏联访问时,他促成了苏联释放德国战俘回德国和苏联与西德的建交。
阿登纳和戴高乐促成了德法这一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宿敌的和解,1963年签署的德法条约奠定欧共体合作的基础。
[编辑] 身后评价
91岁的阿登纳去世后,很多西德民间团体表示:感谢他“为德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和他“勤奋、刚直”的品格和求实态度,他的政敌也赞赏他的“真正领导者的素质”
西方评论界普遍赞誉他“以他的铁肩支撑危局,使一个战败的、几乎气息奄奄的民族经受住了考验”。
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阿登纳当选第一,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第二,卡尔·马克思第三……
[编辑] 阿登纳基金会
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Stiftung)1962年成立,是有基民盟背景的政治性基金会,宗旨之一是向德国内外的优秀青年提供奖学金,培养学术人才和领导人才,并设立有“优秀人才培养研究所”(Institut für Begabtenförderung),负责管理奖学金。
[编辑] 著作
阿登纳四卷回忆录在1965至196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