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目录 |
[编辑] 歷史
[编辑] 周平王迁都
公元前770年,因为内乱和犬戎入侵,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
[编辑] 周室衰微
平王东迁以后,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互相攻伐,最後平王東遷,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由於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军讨伐郑国,郑莊公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说明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
[编辑] 齐桓公称霸
前685年,齐桓公继位,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编辑] 宋楚之争
齐桓公死后,五公子夺位,齐国内乱不止。据说,齐桓公的五个儿子互相战争,箭矢射到了齐桓公的尸体上,都没有人顾及。南方的楚国兴起,消灭了其北方的几个小国之后将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国进攻为名试图再次大会诸侯以成为霸主,但宋国实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宋楚两军交战于泓水。楚军渡河时宋大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半渡击之”,宋襄公称趁敌渡河时攻击是为不仁不义拒绝建议;楚军渡河后子鱼建议趁楚军列阵混乱之时攻击,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义为由拒绝。楚军列阵完毕后发起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伤重而死。楚国称雄一时,楚庄王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编辑] 晋国的强盛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军队护送下继承晋国君位,是为晋文公。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编辑] 秦穆公称霸西戎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编辑] 楚国问鼎中原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编辑] 晋楚大战
後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
[编辑] 弭兵会盟
参见:春秋弭兵会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此后战争大大减少。
[编辑] 吴越雄霸东南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吴王阖闾重用孙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以伍子胥为大将,统兵伐楚。吴军攻进楚都郢,伍子胥为父兄报仇,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吴军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兴兵败越。勾践求和,贿赂吴臣伯嚭并送给吴王珍宝和美女西施,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拒绝了伍子胥联齐灭越的建议,接受越国求和,转兵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 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编辑] 三家分晋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赵氏,并胁迫魏韩两氏出兵。战事持续两年,后赵氏游说魏韩两家倒戈,灭智氏,瓜分智地并把持晋国国政。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幽公仅余绛、曲沃两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即为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编辑] 统计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编辑] 参见
[编辑] 政治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春秋》和《左传》中记载的弑君事件达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这也反映了西周东周交替时权力的急剧变化。
[编辑] 經濟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开始普及,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还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编辑] 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编辑] 宗教
春秋时期并没有一种广泛流行的宗教,因为道教是从汉代才开始出现的,佛教也是在西汉时起传入中国的。不过,春秋时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编辑] 藝術
春秋时代的艺术,主要是青铜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时代的青铜艺术品。1923年,在新郑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时代的青铜鼎、爵,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相比之下工艺已经大大发展。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很讲究。
[编辑] 科技
[编辑] 建築
[编辑] 春秋时期的国家
国名 | 姓氏 | 今地 | 爵位 | 起迄年 | 滅國者 |
---|---|---|---|---|---|
东周 | 姬 | 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 | 王(天子) | 前770年—前256年 | 秦國 |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 |||||
温国 | 己 | 子 | -前650年 | 狄国 |
|
劉国 | 姬 | 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西南 | 周朝 |
||
荣国 | 姬 | 公 | |||
甘国 | 姬 | 公 | |||
樊国 | 姬 | 仲 | |||
尹国 | 姬 | 公 | |||
周国 | 姬 | 公 | |||
王叔国 | 姬 | 公 | |||
成国 | 姬 | 公 | |||
原国 | 姬 | 公 | |||
召国 | 姬 | 公 | |||
蘇国 | 姬 | 公 | |||
單国 | 姬 | 河南省濟源市東南 | 伯 | 周朝 |
|
詹国 | 姬 | 伯 | |||
鞏国 | 姬 | 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西康店村 | -前516年 | 晉國 |
|
毛国 | 姬 | 陝西省岐縣、扶風縣一帶 | 叔 | -前516年 | 晉國 |
重要诸侯国 | |||||
齐国 | 姜(也有說姓呂) | 山東省東部、河北省南部一帶 | 侯 | -前379年 | 田氏齊國 |
晋国 | 姬 | 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河北省東部一帶 | 侯 | -前349年 | 韓國、趙國、魏國三家分晉 |
楚国 | 芈 | 湖北省、湖南省北部、安徽省西部、江西省西部、河南省南部一帶 | 子、王 | -前223年 | 秦國 |
秦國 | 嬴 | 陕西省中部、甘肅省東部一带 | 伯 | -前206年 | 西楚、汉朝 |
吳国 | 姬 | 江苏省、安徽省東部一带 | 子、王 | -前473年 | 越國 |
越國 | 姒 | 浙江省一带 | 子、王 | -前306年 | 楚国 |
鲁国 | 姬 | 山东省曲阜市 | 侯 | -前256年 | 楚國 |
郑国 | 姬 | 河南省新鄭縣 | 伯 | 前806年-前375年 | 韓國 |
宋国 | 子 | 河南省商丘縣、通許縣一帶 | 公 | -前286年 | 齊國 |
卫国 | 姬 | 河南省淇縣、濮陽市一帶 | 侯 | -前209年 | 秦國 |
许国 | 姜 | 河南省許昌市、安徽省亳县附近 | 男、公 | -前375年 | 楚國 |
陳国 | 媯 | 河南省淮陽市 | 侯 | -前478年 | 楚國 |
蔡国 | 姬 | 河南省新蔡縣 | 侯 | -前447年 | 楚國 |
燕国 | 姬 | 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一帶 | 侯 | -前222年 | 秦國 |
曹国 | 姬 | 山東省定陶縣西南 | 伯 | -前478年 | 宋國 |
位于山東省的诸侯国 | |||||
祝国 | 姬 | 山東省長清縣東北祝阿故城 | -前768年 | 齐国 |
|
聶国 | 姜 | 山東省荏平縣西 | |||
纪国 | 姜 | 山東省壽光縣南 | 侯 | -前690年 | 齐国 |
鄅国 | 妘 | 山東省临沂縣、苍山縣、沂南縣一帶 | 鲁国 |
||
邾国(鄒國) | 曹 | 山東省鄒縣 | 子 | -前281年 | 楚国 |
莒国 | 己 | 山東省莒縣 | 子 | -前481年 | 楚國 |
向国 | 姜 | 山東省莒縣西南 | 子 | -前721年 | 莒國 |
極国 | -前721年 | 魯國 |
|||
邿国 | 妊 | 山東省濟寧縣東南 | 魯國 |
||
滕国 | 姬 | 山東省滕縣 | 侯 | -前297年 | 宋國 |
薛国 | 任 | 山東省滕州市 | 侯 | -前322年 | 田氏齊國 |
小邾國(郳國) | 顏 | 山東省滕縣東 | 子 | 楚国 |
|
濫國 | 齐国 |
||||
郯国 | 嬴 | 山東省郯城縣西南 | 子 | 楚國(一說是越國) |
|
炎国 | 越国 |
||||
鄟国 | 山東省郯城縣東北 | ||||
郕国 | 姬 | 山東省汶上縣北 | 伯 | -前408年 | 齊國(一說是楚國) |
宿国 | 风 | 山東省東平縣西南 | 男 | ||
項国 | -前643年 | 魯國 |
|||
譚国 | 山東省章丘縣西 | 子 | -前684年 | 齊國 |
|
遂国 | 伊祁 | 山東省寧陽縣西北 | -前681年 | 齐国 |
|
须句国 | 山東省東平縣西須句城 | ||||
鄫国 | 姒 | 山東省棗莊市舊嶧縣東 | 子 | -前567年 | 莒国 |
鄣国 | 姜 | 山東省平陰縣 | 公 | -前664年 | 齐国 |
州国 | 姜 | 山東省安丘縣 | 公 | 杞國 |
|
淳于国 | 姜 | 山東省安丘县东北部 | 公 | 杞國 |
|
郜国 | 姬 | 山東省成武縣東南 | 侯 | 宋國 |
|
茅国 | 山東省金鄉縣 | 邾國 |
|||
焦国 | 姬 | ||||
費国 | |||||
任国 | 山東省濟寧市 | 齐国 |
|||
邳国 | 楚國 |
||||
牟国 | 山東省萊蕪市 | ||||
於餘邱国 | 山東省臨沭縣 | ||||
根牟国 | 姜 | 山東省莒縣 | -前600年 | 魯國 |
|
偪陽國 | 妘 | 山東省棗莊市 | 子 | -前563年 | 晉國 |
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 | |||||
鄢国 | 河南鄢陵西北 | ||||
苏国 | 河南省焦作温县一带 | ||||
密国 | 姬 | 河南省新密市 | 鄭國 |
||
胡国 | 姬 | 河南郾城縣、舞陽縣一帶 | -前763年 | 鄭國 |
|
焦国 | 姬 | 河南省陜縣西十里鋪一帶 | 西虢國 |
||
共国 | 姬 | 河南省輝縣市西北 | 衛國 |
||
凡国 | 姬 | 河南省輝縣西南 | 伯 | -前716年 | 北方狄戎 |
鄢国 | 河南省鄢陵縣西北 | ||||
葛国 | 嬴 | 河南省修武縣 | 宋国 |
||
於国 | 姬 | 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15公里 | 叔 | 鄭国 |
|
东虢国 | 姬 | 河南省滎陽市 | -前767年 | 鄭國 |
|
杞國 | 姒 | 河南省杞縣 | 伯 | -前445年 | 楚國 |
申国 | 姜 | 河南省南陽市 | 侯 | -前668年 | 楚国 |
呂国 | 楚国 |
||||
鄶國 | 河南省密縣東北 | -前769年 | 鄭國 |
||
戴国 | 姬 | 河南省蘭考縣 | 公 | -前713年 | 郑國 |
鄎国 | 姬 | 河南省息縣 | 侯 | -前680年 | 楚国 |
黄国 | 嬴 | -前648年 | 楚國 |
||
蓼国 | 河南省固始縣 | -前622年 | 楚國 |
||
潘国 | 己 | 河南省溫縣 | -前504年 | 吳國 |
|
光国 | |||||
偪陽國 | 妘 | 子 | 吳國 |
||
上鄀国 | 湖北宜城東南 | ||||
下鄀国 | 允 | 河南省內鄉縣 | 楚國 |
||
弦国 | 隗 | 子 | -前655年 | 楚國 |
|
滑国 | 姬 | 河南省偃師縣 | 伯 | -前627年 | 秦國 |
阳国 | |||||
原国 | 姬 | 河南省濟源市 | 伯 | -前635年 | 晉國 |
江国 | 嬴 | 河南省正陽縣 | -前623年 | 楚國 |
|
邘国 | 河南省泌陽市北西萬鎮邘邰村 | ||||
應国 | 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原蚩陽鎮 | 楚國 |
|||
蔣国 | 河南省淮濱縣 | -前617年 | 楚國 |
||
邶国 | 河南省湯陰縣東南 | ||||
祭国 | 姬 | 河南省鄭州市東北祭城村 | 伯 | -前769年 | 鄭國 |
沈国 | 姬 | 河南省汝南縣東南 | 子 | -前506年 | 蔡國 |
麋国 | 楚國 |
||||
過国 | |||||
道国 | 姬 | 河南省確山縣 | 楚國 |
||
唐國 | 姬 | 河南省方城縣 | 侯 | -前505年 | 楚国 |
樊国 | 姬 | -前664年 | 周朝 |
||
胙国 | 河南省延津縣北 | ||||
雍国 | 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朱村鄉府城村 | 晉國 |
|||
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 | |||||
西虢国 | 姬 | 山西省平陸縣 | 公 | -前655年 | 晉國 |
北虢国 | 姬 | ||||
南虢国 | 上阳 | ||||
杜国 | |||||
郇國 | 姬 | 伯 | -春秋早、中期 | 晉國 |
|
虞国 | 姬 | 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 | 公爵或者侯爵 | -前655年 | 晉國 |
魏国 | 姬 | 山西省芮城縣 | -前661年 | 晉国 |
|
贾国 | 姬 | 侯 | -前678年 | 晉國 |
|
霍国 | 姬 | 山西省霍縣西南 | -前661年 | 晉國 |
|
耿国 | 姬 | -前661年 | 晉國 |
||
韓国 | 姬 | 山西省韓縣 | |||
楊国 | 侯 | ||||
仇由國 | 晉國 |
||||
倗国 | |||||
位于陝西省的诸侯国 | |||||
酆國 | 姬 | 侯 | -成王十九年(可能是公元前1056年) | 周朝 |
|
矢国 | 姬 | 陕西省陇县一带 | |||
梁国 | 嬴 | 伯 | -前641年 | 秦國 |
|
芮国 | 姬 | 陝西省大荔縣 | 伯 | -前640年 | 秦國 |
小虢国 | -前687年 | 秦國 |
|||
雍国 | |||||
畢国 | 公 | 西戎 |
|||
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 | |||||
上鄀国 | 湖北省宜城縣東南 | ||||
軫國 | 偃 | 湖北省應城縣西 | 楚國 |
||
鄂国 | 楚國 |
||||
隨國 | 姬 | 侯 | 楚國 |
||
曾國 | |||||
夔国 | -前634年 | 楚國 |
|||
罗国 | 湖北省宜城縣 | 楚国 |
|||
鄘国 | 湖北省竹山縣 | 楚國 |
|||
鄧國 | 曼 | 湖北省襄樊市北 | 侯 | -前678年 | 楚国 |
权国 | 子 | 湖北省當陽市東南 | 公 | 楚国 |
|
鄖国 | 湖北省安陸縣 | 子 | 楚國 |
||
胡國 | 子 | -前496年 | 楚國 |
||
絞国 | 湖北省鄖縣西 | 楚国 |
|||
賴国 | 姬 | 湖北省隨州市東北 | 子 | -前538年 | 楚国 |
頓国 | 子 | -前496年 | 楚国 |
||
析国 | |||||
鄾国 | |||||
廪国 | 楚國 |
||||
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 | |||||
六國 | 偃 | 安徽省六安市 | -前622年 | 楚國 |
|
英国 | -前646年 | 楚國 |
|||
黄国 | 嬴 | 子 | -前648年 | 楚國 |
|
钟离国 | 安徽省沂河东岸 | 楚國 |
|||
舒国 | 楚国 |
||||
舒庸國 | 楚國 |
||||
舒鳩國 | 楚國 |
||||
舒蓼國 | -前601年 | 楚國 |
|||
舒龍國 | 楚國 |
||||
舒龔國 | 楚國 |
||||
舒鮑國 | 楚國 |
||||
桐國 | 安徽省桐城縣 | 楚國 |
|||
養国 | -前528年 | 楚國 |
|||
巢国 | -前518年 | 楚國 |
|||
徐国 | 嬴 | 侯 | -前512年 | 吳國 |
|
宗国 | 楚國 |
||||
蕭国 | 嬴 | 安徽省蕭縣西北 | 侯 | -前579年 | 楚国 |
皖国 | 楚國 |
||||
貳国 | 楚國 |
||||
泉国 | |||||
妢国 | |||||
妣国 | |||||
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 | |||||
肥国 | -前530年 | 晉國 |
|||
南韓国 | 姬 | 晉國 |
|||
鼓国 | 姬 | -前527年 | 晉國 |
||
南燕国 | 姞 | 伯 | |||
邢国 | 河北省邢臺市 | -前635年 | 晉國 |
||
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 | |||||
蜀国 | 四川省中部一帶 | 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爵位。后代君主称“帝”。 | -前316年 | 秦國 |
|
巴国 | 四川省東部一帶 | 子 | -前316年 | 秦國 |
|
都国 | 楚國 |
||||
軫国 | 楚國 |
||||
道国 | 子 | 楚國 |
|||
房国 | 楚國 |
||||
厲国 | 楚國 |
||||
西黃国 | 楚國 |
||||
柏国 | 楚國 |
||||
谷国 | 楚國 |
||||
位于江苏省的诸侯国 | |||||
邗国 | 江蘇省揚州市東南 | ||||
钟吾国 | 江蘇省宿豫縣 | 子 | -前518年 | 吳國 |
|
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 |||||
萊国 | 山東省黃縣東南萊子城 | -前567年 | 齊国 |
||
夷国 | 夷 | 山東省青島市 | |||
鮮虞国 | |||||
義渠國 | 秦國 |
||||
驪戎 | 晉國 |
||||
燕京戎 | 山西汾水两岸,静乐縣到祁县邬县 | ||||
綿諸國 | |||||
山戎 | |||||
犬戎 | |||||
西戎 | |||||
戎蠻 | |||||
白狄 | |||||
赤狄 | |||||
長狄 | |||||
鄋暪國 | |||||
翟國 | |||||
西不羹国 | 楚國 |
||||
戶戎国 | 楚國 |
||||
陸渾戎 | 楚國 |
||||
無終國 | |||||
令支國 | 燕國 |
||||
鮮虞國 | 晉國 |
||||
孤竹國 | 子 | 遼零省朝陽市西南 | -前660年 | 燕國、齊國 |
|
中山国 | 前507年-前296年 | 赵國 |
注:
- 魯國、晉國、越國亡國時間從楊寬戰國史。
- 东虢国、西虢国、南虢国、北虢国、小虢国这五个国家,实际上是由关联的。关于它们,请见虢国。
[编辑] 春秋时期的名人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春秋时期 |
春秋五霸:齐桓公 | 晋文公 | 楚庄王| 宋襄公 | 秦穆公 | 吴王阖闾(另说) | 越王勾践(另说) |
國家:春秋時期的國家 | 戰爭:邲之战 | 鄢之战 |
文化:百家爭鳴 | 史書:《左傳》|《國語》|《春秋》 |
前朝: 西周 |
中国朝代 | 后朝: 战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