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台灣 |
台灣人口 - 台灣經濟 |
台灣教育 - 台灣交通 |
台灣語文 - 台灣軍事 |
台灣政治 |
台灣文化 |
台灣古蹟 - 台灣電影 |
台灣藝術 - 台灣文學 |
台灣戲劇 - 台灣舞蹈 |
台灣宗教 - 台灣喪葬 |
台灣地理 |
台灣溫泉 - 生態保護區 |
台灣生態 |
台灣歷史 |
史前時期 - 荷西時期 |
鄭氏王朝 - 清治時期 |
臺灣民主國 |
日治時期 - 中華民國 |
分類 |
政府機構 - 社會運動 |
生物 - 博物館 - 台灣人 |
文化 - 族群 - 古蹟 |
城市 - 媒體 - 交通 |
飲食 - 教育 - 經濟 |
組織 - 語言 - 地理 |
歷史 - 地圖 - 政治 |
台灣的地理範圍分為狹義與廣義兩種,狹義單指台灣島一地,廣義則是中華民國政府所實際控制的台灣地區,包含台灣島、澎湖列島、金門群島與馬祖列島,有時也包括釣魚台列嶼。
目录 |
[编辑] 台灣島
絕對位置:120ºE~122ºE, 22ºN~25ºN
相對位置: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太平洋西岸,菲律賓北方,琉球群島西南方
時區:GMT+8:00 Taipei
台灣島位於西太平洋上,形狀似番薯,東岸為太平洋,與日本石垣島距離約75公里。西岸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距離約150公里.南濱巴士海峽,與菲律賓距離約300公里。北接東中國海。全島面積為35,915平方公里,南北狹長,東西窄。地勢東高西低,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盆地、台地、平原為主體。山地、丘陵約佔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台灣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交界處,地殼被擠壓抬升而形成的山脈,南北縱貫全台,其中以中央山脈為主體,地勢高峻陡峭。由此向東西兩側,逐漸降為較低且平緩的丘陵或台地,最後由河流沖積為低平的平原。盆地則散佈於山地、丘陵或台地之間。其中平原、丘陵、台地主要分布於西部。
由於台灣島位於東亞島弧的中央位置,加上地扼台灣海峽這個國際重要航道,因此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编辑] 地形
![高山上的山嵐/ 花蓮/ 徐子涵攝於2003年](../../../upload/shared/thumb/9/92/Xu_2003_004_Hualian.jpg/230px-Xu_2003_004_Hualian.jpg)
台灣全島為漸新世至上新世時形成的褶皺帶,全島共有5條北北東走向的山脈,分為中央山地與東部海岸山脈。中央山地自北而南分別由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所組成。台灣地形以山地最為廣大,許多高山均超過三千公尺,其中又有一百座山峰被選為台灣百岳。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至鵝鑾鼻,為台灣島脊梁,也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達3,952公尺,不僅是全島第一高峰,也使臺灣島成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
丘陵分布於山地與平原之間,主要分佈在桃竹苗、恆春半島地帶;平原則分布於西南海岸及東部山脈谷地,占總面積的30%,西南部的嘉南平原最大,另有彰化平原、蘭陽平原、屏東平原、台東(花東)縱谷(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地形如平原平坦,而地勢較高的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八卦台地等;至於盆地地形,則以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較為典型。
由於台灣位於環太平洋的火山地震帶,有若干火山地形,主要有北部的基隆大屯火山群、東部的海岸山脈火山群(含綠島、蘭嶼)和離島的澎湖火山群。但目前本島並無明顯活躍的火山活動。
海拔極限:
[编辑] 水文
![日月潭碼頭一景/ geoffrey拍攝/ 2003年](../../../upload/shared/thumb/8/81/Geoffrey_2003_001_Sun_Moon_Lake.jpg/200px-Geoffrey_2003_001_Sun_Moon_Lake.jpg)
大、小河川共129條,超過100公里只有六條,分別是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大甲溪、曾文溪、大肚溪。中部的濁水溪為臺灣最長的河川,而南部的高屏溪流域面積最廣。其他主要河流有基隆河、鳳山溪、大安溪、八掌溪、秀姑巒溪、蘭陽溪等。平均年降雨量2,500mm(為世界陸地平均降雨量的3.5倍,但平均每人每年所分配的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一半),位於台北縣平溪鄉的火燒寮是台灣也是東亞年降雨量最多之地。
多數河川在夏季時洪水滾滾;至冬季又祇剩下河床上礫石粒粒,堪能行舟者不多。僅有臺北市周圍之淡水河、大漢溪、基隆河等有全年較穩定的水量,在台灣清治時期曾發揮重要運輸功能。
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面積僅4平方公里。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如虎頭埤、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等。
[编辑] 島嶼
台灣的附屬離島包括蘭嶼、小蘭嶼、綠島、小琉球、龜山島、龜卵嶼、七星岩及基隆東北方的棉花嶼、彭佳嶼、花瓶嶼、基隆嶼、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釣魚台列嶼(共8個,另有3個未命名岩礁),總共22個。
而澎湖群島則有90個,金門群島有12個,馬祖列島有36個及南海諸島的東沙島、南沙太平島、中洲島。(旗津島原屬於半島,因高雄第2港口開港,獨立成島,但非屬傳統22個附屬島嶼;而外傘頂洲等西南沿海沙洲,亦非屬之。至於蘭嶼南方之高台石,長年隱沒於海水下)
- 火山島:台灣周圍離島絕大部分屬於火山島。其中澎湖群島的岩石構成較特殊為玄武岩,此乃因南海曾短期海底擴張所造成,其餘皆屬安山岩。龜山島最近一次噴發距今約7000年, 目前仍有火山活動。
- 珊瑚礁島:由珊瑚礁組成,多分布於南部海域,包括小琉球、七星岩、東沙島、太平島。
- 大陸島嶼:金門群島與馬祖列島則是因為沿海丘陵受到海水面相對上升的影響,沒入水中形成島嶼。
- 陸連島: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原與臺灣島分離,因興建和平橋而相連。
[编辑] 氣候
台灣以北回歸線為界,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夏吹西南風,冬吹東北風)。冬季溫暖(山地低於平地、北部低於南部)、夏季炎熱(除山地外,其餘皆在20℃以上)、雨量多(山地多於平地、東岸多於西岸、北部多於南部)。五、六月為梅雨季, 六至九月為颱風季。
台灣的天然災害
- 颱風:平均每年三至四個。颱風是影響台灣氣候的主要因素,除了強風造成的屋舍毁損,熱帶性低氣壓所帶來的瞬間雨量也容易造成豪雨,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水災以及土石流。另一方面,由於熱帶島嶼地形若缺少夏季颱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乾旱。
- 寒害:台灣冬季雖溫暖,但偶爾大陸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至10℃以下,造成農漁作物損失。
[编辑] 海岸
- 西部海岸(沙岸)--多沙灘、沙洲、潟湖,海岸平直單調、海水較淺。
- 東部海岸(岩岸)--高山與深海相鄰,沿岸平原狹窄,海水較深。
- 北部海岸(岩岸)--岩石岬角與海灣相間,為台灣海岸最曲折的一段。
- 南部海岸(岩岸)--以珊瑚礁地形為主。
[编辑] 區域地形
山脈
- 中央山脈 —為台灣最長最大之山脈,北起蘇澳,南止鵝鑾鼻。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長達330公里。有台灣屋脊之稱。
- 雪山山脈 —位於台灣西北部,北起三貂角,南止濁水溪,長18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
- 玉山山脈 —位於中央山脈西側,北以濁水溪與雪山山脈為界,南達高雄縣旗山。
- 阿里山山脈 —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北起於濁水溪上游,南達曾文溪上游,長135公里,呈南北走向。山脈較低已無3000公尺以上的高峰。
- 海岸山脈 —北起花蓮溪出海口之南,南止於台東之北,呈南北走向,長148公里。北段較低,南段較高可達1,500公尺。
丘陵
- 桃竹苗丘陵
- 恆春丘陵
盆地
平原
台地
- 林口台地
- 桃園台地
- 大肚台地
- 八卦台地
河川
湖泊
海域
離島與外島
'火山島嶼'
'珊瑚礁島嶼'
[编辑] 澎湖群島
- 澎湖群島由90個小島嶼所組成。
[编辑] 釣魚台列嶼
- 釣魚台列嶼由釣魚島、黄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飛瀨島等8個島嶼及3個未命名岩礁所組成。
[编辑] 金門群島
- 由金門島、烈嶼等12島嶼組成。
[编辑] 馬祖列島
[编辑] 面積
- 總計:35,980 平方公里
- 陸地:32,260 平方公里
- 水域:3,720 平方公里
陸地邊界線:
- 0公里
海岸線長:
- 1,566.3 公里
海事請求:
- 領海:12海哩
- 專屬經濟海域:200 海哩
[编辑] 自然資源
只有儲量不多的煤、黃金、硫磺、天然氣、石灰石、大理石和石棉。
土地利用:
- 耕地:24%
- 長期作物:1%
- 其他: 75% (2001年)
[编辑] 環境問題
由於政治處境的問題,目前台灣並無參與任何國際環境保護條例。
[编辑] 參見
亚洲地理 |
---|
阿富汗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阿曼 - 阿塞拜疆 - 澳门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林 - 不丹 - 朝鲜 - 菲律宾 - 格鲁吉亚 - 哈萨克斯坦 - 韩国 - 吉尔吉斯斯坦 - 柬埔寨 - 卡塔尔 - 科威特 - 老挝 - 黎巴嫩 - 马来西亚 - 蒙古 - 缅甸 - 孟加拉国 - 尼泊尔 - 日本 - 沙特阿拉伯 - 斯里兰卡 - 塔吉克斯坦 - 台湾(中华民国) - 泰国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 - 文莱 - 香港 - 新加坡 - 叙利亚 - 也门 - 亚美尼亚 - 阿塞拜疆 - 伊拉克 - 伊朗 - 以色列 - 印度 - 印尼 - 约旦 - 越南 - 中华人民共和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