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遊輪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Image:WglaunchMTL small.jpg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下水 |
|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 ![]() Wilhelm Gustloff |
|
---|---|
艦種 | 遊船(曾用作醫院船及運兵船) |
艦級 | NIL |
生涯 | |
製造 | 漢堡布羅姆與沃斯船塢 |
動工 | 1936年8月4日 |
下水 | 1937年5月5日 |
服役 | 1938年3月15日 |
退役 | NIL |
結局 | 1945年1月30日被擊沉 |
除籍 | NIL |
主要設定 | |
基準排水量 | 25,484噸 |
滿載排水量 | ?噸 |
長度 | 208.5米 |
闊度 | 25.0米 |
吃水 | 船頭6米/船尾7米 |
極速 | 16.5節 |
引擎種類 | MAN-Diesel mit Getriebe |
引擎出力 | 9,400匹 |
續航距離 | ? |
乘員 | 417人 |
裝甲 | NIL |
艦載機 | NIL |
裝備 | NIL |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德語:Wilhelm Gustloff),是一艘納粹德國遊輪,由布羅姆與沃斯船塢(Blohm + Voss)所建造,她的名字是來自納粹黨瑞士分部的領袖威廉·古斯特洛夫,於1937年5月5日下水。在二戰末期,此船被用作載走被蘇聯紅軍圍困在東普魯士的德國人(包括平民及少數官兵),最後在1945年1月30日於波羅的海被蘇軍潛艇發射三枚魚雷擊沉。遇難人數估計由5,300至9,931人不等[1][2],是zh-cn:泰坦尼克号;zh-tw:鐵達尼號的六倍有多,成為歷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海難。湊巧的是,當天正是威廉·古斯特洛夫50歲冥壽,也是希特勒上台的12週年。
目录 |
[编辑] 歷史
這艘船原是作為納粹德國KdF局(Kraft durch Freude,專責為工人提供文娛康樂活動的工會組職)的遊船,價值約為二千五百萬帝國馬克(RM)。直至1939年為止,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是KdF的遊船隊的旗艦。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開始對歐洲各國發動侵略,威廉古斯特洛夫號被軍隊徵用作醫院船至1940年11月。之後這艘船被用作運兵船,負責運載U-潛艇的見習乘員到東普魯士但澤灣(Bay of Danzig)(現波蘭格但斯克灣(Bay of Gdańsk))畔的哥德哈芬(Gotenhafen)港(現波蘭格丁尼亞(Gdynia))接受訓練。
[编辑] 沉沒
[编辑] 最後一程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最後的任務是由格丁尼亞撤離德國平民、傷兵及海員經波羅的海返回德國基爾(Kiel)港,船上已登記的海員及乘客總數是6,050人,但這數字並未計算沒有紀錄的數千名難民。海恩茨·熊恩(Heinz Schon)於1980及1990年代對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沉沒事件作出過深入的研究,結論出當時船上搭載著173名船員(海軍武裝輔助隊)、918名第二潛艇訓練師(2.Unterseeboot-Lehrdivision)的士官及士兵、373名女性海軍醫護人員、162名受重傷的士兵及8,956名難民(當中只有4,424名難民有紀錄),合共10,582人。[2]這艘船本來的設計只能搭載2,000人以下,但是在充分利用所有船上的公共空間及遊樂設施後,就可以搭載上述人數作短程航行。也就是因為空間有限,船上不能帶太多救生設備,數量只夠少過半數人使用。
1945年1月30日的早上,威廉古斯特洛夫號離開格丁尼亞港,隨行的船隻有滿載難民的漢薩號(Hansa)客輪和兩艘魚雷艇。漢薩號和其中一艘魚雷艇發生故障後不能繼續航行,只剩下另外一艘魚雷艇獅子號(Löwe)[3]負責護送威廉古斯特洛夫號。船上有四位船長,其中三位是民航船長,一位是海軍船長,他們在決定航線上意見出現分歧。曾當潛艇乘員的威廉·扎恩海軍中尉(Lieutenant Commander Wilhelm Zahn)建議把船駛在近岸的淺水中並關掉所有燈火,以避免受蘇軍潛艇伏擊; 經驗較豐富的總船長弗德里希·彼德遜(Friedrich Petersen)則持不同看法,決定把船駛出深水區。當他從無線電得知德國掃雷艦正迎面駛來時,彼德遜決定開啟船上紅綠兩色的導航燈以避免相撞。但這個錯誤的決定使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位置在夜間暴露出來。
由馬連尼斯高(Alexander Marinesko)領導的蘇軍潛艇S-13在德軍忽略下冒險駛到但澤灣找尋建功的好機會,果然讓他在格羅森多夫(德語:Großendorf,波蘭語:Władysławowo(符瓦迪斯瓦沃沃))及黎巴(德語:Leba,波蘭語:Łeba(韋巴))之間離岸30公里的海面上發現了威廉古斯特洛夫號和獅子號的行蹤,在當地時間晚上九時(UTC+1),希特勒在電台上發表執政12週年的演講完結不久後,馬連尼斯高下令向他以為是軍艦的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發射四枚魚雷,四枚魚雷分別以俄文寫上:
除了寫上「為了史大林」的一枚魚雷卡在發射管外,其餘三枚全部命中目標。[2]第一枚擊中左舷的船頭,第二枚鑽進位於船身中間的游泳池,第三枚擊中尾部的發動機房,爆炸點附近的乘客即時喪命,包括擠在游泳池的女性醫護人員,而船上其他乘客都聽到響亮的爆炸聲。隨之而來的,是船上乘客的驚惶失措。有些難民紛紛湧向救生艇及爭奪救生衣,在混亂中好些救生設備掉下海去。有些人被湧入的海水溺死,有些是因為發生恐慌時在樓梯裡或甲板上遭踩死或壓死,也有些乘客跳進冰冷的海水裡凍斃。一月份的波羅的海水溫平均是攝氏4度,但當天是特別嚴寒的一天,氣溫只有攝氏-10至-18度,海面上有浮冰。有報告指出一些兒童及嬰孩在混亂中與家人失散,也有一些兒童因穿上不合身的成人救生衣而導致在水中頭下腳上,最後溺斃。
被魚雷擊中50分鐘後,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終告沉沒,掉到45米深的海底。之後,德軍方面派出艦艇進行搜救,以下是獲艦艇救起的生還者數字:
搜救艦艇 | 獲救人數 |
魚雷艇 T-36 | 564 |
魚雷艇獅子號(Löwe) | 472 |
掃雷艦 M387 | 98 |
掃雷艦 M375 | 43 |
掃雷艦 M341 | 37 |
汽船哥丁根號(Gottingen) | 28 |
魚雷回收艇 TF19 | 7 |
貨輪哥特蘭號(Gotland) | 2 |
巡邏艇 1703 | 1 |
總數 | 1252 |
以上是海恩茨·熊恩研究得出的數字,從而推算出是次海難死亡的人數大約9,330人,成為世界航海史上最嚴重的海難。[2]
艾雲·卡比斯(Irwin Kappes)在《The Greatest Marine Disaster in History... and why you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it》一書中提到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當時載著超過6,000名乘客。事發15分鐘後,魚雷艇獅子號趕到並盡量把生還者救起。本身載著1,500名難民的遊輪希柏上將號(Admiral Hipper),船長漢尼希斯特(Henigst)接獲瞭望台報告受魚雷襲擊後,仍然選擇繼續冒險救起海面上的生還者。卡比斯並確實地指出海難中的死亡人數應為5,348,但他並沒有在書中提出有關資料來源。[1]
海恩茨·熊恩的研究中對死難者數目作出不同方法的估算。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節目《未解的歷史》(Unsolved History)中採用了電腦軟件maritime EXODUS根據目擊者有關船上載重密度的報告、模擬逃生路線以及沉船後隨時間過去的生還率作出分析,估算出死難人數達9,400人(以原本10,600位乘客計算)。[4][5][6]
[编辑] 爭議
在二戰中,同盟國和軸心國都有不少搭載平民的船隻被擊沉[7],當中以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最為慘烈 ,成為歷史上死難者最多的海難。1999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君特·格拉斯(Gunter Grass)於2003年4月8日紐約時報的訪問中提到,其中一個令他寫作《蟹行》("Crabwalk")的原因是他不滿一些德國極端右翼份子的言論,說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事件是一樁戰爭罪行。而他覺得並不如此,他認為這樁事件只是戰爭引致的悲慘結果。[8]
[编辑] 殘骸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沉沒位置為北緯55.07度,東經17.41度的海底,於波蘭符瓦迪斯瓦沃沃(Władysławowo)以西,韋巴(Łeba)以東,離岸30公里。沉船附近之海域被劃為戰爭紀念遺址,於波蘭航海圖上以"第73號障礙物"標示。[9]
2006年,船上其中一個鐘被打撈起來,用作波蘭一家海鮮餐廳的裝飾,之後被借到柏林的"Forced Path"展覽中展出。[10]
[编辑] 小說
《蟹行》(2002),作者是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這本書就是根據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事件寫作。
[编辑] 參看
Vessel | Goya | Wilhem Gustloff | Cap Arcona | General Steuben | Thielbek | Woosung | Dona Paz | Titanic | Lusitania |
Year Lost | 1945 | 1945 | 1945 | 1945 | 1945 | 1948 | 1987 | 1912 | 1915 |
Country | Germany | Germany | Germany | Germany | Germany | China | Philippines | Great Britain | Great Britain |
Number of Fatalities | ~6,000 | ~9,343 | ~4,500 | ~4,500 | ~2,800 | ~2,750 | ~2,000 | ~1,503 | ~1,198 |
[编辑] Wreckage
is the resting place of the Gustloff. This is 30 km offshore, east of Łeba (17.33E) and west of Władysławowo (18.24E). It has been designated as a war memorial site (off-limits to salvage crews). On Polish navigation charts it is noted as "Obstacle No. 73".In 2006, a bell recovered from the wreck, and subsequently used as decoration in a Polish fish restaurant, was loaned to the "Forced Paths" exhibition in Berlin.[12]
[编辑] Movie and Novel
The film Nacht fiel über Gotenhafen 1959 presented the tragedy 43 years before Günter Grass did it.
The novel Im Krebsgang (2002) (English translation: Crabwalk), by Danzig-born German author and Nobel prize winner Günter Grass, is based on the story of the disaster.
[编辑] See also
- Cap Arcona
- Goya
- Steuben
- List of shipwrecks
- List of ship and ferry disasters
- Alexander Marinesko
[编辑] References
- Kappes, Irwin J.; The Greatest Marine Disaster in History... and why you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it. 2003. — The website militaryhistoryonline.com is included in the Military History - Web sources by the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Libraries.
- Leja, Michael; Die letzte Fahrt der "Wilhelm Gustloff"; ZDF, 1 August 2005 reports that earlier estimates of approximately 6000 drowned have been revised upwards in more recent sources to about 9300. An article in German on the website of a public service German television channel.
- Pipes, Jason; A Memorial to the Wilhelm Gustloff — The website www.feldgrau.com is listed as an external link by the Department of German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
- Schön, Heinz; Die Gustloff Katastrophe (Motorbuch Verlag, Stuttgart, 2002)
[编辑] Further reading
Bishop, Leigh; Shipwreck Expedition May 2003, led by Mike Boring, 2003 | |
www.wilhelmgustloff.com A bibliography on the Wilhelm Gustloff |
A search for the website, wilhelmgustloff.com, (using Google 12:45, 8 November 2006 (UTC)) under the academic domian names "ac.uk" and "edu" returned no pages |
The submarine that sank the Third Reich | The website this is published on claims it is/was an article in the Russian Navy Chronicle but does not give author of date of publication. A search (using Google 12:45, 8 November 2006 (UTC)) returned only two mentions of the Russian Navy Chronicle both on the website http://www.strelna.ru. |
Maritimequest Wilhelm Gustloff Photo Gallery | A search for the website, maritimequest.com, (using Google 12:45, 8 November 2006 (UTC)) under the academic domain names "ac.uk" and "edu" returned no pages. |
[编辑] External Links
- [2]-good
- [3]-good and fine
- [4]-polish
- [5]-russian
- [6]-russian
- [7]-russian.Very interesting site
- [8]-lot of interactive
- [9]-T-36 /click -disaster-T36 /
[编辑] Footnotes
- ^ 1.0 1.1 艾雲·卡比斯(Irwin J. Kappes) 參考資料 提出遇難人數為5,348。他並沒有列出資料來源,但他推介下列兩本書: A. V. Sellwood, The Damned Don't Drown: The Sinking of the Wilhelm Gustloff ; 及 Alfred-Maurice de Zayas, A Terrible Revenge: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the East European Germans 1944-1950.
- ^ 2.0 2.1 2.2 2.3 傑森·派普斯(Jason Pipes), 參考資料 引述海恩茨·熊恩參考資料 (無頁數) 聲稱他估算的遇難人數為9,343
- ↑ Löwe Torpedoboot 1940 - 1959 Sleipner Class
- ↑ "採索頻道《未解的歷史 –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 2003"
- ↑ maritime EXODUS
- ↑ 麥可·雷雅(Michael Leja), 參考資料 (德文)
- ↑ George Martin 二戰海難
- ↑ 《蟹行》---君特·格拉斯
- ↑ Irwin J. Kappes 參考資料
- ↑ Mark Landler 被柏林展覽激怒的波蘭人 2006年8月30日刊於紐約時報,後再刊於國際先驅論壇報
- ↑ Irwin J. Kappes References
- ↑ Mark Landler Poles riled by Berlin exhibi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30, 2006 re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
[编辑] 參考資料
- 艾雲·卡比斯(Kappes, Irwin J.); The Greatest Marine Disaster in History... and why you probably never heard of it.(史上最大海難...為何你沒聽聞過) 2003. — 網站 militaryhistoryonline.com 被收錄於 中央密芝根大學圖書館中的軍事史網上資料 內
- 麥可·雷雅(Leja, Michael); Die letzte Fahrt der "Wilhelm Gustloff(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最後一程)";(德文) 這是一間德國電視台網站的一篇文章,2005年8月1日的報告指出估計遇難人數在找到更多資料後由較早時的6,000向上修訂至9,300。
- 傑森·派普斯(Pipes, Jason); 紀念威廉古斯特洛夫號 — 網站 www.feldgrau.com 被收錄為威爾斯大學 [10]網頁中的 一個外部連結
- 海恩茨·熊恩(Schön, Heinz); Die Gustloff Katastrophe(古斯特洛夫浩劫) (Motorbuch Verlag, 斯圖加特, 2002)
[编辑] 延伸閱讀
- 李·比索普(Bishop, Leigh); Shipwreck Expedition May 2003, led by Mike Boring, 2003
- www.wilhelmgustloff.com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事件的參考書目 - THE SUBMARINE THAT SANK THE THIRD REICH(擊沉第三帝國的潛艇)
- Maritimequest威廉古斯特洛夫號的照片集
[编辑] 注釋
- ^ 1.0 1.1 艾雲·卡比斯(Irwin J. Kappes) 參考資料 提出遇難人數為5,348。他並沒有列出資料來源,但他推介下列兩本書: A. V. Sellwood, The Damned Don't Drown: The Sinking of the Wilhelm Gustloff ; 及 Alfred-Maurice de Zayas, A Terrible Revenge: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the East European Germans 1944-1950.
- ^ 2.0 2.1 2.2 2.3 傑森·派普斯(Jason Pipes), 參考資料 引述海恩茨·熊恩參考資料 (無頁數) 聲稱他估算的遇難人數為9,343
- ↑ Löwe Torpedoboot 1940 - 1959 Sleipner Class
- ↑ "採索頻道《未解的歷史 – 威廉古斯特洛夫號》 2003"
- ↑ maritime EXODUS
- ↑ 麥可·雷雅(Michael Leja), 參考資料 (德文)
- ↑ George Martin 二戰海難
- ↑ 《蟹行》---君特·格拉斯
- ↑ Irwin J. Kappes 參考資料
- ↑ Mark Landler 被柏林展覽激怒的波蘭人 2006年8月30日刊於紐約時報,後再刊於國際先驅論壇報
- ↑ Irwin J. Kappes References
- ↑ Mark Landler Poles riled by Berlin exhibition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30, 2006 republished in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