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施里芬計劃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參謀總部制定的一套作戰方法。其主要目標為應付來自德國東西兩面的兩個敵盟國—俄國與法國的夾攻。此作戰計劃的利用了兩國總動員速度之差異:由於俄國彊域遼闊,士兵眾多,但其鐵路系統極不完善,故其總動員之速度大約需時一個月;而法國則只須一個星期左右則可完成總動員令。故此德國希望在日後戰爭爆發後先以精兵在西線強攻法國,在攻克法國後才將軍隊調至東線以應付俄國之進犯。
在一次大戰發生後,德國總帥小毛奇便立即施行施里芬計劃。當德國之精銳部隊開始進攻法國時,其參謀部卻開始發現此計劃有一弊病—完全忽視英國的存在。由於1907年的三國協約早已簽訂,故英國便履行承諾,盡派精兵以協助法國。由於外力的幫助,法國未被迅速擊潰,而此時俄國之總動員令亦已完成,故施里芬計劃完全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