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 ||
---|---|---|
![]() |
||
類型 | 無線電視、數位電視 | |
品牌 | 民視 | |
開播日期 | 1997年6月11日(民視新聞台)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
可收視地區 | 台灣 | |
創立日期 | 1996年3月27日 | |
創立者 | ||
口號 | 來自民間,屬於全民(1996年) | |
格言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市場占有率 | ||
擁有者 | ||
持股者 | ||
關鍵人物 | 蔡同榮(蔡董)、陳剛信(大哥陳) | |
旗下類比頻道 | 民視無線台、民視新聞台 | |
旗下數位頻道 | 台灣交通電視台 | |
電視網官方網站 | ||
備註 |
民間全民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Formosa Television Inc. |
|
![]() |
|
股份有限公司 | |
成立時間
|
1996年3月27日 |
總部地點
|
台灣高雄市博愛一路366號24樓 |
電話號碼
|
台北分公司總機:+886 2 2570-2570 免費服務專線:0800-055-066(限台灣地區) |
重要人物
|
董事長:田再庭 總經理:陳剛信 |
媒體業 | |
民視無線台、民視新聞台、台灣交通電視台 | |
台員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民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鳳凰藝能股份有限公司 |
|
http://www.ftv.com.tw |
民視無線台 | ||
---|---|---|
![]() |
||
所屬國家 | 台灣 | |
總部所在 | 台灣台北市 | |
播放地區 | 台灣 | |
開播日期 | 1997年 | |
停播日期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頻道口號 | ||
擁有者 | ||
持股者 | ||
前頻道名稱 | ||
被取代名稱 | ||
集團同類頻道 | ||
重播服務頻道 | ||
頻道官方網站 | ||
備註 | ||
收看方法 | ||
無線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數位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衛星電視 | ||
有線電視 | ||
台灣有線電視 | 第5或6頻道 | |
寬頻電視 | ||
台灣中華電信大電視(MOD)[1] | 第6頻道 | |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 ||
線上收看 | ||
民間全民電視公司,簡稱「民視」、「FTV」,為繼台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及中華電視公司之後台灣的第四家無線電視台,也是台灣第一家民營無線電視台。民視與台視、中視、華視、公視並列為中華民國僅有的五個無線電視台,簡稱無線五台。
目录 |
[编辑] 籌備過程
1994年1月28日,行政院新聞局開放第四家無線電視頻道。其中,蔡同榮所屬之「民間傳播公司」及張俊宏所屬之「全民電通公司」均有意提出申請。兩家公司經由協商,於1994年6月26日合併成立「民間全民聯合無線電視公司籌備處」,並於同年6月30日正式向新聞局提出申請。在1995年6月16日,台灣第一家民營無線電視台由民視雀屏中選,獲得評審委員中過半數支持,取得籌備許可。民視取得籌備許可後,即網羅社會各界人士,於1996年3月27日正式成立董監事會,推舉蔡同榮擔任董事長、張俊宏擔任副董事長。並且招攬專業人士組成經營團隊,籌備建台事宜;禮聘當時任華視主任秘書的資深媒體人陳剛信為執行常董,TVBS副總經理李光輝為總經理。民視在籌備的過程中,喊出的口號是「來自民間,屬於全民」,吸引七千餘名發起人,募得新台幣十六億餘資金,並於八個月內由近三萬股東增資至新台幣四十億元。歷經三年的籌備,「台灣第一家民營無線電視台」——民視,於焉誕生。
[编辑] 民視全區無線電視頻率表
[编辑] 類比電視
發射台或轉播站 | 頻段 | 頻道 | 頻率 | 發射站位置 |
---|---|---|---|---|
北部發射台 | VHF | 第5頻道 | 81.75 Mhz | 竹子湖 |
中部發射台 | VHF | 第6頻道 | 87.75 MHz | 百果山 |
南部發射台 | VHF | 第5頻道 | 81.75 MHz | 中寮山 |
宜蘭發射台 | VHF | 第6頻道 | 87.75 MHz | 七星嶺 |
花蓮發射台 | VHF | 第5頻道 | 81.75 MHz | 鯉魚山 |
臺東發射台 | VHF | 第6頻道 | 87.75 MHz | 西川山 |
(僅供參考,請以實際接收時之數據為準。)
- 小秘訣:部分地區民視射頻位於第六頻道,由於第六頻道(CH06)位於台灣收音機(87.5兆赫─108.0兆赫)之間,如頻道後小數點為兩位數者即可調至87.75兆赫收聽
- 類比電視預計2010年停止播出
[编辑] 數位電視
全國統一557兆赫,可收視民視綜合台、交通台、新聞台共三台
[编辑] 頻道簡介
[编辑] 民視無線台
- 民視無線台為繼台視、中視及華視之後台灣的第四個無線電視頻道,定頻在有線電視第6頻道。
- 民視無線台自2000年以來,創下了台灣新聞、電視劇、綜藝節目等項目的收視率第一的佳績(都不是同時具有)。
- 民視自製戲劇《親戚不計較》是目前臺灣集數最多的電視劇,自1999年12月15日播出第一集,2006年5月12日播出完結篇,在2341天中播了2248集。
民視新聞台 | ||
---|---|---|
所屬國家 | 台灣 | |
總部所在 | 台灣台北市 | |
播放地區 | 台灣 | |
開播日期 | 1997年6月11日 | |
停播日期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頻道口號 | ||
擁有者 | ||
持股者 | ||
前頻道名稱 | ||
被取代名稱 | ||
集團同類頻道 | ||
重播服務頻道 | ||
頻道官方網站 | ||
備註 | ||
收看方法 | ||
無線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數位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衛星電視 | ||
有線電視 | ||
台灣有線電視 | 第53頻道 | |
寬頻電視 | ||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 ||
線上收看 | ||
台灣HiNet HiChannel | [2] | |
[编辑] 民視新聞台
1997年6月11日開播,定頻在有線電視第53頻道。開播時間比民視無線台還早。2003年,開始採用非線性剪接與數位影音伺服器(亦稱「無帶化製播系統」,tapeless system)播出。
民視新聞台是台灣最早發起「新聞淨化」的新聞媒體之一,還獲得台灣行政院新聞局的「最乾淨的新聞」稱號。但其他媒體同業頗為質疑該台與民進黨的裙帶關係。2004年9月11日,台灣發生911水災。9月12日,《自由時報》批評民視男記者身穿泳衣,在髒水中邊游泳邊報導911水災,「這種『觀光報導』心態實在不妥。」
[编辑] 民視新聞主播群
[编辑] 現任新聞主播
|
|
|
|
|
[编辑] 現任氣象主播
- 林嘉愷(偶爾兼任新聞主播)
[编辑] 前主播
[编辑] 台灣交通電視台
台灣交通電視台 | ||
---|---|---|
![]() |
||
所屬國家 | 台灣 | |
總部所在 | 台灣台北市 | |
播放地區 | 台灣 | |
開播日期 | ||
停播日期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頻道口號 | ||
擁有者 | ||
持股者 | ||
前頻道名稱 | ||
被取代名稱 | ||
集團同類頻道 | ||
重播服務頻道 | ||
頻道官方網站 | ||
備註 | ||
收看方法 | ||
無線電視 | ||
數位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衛星電視 | ||
有線電視 | ||
寬頻電視 | ||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 ||
線上收看 | ||
台灣交通電視台是民視最晚開播的頻道,只能通過數位電視接收設備收看。簡稱「交通電視台」,是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屬於行動通勤族的電視台,提供全天候路況畫面、即時氣象、新聞、音樂、生活實用資訊等。台灣交通電視台的英文名稱是「FMTV」——「Follow Me Television」,也就是希望大家「跟我來」。
[编辑] 評價
[编辑] 股權問題
2003年夏季,台灣之聲廣播電台創辦人、前民視監察人許榮祺,在汪笨湖主持的年代MUCH台《台灣心聲》節目中,以〈還我股票〉為主題,公開批評民視的股票有如廢紙,並批評民視根本只會糟蹋台語。許榮祺說:民視當初喊出來的口號是「全民入股」,每個人都可以當民視的股東;但是民視為了控制公司經營權,透過全民電通公司來間接持股;所以當初花錢買民視股票的小股東們,不是民視的股東,而是全民電通公司的股東。許榮祺同時出示一張民視股票,證明所謂的「民視股票」其實不過只是在全民電通公司的股票上加印「民視」二字而已,完全不是民視自己的股票。
2005年8月,民視大股東全民電通公司爆發董事長張俊宏與監察人林慧珍掏空疑案,向經濟部商業司申請解散。但是至2005年11月為止,投資25%民視股權的全民電通公司依然指派八位董監事在民視繼續執行職務;「這樣弔詭的事,新聞局不該不聞不問,也非民視副總經理王明玉說『民視不需跟隨政治人物起舞,股權也不會有異動』這樣一語帶過可以解決的問題。」(蔡玉真 2005)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姚文智在立法院被質詢民視的股權有無問題的時候,語焉不詳,迴避問題,甚至最後演變成「憤而離席」(楊憲宏 2005)。
目前民視的股權狀態是:董事會並非由投資大眾選出,而大多數的董事持股都很低,等於是利用投資公司當成一個維護少數人強佔眾多小投資人權益的防火牆。這樣的形式違背了「善良管理人」的原則(楊憲宏 2005)。
[编辑] 歹戲拖棚
[编辑] 背景
民視建台之初,自製的本土連續劇不多,尤其是八點檔(在八時播出,至少長達一小時)的節目。開台大戲《媽媽請妳也保重》雖有陳美鳳等知名演員助陣,成績也不盡理想。推出了白冰冰自白曉燕命案後復出的第一部本土連續劇《春天後母心》、《春天父母心》以後,大受歡迎。民視接連推出《將心比心》、《長男的媳婦》等八點檔,這些連續劇的集數愈來愈長,長達過百集。民視推出《飛龍在天》,長達212集。
[编辑] 意涵
民視的本土連續劇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邊拍邊播」所造成的「歹戲拖棚」現象;也就是只要本土連續劇的收視率夠好,就把劇情越拉越長;導致觀眾出現倦怠感,卻又為了看完結篇而不得不繼續準時收看,形同被民視綁架。
民視總經理陳剛信的想法是:大部分觀眾看「連」續劇時,都是無意識地持續觀看;他說:「我們要把觀眾養飽,讓看民視的觀眾不會跑掉。」他認為:延長強戲集數,不但有節省場景成本的優點,還可以壓制友台。民視不以新戲跟對手硬碰硬,而是以舊戲打友台的前三至五集;他說:「頭一打掉,即使民視的觀眾想要轉台,都無法連貫五集以後的情節。」因此就會順著民視的戲繼續看下去,完全打消友台勢力坐大的機會。
[编辑] 反方意見
台灣資深演員江霞批評:這種本土連續劇「寫了字就是劇本,講了話就算台詞,錄到影就是戲」,常常是今天錄完影、明天播,完全沒有尊重觀眾的誠意。江霞認為,這種作戲的態度,不但讓日劇與韓劇大舉入侵台灣,蠶食了國內連續劇的生存空間,更消磨了台灣觀眾對本土連續劇的信心與收視意願。
知名作家、電視劇製作人瓊瑤說:如果戲劇被收視率牽著鼻子走,品質會被拉低;今天拍、明天播的作業方式,則是開倒車;大家應該救救台灣電視劇。
三立台灣台《台灣霹靂火》、《金色摩天輪》等本土劇的編劇鄭文華接受中天電視《康熙來了》節目專訪時,說每部電視劇都教壞小孩子,因為每部戲都有壞人使壞;他說:「電視劇就是垃圾,看完就忘掉,就像是吃泡麵一樣,吃完後得不到任何營養。」[3]
2004年12月,鄭文華在《可樂報》上的專欄對民視總經理陳剛信開炮,雖未指名道姓,但明眼人一看就知衝著陳剛信來。鄭文華強力批判民視本土連續劇的「歹戲拖棚」策略涉嫌剝削演員:「民視演員有命賺錢,卻不一定有命花錢;三立演員卻可以周休一日,泡溫泉。」陳剛信不願回應,只說:「他講他的,我做我的;如果他講錯話,我就告他。」
2004年12月16日,三立電視行銷公關部發表聲明稿,批評民視:「雖然輸的感覺很不好,但不要一輸了就到處批評、開罵。再者,要批評別人的戲之前,請先檢視自己的戲。是誰先在劇情中出現火燒人、開槍等情節?是誰率先將八點檔戰火從原本的60分鐘延長為90分鐘,甚至更長?另外,一直標榜電視電影、優質八點檔的《意難忘》,不也出現子預謀殺父、黑道縱火、酒家女動輒拿槍等不良示範情節?」[4](按:《意難忘》是當時的民視八點檔連續劇。)
[编辑] 正方意見
從台灣本土演員的角度來看,民視仍是台灣收視率較高的電視台之一,長集數戲劇只是民視因應頻道過多(人口兩千多萬,100個頻道,主要頻道50個,不管制外國內容)市場競爭激烈、降低製作成本的製作方式。若進一步探討各國電視,競爭情況不像台灣激烈的美國(人口兩億九千萬,四大全國性商業電視台,管制外來內容)、日本(人口一億兩千萬,六家全國性商業電視台,管制外來內容)也都曾經出現過長集數戲劇。若說這種情形只出現在台灣或民視、三立,似乎是不瞭解傳媒歷史的簡化批評。況且,相較於只會播外來戲劇、不在本地製作上付出卻瓜分廣告收益的日劇、韓劇頻道,已經是本土演員演出機會的基本保障。演出本土劇的演員,也因為民視戲劇經由其他媒體同業配音之後銷往中國等地(例如民視八點檔《飛龍在天》)而增加區域性的演出機會,開展他們在台灣以外的事業,例如賈靜雯、黃維德等。
[编辑] 成也AGB尼爾森,敗也AGB尼爾森
2006年6月30日,民視總經理陳剛信出席中華民國電視學會理事長交接典禮,以「搧陰風,點鬼火」一語砲轟AGB尼爾森民調公司殘害台灣媒體生態。[5]有趣的是,民視之所以常常宣稱自己的八點檔連續劇收視率「全國第一」,依據的正是AGB尼爾森所作的收視率調查報告。
[编辑] 台灣文學作品影音化
民視開播以來,即致力於本地文學創作影音化的工作,例如《天馬茶房》及《台灣作家系列》的製作與播出。2003年至今,嘗試發展偶像劇種,如洪金寶主演的《偷天換日》。2004年起,民視播出由台灣與中國經典文學名著改編之電視連續劇,如《浪淘沙》(青蘋果有限公司製作)、《京華煙雲》(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等,《浪淘沙》是台灣第一部「大河連續劇」,並獲得多座電視金鐘獎的肯定。但是由於這些連續劇都被排在冷門時段播出,所以影響力不高。
[编辑] 政治干預
民視同時受到泛藍及泛綠雙方攻擊,泛藍攻擊民視是民進黨的電視台,泛綠則攻擊民視「綠皮藍骨」(表面上是綠的,骨子裡可是泛藍媒體)。
由於民視的兩位建台元老蔡同榮與張俊宏都是民進黨大老,而且民視開播之後在政治上只支持民進黨;民視甚至聘任陳水扁總統就讀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時的台獨意識型態鮮明的老師李鴻禧主持30分鐘政論節目《聽李鴻禧講看嘜》,只敢「批藍」,不敢「打綠」;所以民視經常被譏為「民進黨黨營媒體」。民視新聞台在1999年推出的《新聞8點檔》節目廣告中,所喊出的口號「民視新聞,沒有什麼不能報」,也因此蕩然無存。台灣的獨派媒體《南方快報》認為,台灣有百分之99.9%的媒體都是「統媒」(就是「統派媒體」、「親中媒體」,是台獨人士對反對—甚至醜化—台獨運動的台灣媒體的蔑稱),「包括民視也是有待商榷!」在「News100」、「與媒體對抗」等常有台獨理念網民聚集的網路論壇中,可以看到一些文章質疑民視的政治立場不夠「本土」、不夠「獨」。他們經常批評民視會隨著其他統媒一起(以謠言)攻擊、醜化泛綠;偶爾也會有以下批評:民視的台語新聞及節目的字幕仍然只使用「漢字」(正體中文),不使用「漢(漢字)羅(羅馬字)並用」的台語文,也不使用台語羅馬字。他們甚至因此點名批判民視總經理陳剛信與民視當家主播胡婉玲。民視有鑒於「脫漢」(脫離中華文化因子)問題過多,而且為了避嫌,遲遲不敢實行「脫漢」(但是在此必須強調,台灣獨立支持者中,贊成「脫漢」者非常少,民視不考慮脫漢也是考慮台獨支持者的性格)。
也有不少泛綠支持者認為,民視只有高層是綠的,基層及管理階層還是有相當的泛藍勢力,因此民視也有其他媒體所犯的藍色政治病(包括崇拜獨裁者、利用潛移默化的手段美化泛藍、醜化泛綠、歧視本土、以謠言攻擊泛綠政治人物);民視高層只要盯鬆一點,民視新聞就會變得「很藍」。也有泛綠支持者表示,因為民視的政治屬性,因此在其他電視台因藍色政治病而發顛時(例如倒扁運動),民視的表現就比較接近正常。也就是說,政治干預對民視有不少正面影響。
網路文章〈有人問我關於民進黨內的退步力量〉作者指出:「民進黨雖然長期追求黨政軍退出媒體的進步理想,但黨內始終有一股聲音主張『國民黨可以,民進黨為什麼不可以』、『現在的台灣媒體大多是統媒,民視必須偏向另一邊以平衡這種亂象』、甚至有『國民黨過去控制三台,民進黨現在只控制一台有什麼關係』的說法;這股保守力量甚至被化約成『只有民視是挺民進黨的電視台,一定要保住這個重要據點』論調,讓民視長期承受只為特定政黨服務、嚴重傷害新聞公信力的污名與原罪。」
[编辑] 民視集團
民視集團尚有相關子公司如下:
[编辑] 台員多媒體
- 代理美國Avid公司數位新聞製播系統。
- 代理韓國alticast公司歐規數位電視多媒體家庭平台(DVB-MHP)。
- 經營民視節目與新聞內容在各種通路上的授權使用業務。
- 提供新聞數位製播解決方案。
- 提供電視台e化解決方案。
- 提供數位片庫規劃建置及多媒體資料服務。
[编辑] 民視文化公司
主要業務是出版民視節目相關圖書。 近年來並跨足政府部門專案的承接、飛來訊車用數位電視以及美妝保養品的業務。
[编辑] 鳳凰藝能公司
- 主要業務是藝人經紀。
- 曾經製作民視《GO GO JAPAN 來去日本》等節目。
[编辑] 民視在全球各地的姊妹台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民視官方連結
[编辑] 民視評價相關
[编辑] 民視股權問題相關
- 楊憲宏,〈民視與TVBS〉
- 蔡玉真,〈民視問題不亞於TVBS〉
[编辑] 其他非官方連結
台視 | 蘇逸洪 | 李偉國 | 石怡潔 | 蔣任 | 林裕展 | 歐懿慧 | 古詩琪 | 陳瑤琦 | 劉孟竹 | 劉麗惠 | 謝璧蓮 | 吳盈達 | 陳立國 | 林益如 | 王偊菁 | 熊臺玉 (氣象)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方念華 | 李四端 | 盧秀芳 | 周嘉川 | 陳藹玲 | 眭澔平 | 顧安生 | 張繼正 | 廖蒼松 | 白詩禮 | 李惠惠 | 劉家嘉(劉佳佳) | 傅達仁 | 范葵 | 羅大任 | 李文中 | 李弘敏 | 葉淑芬 | 戴忠仁 | 趙心屏 | |
中視 | 沈春華 | 李玲 | 唐德蓉 | 江宜汾 | 彭愛佳 | 洪怡惠 | 黃晴 | 蕭惠文 | 胡志成 | 朱康震 | 張元培 | 姜玲 | 何勁松 | 李婉菁 | 戴立綱(氣象) | 張雅婷(氣象) | 侯乃榕(氣象) | |
前主播 | 熊旅揚 | 繆中建 | 章國珍 | 馬雨沛 | 馮鵬年 (氣象) | 黃晴雯 | 吳世正 | 湯健明 | 游傑正 | 陳明麗 | 周荃 | 王芃之(英語主播) | |
民視 | 胡婉玲 | 張瑞玲 | 林靖芬 | 唐深深 | 陳嘉爵 | 張嘉欣 | 常聖傳 | 陳建君 | 李偵禎 | 蔡沁瑜 | 陳淑貞 | 羅瑞誠 | 姚怡萱 | 許建國 | 許仲江 | 林怡君 | 張筱芬 | 莊順發 | 黃睿穎 | 劉朝陽 | 張嵐綺 | 陳慧文 | 王人瑞 | 林嘉愷(氣象) | |
前主播 | 支藝樺 | 盛竹如 | 閔傑輝(英語主播) | |
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 華視 | 徐俊相 | 王薇 | 劉玉嘉 | 郭怡君 | 謝安安 | 鄭富元 | 何佩蓁 | 陳銘威 | 劉栗君 | 劉玉嘉 | 任立渝(氣象) |
前主播 | 李慶安 | 陳惠敏 | 陳月卿 | 陳明華 | 蕭裔芬 | 朱國珍 | 周明華 | 奚聖林 | 崔慈芬 | 蘇靜芬 | |
公視 | 黃明明 | 洪蕙竹 | 葉明蘭 | 張玉菁 | 陳廷宇 | 余佳璋 | 王曉書(手語主播) | 陳濂僑(手語主播)| 林麗君(手語主播) | |
前主播 | ||
客家電視 | 宋菁玲 | 吳奕蓉 | 蕭惠雲 | 向盛言 | 宋宇娥 | 余思嫻 | 徐慧玲 | 黃淑卿 | |
前主播 | ||
原視 | 日茉樂嫚 | 谷辣斯 | 馬紹·阿紀 | 伊書兒·法琳基楠 | |
前主播 | ||
大愛電視 | 葉樹姍 | 蔡依倫 | 倪銘均 | 楊智媛 | |
前主播 | ||
人間衛視 | 宋珉 | 楊玉欣 | |
前主播 | ||
八大第一台 | 陳瑩 | 麥玉潔 | |
前主播 | ||
年代新聞台 | 周玉琴 | 陳以真 | 李文儀 | 魏華萱 | 汪用和 | 陳斐娟 | 秦綾謙 | 安幼琪 | 陳書賢 | 陳靜蘭 | 李亞蒨 | 林昆鋒 | 黃洛婷 | 賴正博 | 曾懷瑩 | 高文音 | 蔡逸帆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馬度芸 | 陳若華 | 何戎 | 侯佩岑 | 王斐齡 | 張介英 | 蔣雅淇 | 黃靜雪 | 林志冠 | 陳佳惠 | 羅紫菱 | 林煒珽 | 顧名儀 | 詹宥虹 | 林奇葳 | 張亞喬 | 廖筱君 | |
東森集團 | 黃寶慧 | 王佳婉 | 王時齊 | 王利旋 | 古佳玉 | 李大華 | 李健光 | 李曉菁 | 谷懷萱 | 林心平 | 邱瑜青 | 侯升偉| 馬千惠 | 黃文華 | 黃暐瀚 | 黃洛婷 | 楊才蔚 | 趙心屏 | 劉以勤 | 劉正薇 | 盧秀芳 | 鍾陳杰 | 張雅芳 | 文維廉 | 吳宇舒 | 溫淑梅 | 簡立喆 | 廖筱君 | 俞川心 (氣象) | |
前主播 | 王浩 | 趙薇 | 王育誠 | 林青蓉 | 靳秀麗 | 王欣儀 | 李娜亞 | 蔡郁潔 | 蔡郁璇 | |
中天新聞台 | 張雅琴 | 姚崑崙 | 李晶玉 | 周幼群 | 黃鵬仁 | 鄒倩琳 | 陳海茵 | 夏嘉璐 | 盧申芳 | 蘇莉婷 | 洪淑芬 | 倪嘉徽 | 崔企川 | 哈遠儀 | 伊格爾 | 竹幼婷 | 張耀尹 | |
前主播 | 戴忠仁 | 方念華 | 婁純瓏 | 林書瑋 | 黃依藍 | 黃羽華(黃瓊文) | 蕭子新 | |
三立新聞台 | 陳雅琳 | 李天怡 | 李猶龍 | 王志郁 | 周慧婷 | 呂惠敏 | 蕭彤雯 | 敖國珠 | 黃倩萍 | 林毓芝 | 洪培翔 | 鍾佩玲 | 楊中化 | 陳建安 | 張亞喬 | 賴筱芸 | 李卓音 | 戴心怡 | 邱炳樞(氣象) | 李富城(氣象)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姜怡如 | |
TVBS家族 | 李四端 | 詹慶齡 | 詹怡宜 | 方念華 | 蘇宗怡 | 莊開文 | 吳安琪 | 謝向榮 | 張婯嬅 | 何啟聖 | 鄭凱云 | 金汝鑫 | 拉娃谷幸 | 邱沁宜 | 蕭子新 | 葉宸安 | 黃逸卿 | 王德愷 | 邱顯辰 | 宋東彬 | 王淑麗(氣象) | 沈振雄(氣象) | 李金萬(氣象) | 謝維權 | 錢定遠(台音台)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陳雅琳 | 李濤 | 李艷秋 | 黃凱聖 | 王雅麗 | 郭家群 | 黃志豪 | 蔡祐吉 | 洪麗萍(氣象) | 沈畦(氣象) | 薛楷莉 | 王怡仁 | 周守訓 | 岑永康 | 張珮珊 | 丁靜怡 | 潘彥妃 | 陳勝鴻 | |
非凡新聞台 | 陳韋如 | 鄧凱銘 | 鎖彬安 | 劉祝華 | 王軍凱 | 林婉婷 | 曹乃琪 | 黃斐瑜 | 黃俊嘉 | 李文娟 | |
前主播 | ||
緯來體育台 | 蔡明里 | 張立群 | 文大培 | 高名賢 | 徐展元 | 楊政典 | 郭信宏 | 李怡慧 | 徐裴翊 | 韓佩穎 | 楊正磊 | |
前主播 | 黃英哲 | |
台灣ESPN | 田弘魁 | 劉秀萍 | 鄧國雄 | 常富寧 | 康小玲 | 陳亞理 | 李秉晉 | |
前主播 | ||
國外電視台 | 鳳凰衛視:周瑛琦 | 胡一虎 | 吳小莉 | 劉海若 | |
前主播 | ||
已停播頻道 | ||
註:以上列在各台之下的前主播,即指該台的所有前主播,若有主播因多次跳槽而在眾多電視台前主播欄位重複出現,亦屬正常現象。 |
無線電視台 | 台視 | 中視 | 華視 | 民視 | 公視 |
有線綜合台 | 客家電視台 | 原住民族電視台 | 人間衛視 | 大愛電視 | 緯來綜合台 | 八大綜合台 | 三立都會台 | 衛視中文台 | 東森綜合台 | 超級電視台 | 中天綜合台 | 東風衛視 | 年代MUCH台 | 高點電視台 | 台灣音樂台 | 緯來育樂台 | | 八大娛樂K台 | 國會衛視 | 台灣藝術台 |
有線資訊台 | Discovery | 國家地理頻道 | Discovery Travel & Living 旅遊生活頻道 | Animal Planet 動物星球頻道 | 亞洲旅遊台 |
有線兒童台 | 迪士尼頻道 | 東森幼幼台 | MOMO親子台 | 緯來兒童台 |
有線動畫台 | CN 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 | Animax |
有線台語台* | 八大第一台 | 三立台灣台 | 霹靂台灣台 | | 台灣藝術台 |
有線娛樂台 | 中天娛樂台 | TVBS-G | 東森娛樂台 | 超視育樂台 |
有線戲劇台 | 東森戲劇台 | 八大戲劇台 | 緯來戲劇台 |
有線日本台 | 緯來日本台 | JET TV | 國興衛視 | Z頻道 | NHK世界台 |
有線購物台 | 東森購物1台 | 東森購物2台 | 東森購物3台 | 東森購物優台 | 東森購物5台 | MOMO購物台 | VIVA購物台 |
有線新聞台 | 年代新聞台 | 東森新聞台 | 中天新聞台 | 民視新聞台 | 三立新聞台 | TVBS-NEWS | TVBS | 東森新聞S台 | 非凡新聞台 |
有線電影台 | 衛視電影台 | 東森電影台 | 緯來電影台 | LS TIME電影台 |
有線西片台 | HBO | 東森洋片台 | AXN | 好萊塢電影台 | 衛視西片台 | Cinemax |
有線體育台 | 緯來體育台 | ESPN | 衛視體育台 |
有線音樂台 | Channel V | MTV |
有線財經台 | 非凡商業台 | 恆生財經台 | 中華財經台 | 運通財經台 | 華人商業台 | 財訊財經台 | 全球財經台 |
有線宗教台 | GOOD TV 好消息衛星電視台 | 華藏電視台 | 佛衛電視慈悲台 | 法界衛星電視 | 生命電視台 | 台灣衛視| 世界電視台 |
外國新聞台 | CNN國際台 | BBC世界台 |
外語電視台 | Star World |
已停播頻道 | | 蓬萊仙山衛星電視台 | 華爾街財經台 | CASA財經台 | 歐棚電視台 | 彩虹頻道 | 博新一台 | 博新東映頻道 | 真相新聞網 | Hallmark頻道 | Sun Movie(春暉電影台) | 華人新聞台 | 華人音樂台 | 華人電視台 | 華人旅遊台 | 台灣衛星電視台 | 御銘衛星教育台 |
*註:有線台語台的分類係指該台多數時段以台語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