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al:台灣/SavedFeatured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注意事項:
- 請於每個月更新或者輪轉一次,沒有上過的優良或特色條目請先上。
目录 |
[编辑] 2007年3月18日
台灣國語,通常簡稱國語,是指二戰結束後,在台灣地區由中華民國政府所推行、逐漸在民間普遍使用的北京話。由於北京話已經在台灣地區獨立發展了50年以上,而逐漸與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普通話」有些不同,有些語言學家因此將其稱之為「台灣國語」或「台灣華語」,所以這個名稱並不是「台灣國的語言」之意思,與台灣獨立運動也沒有關係。在語音方面,由於和台灣本土語言相互影響所造成的結果,「台灣國語」幾個特徵如下:捲舌音及兒化韻消失;輕脣音消失;一些读音积非而是;台灣國語和中國普通話有差異的注音占了近25%。
[编辑] 2007年2月22日
二二八事件是1947年2月至5月間,台灣所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其中包括官民武裝衝突、軍隊鎮壓平民、台籍士紳被搜捕或殺害,以及當地人對外省人的攻擊等。
事件起始於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的一件私煙查緝糾紛(一說為買賣過程的誤會),並引發2月28日台北市民的請願、示威、罷工、罷市。同日又發生公署衛兵槍擊請願民眾,事件因此由請願懲兇轉變而為對抗公署,進而激化為省籍衝突。抗爭與衝突在數日內蔓延全台灣,使原本單純的治安事件演變為社會運動,最終導致官民間的武裝衝突,以及台灣當地人和外省人之間的族群衝突。最後在軍事鎮壓中結束。
然而二二八事件於戰後不到一年半之間發生,其背景實際上並非單一因素所能解釋。雖然事件發生原因與台灣獨立運動並沒有關係,但是對後來台獨運動的興起,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编辑] 2007年1月21日
台北捷運(全稱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英文為Taipei 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簡寫為Taipei MRT;台北捷運公司則以「metro Taipei」作為企業形象標誌),是台灣第一個都會區捷運系統,目前於台北市與台北縣提供服務。機場捷運完工後,將銜接桃園捷運。
已通車路線由公營事業「台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營運;路線的興建與規劃主要由附屬於台北市政府之下的捷運工程局負責。整個捷運系統依路線建造型式,可分為高架、地下、平面三種路段(紅線三種型式兼具),營運系統則分為高運量鋼軌與中運量膠輪兩種系統。主要路線依顏色可分為棕、紅、橘、綠、藍、黃、紫等七條路線。由於部份路線尚未完工,因此目前多以興建時期所使用,將路線區間所經過主要地點的地名套用至路線名稱。
[编辑] 2006年12月24日
臺北市為中華民國的直轄市,也是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位於台灣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與台北縣接壤。不但是台灣最大的城市,也是台灣政治、商業、大眾傳播、教育、流行文化的中心。一般而言,台北這個稱呼依照世代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包含範圍。20世紀初之前,台北舊城區只包含城中區(今 中正區北邊)的範圍。即使是1960年代所稱的「台北」,仍舊狹義地意指包括大安區、松山區、大同區、信義區、中正區、中山區與萬華區在內的台北市舊市區。然而由於舊城區趨於沒落,商業重心與市政核心東移,以及大量來自於台灣中、南部的外來人口聚居於周圍衛星市鎮,今日所稱的「台北」,有時泛指包括台北市與台北縣、基隆市在內的大台北地區(或稱台北都會區),總人口達676萬人。不過就行政區劃而言,「台北」通常仍指台北市。
[编辑] 2006年11月11日
孫運璿(1913年—2006年2月15日)是中華民國著名的技術官僚、知名政治家,本籍山東蓬萊縣。他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共內戰期間隨國民政府前往台灣,曾前後擔任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中華民國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與行政院長。在將近二十年的部長與行政首長的任內,他推行十大建設,與李國鼎共同促進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成立,規劃台灣早期科技政策;不僅被普遍地認為是台灣科技產業之主要奠基者,也堪稱是「台灣經濟奇蹟的推手」。1984年2月24日,時任行政院長的他因罹患腦溢血而一度病危,不久因身體狀況不理想而辭職下台。
經過漫長的復建,孫運璿中風後的病情不甚理想,且以輪椅代步。不過即使失去部分語言及行動能力,並已淡出政治圈,他仍然受到國民黨、甚至台灣政壇內的景仰,曾於4年內以國民黨元老身分,兩度替該黨總統候選人連戰站臺助選。2006年2月,他因併發症於臺北病逝,享壽93歲。
[编辑] 2006年6月11日
台灣日治時期是指從1895年到1945年之間,台灣被日本所管轄的這段期間。也有人稱之為日本時代、日據時代、日本統治時期,或者是日本殖民時期。造成這些不同稱呼的原因,是由於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對這段時期的歷史解讀抱持著不盡相同的觀點。
面對長達半世紀之久的台灣日治時期,如何對這段統治歷史加以分期是一個十分基本、但卻極為重要的研究問題。一方面,如果以台灣總督府施政策略的變化作為觀察重點的話,一般研究者多將這段時間分成三個時期:前期武官總督時期(1895年-1919年)、文官總督時期(1919年-1937年)、以及後期武官統治時期(1937年-1945年)。另一方面,如果若以台灣住民的反抗運動作為觀察重點的話,一般的研究者多半是以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當作界限,分成前後兩期:前期自1895年至1915年,為期二十年,是武裝抗日運動時期;後期自1915年至1945年,長達三十年,是政治抗日運動時期。
[编辑] 2006年4月30日
臺北歷史就一般而言,是從1709年,陳賴章墾號開墾大加蚋開始,也有人認為,應從1884年臺北府城建城算起。不過依照考古所獲得的證據卻顯示,早在數千年之前,市內的圓山與芝山岩等地已有相當豐富的史前文化。另外很多跡象則顯示,存在於台北市區內數個史前遺址的十三行文化,與17世紀生活於台北盆地的平埔族有極深的淵源。
[编辑] 2006年2月13日
布袋戲又稱作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戏,是一種以木頭刻出中空的人頭,再用布料做出身體的服裝,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來表演的布偶戲。布袋戲這樣的稱呼,是因為戲偶身體的部分主要是由布縫製,早期演出的戲台狀似布袋,且戲偶主要是由布袋收納而來。
[编辑] 2006年1月23日
卑南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一個代表性遺址。根據考古學家的推斷,該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此外,卑南遺址也出土了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目前,卑南遺址不但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蹟,同時也在該處設有卑南文化公園,是台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编辑] 2006年1月8日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前身為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日本當時九所帝國大學之一。1945年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1949年國民政府遷至台灣後,取代了國立中央大學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最為重點建設的大學。它是台灣最負盛名的大學之一,同時也是台灣校地面積最大的大學,約佔台灣總面積的1%,校總區位於臺北市,並有醫學校區、法學院、實驗林場等機構。
臺灣大學一向以追求學術思想自由、提升臺灣高深學術研究及教學,進而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另外也以豐富的研究資源以及自由的校風著稱。
[编辑] 2005年10月23日
日月潭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面積7.93平方公里(滿水位8.4平方公里)、水深27公尺、海拔748公尺,是台灣最大的湖泊,日月潭也是台灣原住民邵族的居住地,雙潭秋月是台灣八景之一。
1919年4月,台灣電力株式會社便開始興建日月潭水庫,但由於資金的不足,直到1934年6月才完工,日月潭的湖面面積也從原來的4.55平方公里擴張至7.73平方公里。1948年7月改名為大觀水力發電廠。
[编辑] 2005年10月11日
如夢之夢是2000年代初期華人劇場最受矚目的一齣戲之一,是表演工作坊的創始人賴聲川個人從事劇場工作二十多年來最大膽的突破、同時也是最驚人的作品。
首創環繞形式的劇場,如史詩一般的演出長達七至八個小時,觀眾坐在舞台的中央區,三十多個演員、三百多套的衣服,舞台包含八個方位,三個樓層,穿越時間(民國初年、現代)與空間(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諾曼地)。
原作者賴聲川並隨著時間修改的劇本之中不夠完美的地方,希望呈現出更洗鍊的安排,至於是否對每個觀眾來說都能接受,必須親自體驗過才會知道。
[编辑] 2005年9月11日
臺灣原住民,在學術分類上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esian),是指漢人移居台灣以前,最早抵達台灣定居的族群。依據語言學、考古學及文化人類學的推斷,台灣原住民在台灣的活動已有數百至數千年之久。早期的臺灣漢人,由於種族沙文主義作祟,都將屬於臺灣南島民族的人稱之為「番」。
近年來,由於民主化後的台灣各個族群之族群意識高漲,基於相互尊重的原則,1994年起改稱為「原住民」,並普遍獲得採用。但亦有人認為使用「先住民」一次更為貼切。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所使用的語言都是屬於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在人類學上被歸屬於南島民族。從人類學和古文化的角度看來,台灣原住民族的缺齒...。
[编辑] 2005年8月28日
大稻埕,位於現今台灣台北市的大同區附近。歷史上,大稻埕是繼艋舺之後,台北最繁華的地方,從清末到日治期間,大稻埕無論在經濟、社會或文化活動上,都有傲視全台的驚人發展及成長,不僅是商業活動頻繁的高消費區,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如今,大稻埕繁華的歲月雖已消逝,但卻為後人留下了不少昔日風光的見證。
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稻埕的範圍指的是:民權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西臨淡水河;東至重慶北路。該區地理位置十分便捷,往北是大龍峒;往南經北城門進入城中區,出南門後到艋舺。
在17世紀以前,大稻埕仍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只有少數的平埔族人漁獵於此,番社名曰「圭母卒社」。...
[编辑] 2005年8月6日
淡水鎮,行政區上屬於台灣省台北縣,位於淡水河的出海口北側,北鄰三芝鄉,南以關渡和台北市北投區相接,西瀕台灣海峽,西南與八里以淡水河一水之隔。河光山水、風景秀麗,自古為台灣八景之一,昔日並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在歷史上曾經是台灣第一大港,也是西方文明在台灣北部散播的起點。
古時候「淡水」是一個地方的總稱,使用於淡水河口與淡水港,更早以前甚至是指整個台灣北部。而「滬尾」是一個村落的名稱,滬尾為平埔族語「Hoba」轉音而來,是河口的意思。漢人將其譯為滬尾,以指海濱捕魚處之末端。「滬」字原意為在潮間帶所築、用以攔魚的竹柵。
[编辑] 2005年7月13日
臺南市位於台灣西南,人口約75萬人,為臺灣第四大都會區中心都市。全市濱海,地處平原,亦為全臺灣最早開發的地區,人史古蹟眾多。臺南市地形北闊南尖,略成三角狀。由於位於嘉南平原,地勢低且平緩,全境海拔10~30公尺間,最高點為海拔約40公尺,大致有四種地形區:臺南台地,大灣低地、安平平原、櫻丘砂丘。臺南市直至19世紀末期,一直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之重心,由於這層歷史淵源,故臺南市古蹟名勝特多,文化古都之美稱。现任台南市長為許添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