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視公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電視公司 | ||
---|---|---|
![]() |
||
類型 | 無線電視、數位電視 | |
品牌 | ||
開播日期 | 1962年10月10日(台視主頻道) | |
國家 | 中華民國(台灣) | |
可收視地區 | 中華民國(台灣) | |
創立日期 | 1962年4月28日 | |
創立者 | ||
口號 | 台視與您共創未來。(1990年4月28日起) 台灣第一台,一路陪您走來。(2004年4月28日起) |
|
格言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市場占有率 | ||
擁有者 | ||
持股者 | 非凡電視、一般民股 | |
關鍵人物 | 陳清河(董事長) | |
旗下類比頻道 | 台視主頻道 | |
旗下數位頻道 | 台視家庭台、台視財經台 | |
電視網官方網站 | ||
備註 |
臺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 Ltd. |
|
![]() |
|
股份有限公司 | |
成立時間
|
1962年4月28日 |
總部地點
|
中華民國台灣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0號 |
郵政編號
|
105 |
電話號碼
|
總機:+886 2 2578-1515 免費服務專線:0800-011-515(限台灣地區) |
重要人物
|
董事長:陳清河 |
媒體業 | |
台視主頻道、台視家庭台、台視財經台、台視國際台 | |
非凡電視、一般民股。 | |
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http://www.ttv.com.tw |
台視主頻道 | ||
---|---|---|
![]() |
||
所屬國家 | 中華民國(台灣) | |
總部所在 | 台灣台北市 | |
播放地區 | 台灣 | |
zh:開播日期;zh-tw:開播日期;zh-hk:啟播日期 | 1962年10月10日 | |
停播日期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頻道口號 | 台灣第一台,一路陪您走來(2004年4月28日起) | |
zh:擁有者;zh-tw:擁有者;zh-hk:所屬公司 | 台灣電視公司 | |
持股者 | 非凡電視、一般民股。 | |
前頻道名稱 | 台灣電視台(2003年至2005年) | |
被取代名稱 | ||
集團同類頻道 | ||
重播服務頻道 | ||
頻道官方網站 | ||
備註 | ||
收看方法 | ||
無線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而異 | |
數位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而異 | |
衛星電視 | ||
有線電視 | ||
台灣有線電視 | 第8頻道 | |
寬頻電視 | ||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 ||
線上收看 | ||
臺灣電視公司,是台灣第一家電視台,簡稱「台視」、「TTV」。首任董事長為林柏壽,首任總經理為周天翔,資本額為新台幣三仟萬元。台視與中國電視公司和中華電視公司並稱為台灣的老三台,老三台加上民間全民電視公司與公共電視台,是為台灣的五家無線電視台,簡稱無線五台。
台視過去是隸屬於臺灣省政府的電視臺。
目录 |
[编辑] 台視的歷史
- 1959年1月,中日合作策進委員會決議成立「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
- 1960年,中日電視事業研究小組推請魏景蒙、劉啟光與林忠赴日本,從此開始籌畫成立台灣電視公司。
- 1961年2月28日,「台灣電視事業籌備處」成立。
- 1961年3月4日,台灣省政府成立「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任命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魏景蒙為主任委員,台灣省政府新聞處長吳紹燧為副主任委員,另設委員11人。台灣電視事業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後,即與富士電視台、東芝、日立、NEC等四家日本公司談判,合作創辦台灣電視公司。
- 1961年12月1日,台灣電視公司籌備處成立,周天翔奉派為處長。
- 1962年4月28日,台灣電視公司董事會成立,推選林柏壽為董事長,周天翔為總經理。
- 1962年10月10日,由蔣宋美齡按鈕,台灣電視公司正式開播。
- 1965年10月10日,台視完成中、南部聯播網。
- 1969年,台視完成花蓮轉播站。
- 1969年9月7日,台視發射全台灣第一個彩色電視信號。
- 1971年,台視完成台東轉播站。
- 1972年底,台視該年度總計虧損新台幣600餘萬元。
- 1978年4月27日,台視投資設立關係企業「台視文化公司」。
- 1979年4月27日,台視、中視、華視共同投資設立「國際視聽傳播公司」。
- 1983年2月5日,隨著台視公共服務節目《為善常樂》的開播,台視設立「為善專戶」,藉由採訪報導,集合善心人士關注與愛心,經常性的辦理社會關懷工作。
- 1984年2月10日,台視投資設立關係企業「台視美國公司」(已於1989年裁撤)。
- 過去台視沒有專門與觀眾溝通的單位時,觀眾的來信或電話缺乏專人處理,以致於意見無法充分反映;1990年2月7日,台視成立觀眾服務熱線,為觀眾解答疑問,給觀眾抒發意見。
- 1990年4月28日,台視導入CIS(企業識別系統),公布“TTV”三個大寫英文字母的標準字體(如附圖),並更改商標為以藍、紅二色為主色的碟形衛星天線形狀(如附圖),不再使用由“TTV”三個大寫英文字母組合而成的的舊版商標。台視推出吉祥物「電視寶寶」。
- 1990年5月18日,台視明令,一級主管(副理職銜以上)人員往後不得擔任節目主持人,節目部經理盛竹如若為台視節目作預告性的介紹則不在此限。
- 1992年1月1日,台視、中視、華視立體多聲道電視廣播系統正式開播;採用美國增你智(Zenith)公司開發的Zenith-dbx電視立體聲與雙語音系統頻譜。
- 1998年3月25日,台視全球資訊網正式上網運作。
- 1998年7月13日,中華民國財政部證期會核准台視股票公開發行。
- 1999年11月30日,台視節目製作系統通過ISO9002國際品質驗證。
- 1999年12月27日,台視參與投資「傳譯網科技公司」。
- 2000年3月10日,台視參與發起設立「臺灣固網股份有限公司」。
- 2000年3月27日,台視參與投資「麥克強森多媒體科技公司」。
- 2000年8月13日,政黨輪替後,派賴國洲就任台視董事長,胡元輝就任台視總經理。
- 2000年11月15日,台視確立「多頻道、多媒體、多通路」資訊集團之策略目標。
- 2001年1月1日,台視推出吉祥物「台視寶寶」四隻,合稱「Lucky Four」,取代原本的吉祥物「電視寶寶」。
- 2002年,台視董事會通過總經理胡元輝辭職(轉任中央通訊社社長),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優接任總經理。
- 2005年12月,台視因應《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董事長、總經理提出辭呈「請辭待命」。
- 2006年4月28日,台視宣布2006年將為「台視民營化元年」。
- 2007年,日立持有的台視股權賣給非凡電視。
[编辑] 歷年紀錄
- 1962年10月5日,台視在台北賓館舉行試播酒會,並首次使用轉播車在戶外拍攝。
- 台視第一次現場轉播球賽是在1962年10月11日20:30,轉播在台北市兒童樂園體育館舉行的中華隊與紐西蘭隊的籃球賽。
- 1962年10月19日,臺灣電視史上第一齣閩南語電視劇《重回懷抱》在台視播出。由王明山製作,唐冀導演,林登義導播,蘇麗華主演。
- 1962年11月18日,台視播出第一齣國語單元劇《浮生若夢》,演員有曹健、錢璐、常楓、焦姣、葉翔。
- 1963年3月16日,台視播出第一齣古裝電視劇《鄭成功》。由朱白水編導,曹健飾鄭成功,葛香亭飾鄭芝龍,另有魏甦、丁玫、王宇、李虹等人演出。
- 1984年1月22日,台視益智猜謎節目《歡樂大戰》錄製第三集時,製作單位一次發出新台幣35萬元獎金,創下電視節目給獎的最高金額。
- 1984年12月29日,台視當時正在播出的八點檔連續劇《人之初》因送至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審查的錄影帶內容與播出時使用的錄影帶不符,被罰鍰新台幣30萬元,創下電視戲劇節目罰鍰金額最高紀錄。
- 1986年8月24日,台視賣出閩南語連續劇《阿匹婆嫁女兒》馬來西亞公開播映權,成為台灣第一部在海外播出的閩南語電視劇。
- 1991年5月21日,台視播出長片《虎、虎、虎》,將公共電視節目排擠到22日凌晨0時10分才播出,25日遭行政院新聞局重罰《廣播電視法》最高罰款金額60萬元。
- 1994年1月10日,台視首度在黃金時段播出楊麗花歌仔戲《洛神》。
[编辑] 重大事件
- 1988年4月5日11時,以雲嘉南地區為主的一千多名民進黨人士不理會警方多次勸阻,齊聚在台視廣場,向台視大門口投擲雞蛋和砸毀自己帶去的電視機,抗議台視對民進黨立法委員朱高正領導的「329大湖山莊事件」報導不公;路人張香奇因對這項未經警方核准的抗議活動頗有微詞,遭抗議群眾追逐、圍毆。同日,台視發表聲明,表示「今後將抵制一切有關民進黨活動的報導;同時,台視新聞客觀公正的報導原則絕不會受今天這些群眾不法聚集事件的影響。」
- 1989年3月14日,《台視晚間新聞》主播顧安生為台視八點檔連續劇《郵差總是按錯鈴》(播出時間:1989年3月13日至4月7日,共20集)拍攝節目預告影片並向觀眾推薦該劇,引起中視、華視認為顧安生此舉已有廣告行為,除了會對觀眾產生誤導作用之外,也影響主播客觀公正的形象。中華民國新聞評議委員會(新聞評議會)決定對此事進行了解。
- 1989年12月,台視新聞在報導有關台南縣選票糾紛新聞時,連續發生兩次重大錯誤,包括曾稱「此項選舉無效,將重新辦理」,及誤用候選人李宗藩所散發的書面資料。台視除了立即更正、道歉之外,並在12月6日晚間將新聞部經理章紹曾免職,其餘失職人員將在查明責任後另行嚴處。台視同時指派體育部經理廖蒼松接任新聞部經理,並仍兼原職。
- 1990年8月27日,由於當時台視以興建「台視影城」為由,三年內連續購買兩塊無法使用的廢地,耗資新台幣十二億餘元,傳言有人經手此事而賺取暴利;臺灣省議會以「臺灣省政府為台視最大股東」為由,決定追究此事。
- 1992年3月18日,《台視新聞世界報導》女同性戀專題報導中插入訪問歌手潘美辰,事後潘美辰及其所屬的藍白唱片認為這項報導「隱喻」潘美辰、鄺美雲是女同性戀者,在3月19日發律師函給台視,要求台視在7日內公開更正和道歉,否則將採取法律行動。3月28日,藍白唱片更向新聞評議會申訴此事。5月5日,台視新聞部與潘美辰、鄺美雲達成和解。
- 1992年12月,點將唱片、滾石唱片等六家唱片公司聯合向台北地方法院提起自訴,指控台視擅自在節目中分別公開播送及重製著作權分屬該六家唱片公司的13首歌曲,並指控台視及其董事長陳重光涉嫌違反《著作權法》。
- 1994年7月22日中午,台視《八千里路雲和月》製作人兼主持人凌峰聽說台視將停掉該節目,去和台視節目部經理顧安生理論,並在一怒之下當場掀桌子,玻璃碎了一地。隨後,台視委由律師提出聲明,要求凌峰登報公開道歉,否則將針對其毀損公物及恐嚇等兩項行為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凌峰表示,他是在推動「電視新文化運動」,反對電視台永遠以收視率來衡量一切。
- 1994年7月28日,為台視演了30幾年戲的梅芳、林義雄、郝曼麗等台視基本演員抗議台視決定自該年9月起和他們解約。同年8月16日,台視及其基本演員達成共識,台視答應將基本演員退休薪資基數提高為三萬元,過半數演員已簽字同意解約。
- 1994年8月24日,新黨提名的台灣省長參選人朱高正以「抗議台視新聞處理8月21日新黨黨慶『獨漏』朱高正代表新黨參選省長」為由,率眾前往台視抗議新聞報導不公,引發群眾與保警、台視警衛的衝突。直到台視新聞部經理廖蒼松出面公開承諾台視新聞絕對不會打壓新黨,群眾才逐漸散去。
- 1994年8月27日,楊麗花正式宣布,結束與台視的合作關係。她表示,與台視合作30年來,從無二心;但台視發函說往後著作權要收回,「我是個創作者,一向最重視版權」,與台視就著作權問題溝通無效,所以決定脫離台視。
- 1995年5月3日,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認為台視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期間未經查證即詳加報導「棄黃保陳」說,指控台視董事長陳重光等四人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台北地檢署偵查後,認為台視依據新黨召集人王建煊記者會的實況採訪來報導,沒有添加個人意見,陳重光等四人的犯罪嫌疑不足,故均獲得不起訴處分。
- 1995年5月23日,台視四位一級主管舉辦公開記者會,譴責「台視招考記者受到關說並已內定」的指控,強調此舉汙蔑台視聲譽,台視已委託律師要求指控者兩天內提出證據,否則將訴諸法律;台視並證實,被指控涉嫌關說的三位考生並未通過筆試。
- 1997年1月24日,藝人秦偉在台視綜藝節目《飛越星期天》錄影時燒傷,行政院新聞局廣電處副處長陳碧鐘等前往醫院探視秦偉,並要求台視查明責任。1月25日,台視董事長簡明景下令懲處台內所有失職人員,《飛越星期天》導播曲威也自請處分。1月30日,台視節目部經理黃以功允諾將採行中華民國演藝工會的建議,為工作人員投保平安意外保險。
- 2007年3月20日,中華民國財政部撤除台視董事長賴國洲的土地銀行公股代表一職,並建議行政院新聞局調整賴國洲的職務;理由是賴國洲持有台視股權,卻有意參與台視釋股案,沒做到利益迴避。賴國洲向財政部公股小組解釋,他成立的投資公司雖然向台視日資股東買下4.8%台視股權,但並未參與台視公股標售領標,也未與其他投標者合作。
- 2007年3月25日,富士電視台秘書處調查役長谷川澄男公開指稱,新聞局長鄭文燦在該年1月17日與台視日資股東餐敘時,期望富士電視台把其台視股權轉讓給《自由時報》;他也指稱,經濟部長陳瑞隆當時也講過類似的話;他諷刺,這場餐宴若發生在美國或日本,早已構成政界醜聞。3月26日,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決議暫緩台視公股釋股案,並通過成立官股釋出調閱小組以進行調查。
[编辑] 台視股權變動
- 台視股東中,富士電視台、NEC、東芝、日立等四家日本企業所佔股權比例各為4.9%,在台視開播期間協助台視硬體器材與節目製作之設置作業,是重要的創始股東之一。而在「黨政軍退出媒體」政策公布之前,台視股東中,官股佔47%、國民黨20%、日資19.6%、士林電機公司及台視員工持股等一般民股約20%。
- 配合「黨政軍退出媒體」政策,國民黨透過華夏投資公司持有之20%股權,已於2005年脫手轉賣。
- 2006年3月11日,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主持行政院「公股釋出審議小組」第一次會議,決定公股釋出原則是「全民釋股」、「公開標售」。根據行政院釋股小組規劃的方案,台視官股將分兩階段全數釋出:第一階段採公開招標,約25.77%;第二階段由全民申購,大概約21.62%。相關議案必須經過立法院准駁。2006年9月18日,財政部官員透露,台視釋股案已由行政院核定,將由合作金庫銀行再找第二家估價機關(第一家估價機關是普華財顧),當時預計最快2006年11月初標售。
- 2006年11月30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決議:根據《廣播電視法》第五條第三項規定,要求台視限期調整日資問題;台視於收到公文之後的半年內,日籍股東必須全部退出。
- 2007年2月14日,行政院新聞局發布台視公股公開標售公告,自該日起至2007年3月14日17時止,開放投標人領標,每股底價為新台幣13.5元。參加投標者,須出具新台幣十億元財力證明。《蘋果日報》2007年2月15日報導,這波釋股分別以合作金庫銀行、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三商銀等台視大股東手中的股權為主,且限制外資、黨、政、軍不得直接或間接參加投標。《自由時報》跨媒體籌備處經理藍祖蔚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時,說:「報社正進行評估,希望夠資格成為參與者。」《自由時報》最後未領標,但《自由時報》與令一個領標者鴻邦建設同屬聯邦集團。
- 2007年4月4日,台灣團結聯盟立法委員羅志明向《蘋果日報》證實,擁有10.54%台視股份的吳東昇已在兩周前把自己的持股賣給鴻邦建設。
- 2007年4月9日,行政院公股釋股審議小組第三度開會審查;參與審查者包括旺旺集團、年代網際、大豐有線電視、鴻邦建設、非凡國際科技(非凡電視),全都通過審查,取得4月11日上午10時到11時參與「價格標」(出錢最多者得標)投標的資格。
- 2007年4月10日,大豐有線電視因遭指控其三張股票有外資介入(中國大陸一張,新加坡兩張),宣佈退出台視競標。
- 2007年4月11日11時,台視公股「價格標」正式開標,四個投標者的每股新台幣標價如下:非凡國際科技24.1元,年代網際23.02元,鴻邦建設22.68元,旺旺集團22.31元。非凡國際科技以新台幣17億4262萬元標得台視72,308,263股,占台視已發行股份總數25.77%。台視公股第二階段全民釋股流程將從2007年5月開始,預計2007年10月完成釋股。
[编辑] 台視小知識
-
播出時間 節目名稱 18:50~19:00 檢驗圖 19:00~19:03 開播、國歌、節目報告 19:03~19:15 公司開幕實況 19:15~20:00 總統文告、國慶實況 20:00~20:15 新聞、氣象報告 20:15~20:30 卡通 20:30~21:00 國語歌曲—歌星演唱 21:00~21:20 電視節目膠片 21:20~21:55 憲光康樂隊演出 21:55~22:55 電視節目膠片 22:55~23:00 新聞、氣象報告 23:00~23:02 預播明日節目、收播

身為台灣第一家電視台,台視創業時的艱辛是外界難以想像的。舉凡無線電視經營者執照,發射台與轉播站的建設,無線電視相關法律的立法,都必須由台視親自向政府爭取。現今台灣無線電視相關法律大多是台視遊說立法的。
在精省以前,台視一直都是台灣省政府的省營媒體。現在已經停播多年的《省政信箱》節目(播出期間:1980年3月10日至1999年6月28日,共952集),就是台視在省營媒體時期所製播的公共服務節目,它是台灣省政府答覆民眾來信的管道。
台視是台灣唯一曾經單獨設置“體育部”的電視台。“體育部”的業務是負責體育新聞及節目的製播工作,現在已被裁撤,業務併入其他部門。台視體育部出身的體育主播有傅達仁、白詩禮、鄧國雄等人。台視也是台灣最早取得美國NBA籃球比賽台灣地區轉播權的電視台,當時固定由傅達仁擔任主播。
台視大樓與台北市八德路圍起來的空地,叫做「台視廣場」。
[编辑] 商標涵義
1990年4月28日,台視更改標誌為以藍、紅二色為主色的碟形衛星天線形狀(如附圖)。依據台視的官方說法:整個標誌以三角為中心,代表突破的精神及多角化的經營發展。同時,蘊涵著「台視、資訊、大眾」;「節目、娛樂、服務」;「業務、製作、管理」三位一體,緊密結合的目標。外環圓形則表示企業形象的提昇,資訊傳達的靈活,全球同步快速運作,並不斷提供大眾最新資訊的意義。此外,在色彩及線條的組合上,中心三角以紅色闡述出傳播的能量、活力與熱情,為發展的原動力,進而搭配藍色的外環圓形由細而粗,持續運轉上昇的視覺感官,更表達了企業體的經營由小而大,由點而面的開創性及前瞻性的完整意念。
[编辑] 經典節目
節目 | 簡介 |
---|---|
群星會 | 台灣電視史上第一個電視歌唱節目 |
五燈獎 | 台灣電視史上除各台新聞以外最長壽的電視節目 |
傅培梅時間 | 台灣電視史上最知名的美食烹飪節目 |
我愛紅娘 | 橫跨1980年代及1990年代,台灣電視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電視交友節目 |
星星知我心 | 1980年代紅極一時的八點檔國語連續劇 |
天天開心 開心舞台 金舞台 |
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三個午間台語綜藝節目,三者三位一體,相當受到歡迎 |
強棒出擊 | 台視1980年代至1990年代間最具代表性的益智綜藝節目 |
龍兄虎弟 | 1990年代播出的一部大型綜藝節目,由張菲、費玉清兄弟主持 |
八千里路雲和月 | 1990年代前期的一個介紹中國風土民情的節目,由凌峰主持 |
台灣百合 | 一齣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電視連續劇 |
兄弟姊妹 | 敘述一個坐牢二十年的母親,如何尋找失散五位兄弟姊妹的故事 |
超級大富翁 | 連續答對十五題,即可獲得新台幣一百萬元的益智節目 |
大千世界 | |
翠笛銀箏 | |
分秒世界 |
內容
《分秒世界》是一個趣味性益智猜謎節目,邀請觀眾參加答題。節目內容分為〈計時開始〉與〈時間到〉。
|
小人物狂想曲 | |
大學城 | |
民間故事 | |
天眼 |
內容
|
女丑劇場 |
內容
|
玫瑰之夜 | |
省政信箱 |
內容
|
警花緣 | |
台視影集 | 台視頻道固定的西洋電視影集時段,也是當時週六晚間重要的娛樂节目。到了中期,並於每次播出之前,加入了由盛竹如先生所唸的口白『台視影集,有口皆碑』,讓人深刻難忘。 |
[编辑] 頻道簡介
[编辑] 台視主頻道
台視的主頻道兼綜合台。自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5月1日止,曾經更名為「台灣電視台」。
台視家庭台 | ||
---|---|---|
![]() |
||
所屬國家 | 中華民國(台灣) | |
總部所在 | 台灣台北市 | |
播放地區 | 台灣 | |
zh:開播日期;zh-tw:開播日期;zh-hk:啟播日期 | ||
停播日期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頻道口號 | ||
zh:擁有者;zh-tw:擁有者;zh-hk:所屬公司 | 臺灣電視公司 | |
持股者 | ||
前頻道名稱 | ||
被取代名稱 | ||
集團同類頻道 | ||
重播服務頻道 | ||
頻道官方網站 | ||
備註 | 與台視財經台併頻播出 | |
收看方法 | ||
無線電視 | ||
數位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衛星電視 | ||
有線電視 | ||
寬頻電視 | ||
台灣中華電信大電視(MOD) | 第32頻道 | |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 ||
線上收看 | ||
[编辑] 台視家庭台
台視家庭台以家庭婦女與職場女性,以及其所延伸出來的上下兩代家庭成員,作為主要目標收視族群,製作符合台灣傳統主流家庭價值與女性價值的節目內容,並主張重視家庭倫理、兩性關係、親子教育、婚姻價值、終身學習等。
台視財經台 | ||
---|---|---|
![]() |
||
所屬國家 | 中華民國(台灣) | |
總部所在 | 台灣台北市 | |
播放地區 | 台灣 | |
zh:開播日期;zh-tw:開播日期;zh-hk:啟播日期 | 2004年9月1日 | |
停播日期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頻道口號 | 前瞻資訊,領航錢潮,佈局全球。 | |
zh:擁有者;zh-tw:擁有者;zh-hk:所屬公司 | 臺灣電視公司 | |
持股者 | ||
前頻道名稱 | ||
被取代名稱 | ||
集團同類頻道 | ||
重播服務頻道 | ||
頻道官方網站 | ||
備註 | 與台視家庭台併頻播出 | |
收看方法 | ||
無線電視 | ||
數位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衛星電視 | ||
有線電視 | ||
寬頻電視 | ||
台灣中華電信大電視(MOD) | 第32頻道 | |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 ||
線上收看 | ||
台視官方網站 | [1] | |
台灣HiNet HiChannel | [2] | |
[编辑] 台視財經台
台視財經台於2004年9月1日開播,與台視家庭台併頻播出。《台視全球資訊網》所提供的台視各頻道節目表上,台視財經台與台視家庭台共用同一張節目表;節目名稱左方,有「$」符號的是台視財經台的節目,有房屋符號的是台視家庭台的節目。
台視國際台 | ||
---|---|---|
![]() |
||
所屬國家 | 中華民國(台灣) | |
總部所在 | ||
播放地區 | 全球各地 | |
zh:開播日期;zh-tw:開播日期;zh-hk:啟播日期 | 2005年10月25日 | |
停播日期 | ||
收視率 | (,資料來源:) | |
頻道口號 | 台灣優質娛樂節目,全球華人共享。 | |
zh:擁有者;zh-tw:擁有者;zh-hk:所屬公司 | 臺灣電視公司 | |
持股者 | ||
前頻道名稱 | ||
被取代名稱 | ||
集團同類頻道 | ||
重播服務頻道 | ||
頻道官方網站 | ||
備註 | ||
收看方法 | ||
無線電視 | ||
數位電視 | ||
觀眾自行接收 | 隨地區不同 | |
衛星電視 | ||
有線電視 | ||
寬頻電視 | ||
衛星廣播(Satellite Radio) | ||
線上收看 | ||
台灣HiNet HiChannel | [3] | |
[编辑] 台視國際台
2005年10月25日開播,內容以重播台視歷年來播出的曾經締造高收視率的戲劇、綜藝、社教等節目為主,口號是:「台灣優質娛樂節目,全球華人共享。」,開播初期通過亞太五號衛星C頻段的I-Sky-Net直播向全亞洲收費播出。
2006年1月1日,台視之前在數位電視(DVB-T)傳送的客家電視由於經營權被東森電視取得,而法令規定數位電視不得經營別家公司的頻道,因此台視數位電視的第三頻道產生的空缺,即改撥台視國際台,至此台視國際台在台灣及海外同步可以收到。之後,爲了能夠在數位電視播出只取得台灣版權的戲劇,該頻道分爲台灣播出的和海外播出的兩個版本,分別通過無綫數位和衛星數位的方式傳送。台灣播出的版本會播出一些日劇、韓劇,而海外播出的版本則是播出已經取得全球公開播映權的連續劇。
[编辑] 台視的企業標語
台視對觀眾使用的企業標語是:
- 1990年4月28日起:「台視與您共創未來。」
- 2004年4月28日起:「台灣第一台,一路陪您走來。」
[编辑] 台視大樂團
台視是台灣最早擁有自己專屬樂團的電視公司。台視在開播之初,就有籌組“台視交響樂團”的構想,但是只維持七年。於是,台視與台北市鼓霸大樂隊簽約,率先把爵士樂的伴奏引進台灣的綜藝節目之中。又以鼓霸大樂隊的團員為基礎,組成了台視大樂團。
台視大樂團的歷任指揮是:謝荔生(已故)、王吉宣(外號“番王”)、楊水金,都是男性。楊水金退休後,台視大樂團隨即解散。楊水金現任楊水金管絃大樂團團長兼指揮。
謝荔生就是鼓霸大樂隊創辦人謝騰輝的親弟弟,鼓霸大樂隊成名後長期常駐國賓飯店演奏(24年),豪華酒店成立後本想至國賓飯店挖角,後來得知謝騰輝已經在培訓鼓霸大樂隊第二代樂團團員,豪華酒店停止挖角,改為與全體第二代團員簽約,國賓飯店的鼓霸大樂隊稱為國賓鼓霸樂隊,第二代團員稱為豪華鼓霸樂隊,豪華鼓霸樂隊後來整團變成台視大樂團。[1]
[编辑] 台視新聞
- 1962年10月3日(試播期間?),台灣電視公司播出臺灣電視史上第一次「氣象報告」。台視歷任氣象主播是白詩禮先生、任立渝先生、熊臺玉先生,白詩禮也曾經是體育主播。
- 開播初期(1962年10月10日至1962年12月31日),中午及收播各播五分鐘新聞,20時播15分鐘新聞。畫面為靜態照片、圖表、字幕卡及影片,聲音部分由播音員在幕後播報,配上背景音樂。
- 1963年2月1日,台視的國際新聞開始加上新聞畫面,成為有動態影像的新聞;當時台視的國際新聞是採用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UPI)新聞影片,每天播出三、四則,長約五分鐘,皆在《台視晚間新聞》之後,每天20時16分至20時20分,由播音員旁白播出。
- 1963年1月1日至1963年10月9日,改由記者面對鏡頭播報。
- 1963年10月10日起,晚間8時新聞改由男女記者交錯播報。
- 1966年,台視新聞組升格新聞部。
- 1970年10月10日,台視新聞開始使用彩色播出,部分新聞影片也漸漸改用彩色、有聲播出。
- 1971年9月7日,台視每天三次的新聞及氣象報導,正式以彩色播出。
- 1981年11月29日,《台視晚間新聞》分成〈國內外新聞〉、〈電視評論〉、〈氣象時間〉等三節,採取主播制度;氣象改名〈氣象時間〉,由中央氣象局專家蘇光鑑和《點線面》主持人王羽共同主持;《台視午間新聞》由顧安生、周嘉川主播,增加〈午餐時間〉專欄,內容包括市場行情、購物指南、證券、服裝、天氣、育嬰等。
- 1985年1月1日,台視在高雄市成立南部新聞中心,初期工作人員七人。
- 1986年3月3日,《台視晚間新聞》啟用電腦繪圖機。
- 1991年4月24日,《台視晚間新聞》提前至每天19時整播出,20分鐘後續播連續劇。
- 2003年6月2日,台視《民生消費新聞》開播,播出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16時55分到17時25分。
- 在《台視晚間新聞》主播李四端於1990年代中期跳槽至華視以前,台視新聞一直享有「新聞王國」的美譽。
- 1982年5月7日,台視播出「警方偵破土地銀行古亭分行搶案」新聞,創下最高收視率58.1%。
- 台灣電視公司的晨間新聞叫做《早安您好台視新聞》(1988年10月10日開播),午間新聞叫做《午安您好台視新聞》,夜間新聞叫做《台視新聞世界報導》。
- 台灣電視公司的晚間新聞於台灣標準時間每天19時整播出(現在略微提前至18時58分)。
- 《台視晚間新聞》的第一任主播為盛竹如,現任主播為蘇逸洪。目前《台視晚間新聞》的收視率是全台灣新聞收視率第二名(僅次於中國電視公司的晚間新聞--中視新聞全球報導)。收視人群分佈上,根據AC尼爾森報告,《台視晚間新聞》在24歲及以下的年輕觀衆擁有高收視率,而《中視新聞全球報導》則在24歲以上的年長觀衆中擁有高收視率。《台視晚間新聞》也是全台灣第一個採用虛擬攝影棚系統進行現場直播的晚間新聞。相較於台灣其他新聞頻道,台視新聞的虛擬攝影棚技術廣泛應用於新聞性節目製作。目前,《台視晚間新聞》的片頭與開場畫面採用連貫不切換畫面的方式,也是全台首見。《台視晚間新聞》主播蘇逸洪是台灣第一位採用虛擬攝影棚製播晚間新聞的主播。
- 台灣電視公司率先與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簽約,把CNN的新聞影片導入台視新聞,拓展了台灣的電視新聞的國際視野。
[编辑] 台視新聞主播群
[编辑] 現任新聞主播
|
|
[编辑] 現任氣象主播
[编辑] 前主播
|
|
|
|
|
|
[编辑] 台視的副業
台視開播初期,由於台灣家電製造業者生產電視機的經驗、品質與數量皆不足,電視機的普及率不高。台視依據政府政策,在當時台視大樓的地下一樓設立了電視機生產線,名為“台灣電視公司製配廠”,生產“台視牌”黑白電視機(當時尚未出現彩色電視機)。製配廠是由畢家湘擔任廠長,1962年9月開工,底下分為“生產管制組”、“裝配組”與“修護組”。1971年4月,製配廠停工且被裁撤,製配廠的工程人員被轉移到工程部。現在台視大樓內“台灣電視博覽館”有展示一台功能正常的“台視牌”黑白電視機。製配廠被裁撤的原因有兩個:
- 台灣家電製造業者生產電視機的經驗、品質與數量已經逐漸提升,造成電視機供過於求。
- 台視的廣告收入遠比開播時成長了許多,已經不需依靠來自製配廠的業外收入來支撐營運,也就是可以專心固守本業。
台視叢書的出版,是由台視的子公司「台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台視大樓地下樓設有書店「國家書坊台視總店」,展售政府及台視文化公司出版的各種類型書刊。“台視叢書”並非官方所使用的固定名稱,它的前身是“電視週刊叢書”(這個才是官方曾經使用的固定名稱)。
台視文化公司及其前身“電視週刊社”發行的《電視週刊》,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藝人動態及電視節目相關刊物,共發行了1943期,於2000年停刊。台視文化公司及其前身“電視週刊社”發行的《家庭》月刊、《常春》月刊與《女性常春》月刊,皆持續發刊至今。
此外,2004年4月28日,台视正式设立台灣電視博覽館[4]。
[编辑] 台視在全球各地的姊妹台
[编辑] 參考文獻
- 《台視二十年》編輯委員會 編,《台視二十年:中華民國五十一年至七十一年》,台灣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4月28日出版。
- 陳炳宏,〈請民間團體集資買台視〉,台灣《蘋果日報》2006年8月7日〈論壇〉版。
- 何貽謀,《台灣電視風雲錄》,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5日出版,ISBN 9570517352。
- 劉國棋 編著,《電視原理》,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三版十六刷,ISBN 957-21-1723-8。
- 李瞻 著,《電視》,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3月10日出版。
- 中華技術學院95學年度上學期線上課程,二技國文第十六單元,簡啟禎老師。
[编辑] 注釋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 台視全球資訊網
- 台視影音城:台視簡介
- 台灣電視博覽館(2004年4月開幕)
- 台視演藝經紀聯盟
- 1980年代的台視開播影片(最後會出現「奏國歌時,請保持肅靜」字卡)
- 1990年代的台視開播影片的一個截圖
- 台視開播時的台視大樓
- 1990年代至今的台視大樓
- 台視的「電視寶寶」
- 四隻「台視寶寶」:[5]、[6]、[7]、[8]
- 〈40歲台視 風華已逝〉,原刊於2003年11月20日《中時晚報》。
台視 | 蘇逸洪 | 李偉國 | 石怡潔 | 蔣任 | 林裕展 | 歐懿慧 | 古詩琪 | 陳瑤琦 | 劉孟竹 | 劉麗惠 | 謝璧蓮 | 吳盈達 | 陳立國 | 林益如 | 王偊菁 | 熊臺玉 (氣象)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方念華 | 李四端 | 盧秀芳 | 周嘉川 | 陳藹玲 | 眭澔平 | 顧安生 | 張繼正 | 廖蒼松 | 白詩禮 | 李惠惠 | 劉家嘉(劉佳佳) | 傅達仁 | 范葵 | 羅大任 | 李文中 | 李弘敏 | 葉淑芬 | 戴忠仁 | 趙心屏 | |
中視 | 沈春華 | 李玲 | 唐德蓉 | 江宜汾 | 彭愛佳 | 洪怡惠 | 黃晴 | 蕭惠文 | 胡志成 | 朱康震 | 張元培 | 姜玲 | 何勁松 | 李婉菁 | 戴立綱(氣象) | 張雅婷(氣象) | 侯乃榕(氣象) | |
前主播 | 熊旅揚 | 繆中建 | 章國珍 | 馬雨沛 | 馮鵬年 (氣象) | 黃晴雯 | 吳世正 | 湯健明 | 游傑正 | 陳明麗 | 周荃 | 王芃之(英語主播) | |
民視 | 胡婉玲 | 張瑞玲 | 林靖芬 | 唐深深 | 陳嘉爵 | 張嘉欣 | 常聖傳 | 陳建君 | 李偵禎 | 蔡沁瑜 | 陳淑貞 | 羅瑞誠 | 姚怡萱 | 許建國 | 許仲江 | 林怡君 | 張筱芬 | 莊順發 | 黃睿穎 | 劉朝陽 | 張嵐綺 | 陳慧文 | 王人瑞 | 林嘉愷(氣象) | |
前主播 | 支藝樺 | 盛竹如 | 閔傑輝(英語主播) | |
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 | 華視 | 徐俊相 | 王薇 | 劉玉嘉 | 郭怡君 | 謝安安 | 鄭富元 | 何佩蓁 | 陳銘威 | 劉栗君 | 劉玉嘉 | 任立渝(氣象) |
前主播 | 李慶安 | 陳惠敏 | 陳月卿 | 陳明華 | 蕭裔芬 | 朱國珍 | 周明華 | 奚聖林 | 崔慈芬 | 蘇靜芬 | |
公視 | 黃明明 | 洪蕙竹 | 葉明蘭 | 張玉菁 | 陳廷宇 | 余佳璋 | 王曉書(手語主播) | 陳濂僑(手語主播)| 林麗君(手語主播) | |
前主播 | ||
客家電視 | 宋菁玲 | 吳奕蓉 | 蕭惠雲 | 向盛言 | 宋宇娥 | 余思嫻 | 徐慧玲 | 黃淑卿 | |
前主播 | ||
原視 | 日茉樂嫚 | 谷辣斯 | 馬紹·阿紀 | 伊書兒·法琳基楠 | |
前主播 | ||
大愛電視 | 葉樹姍 | 蔡依倫 | 倪銘均 | 楊智媛 | |
前主播 | ||
人間衛視 | 宋珉 | 楊玉欣 | |
前主播 | ||
八大第一台 | 陳瑩 | 麥玉潔 | |
前主播 | ||
年代新聞台 | 周玉琴 | 陳以真 | 李文儀 | 魏華萱 | 汪用和 | 陳斐娟 | 秦綾謙 | 安幼琪 | 陳書賢 | 陳靜蘭 | 李亞蒨 | 林昆鋒 | 黃洛婷 | 賴正博 | 曾懷瑩 | 高文音 | 蔡逸帆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馬度芸 | 陳若華 | 何戎 | 侯佩岑 | 王斐齡 | 張介英 | 蔣雅淇 | 黃靜雪 | 林志冠 | 陳佳惠 | 羅紫菱 | 林煒珽 | 顧名儀 | 詹宥虹 | 林奇葳 | 張亞喬 | 廖筱君 | |
東森集團 | 黃寶慧 | 王佳婉 | 王時齊 | 王利旋 | 古佳玉 | 李大華 | 李健光 | 李曉菁 | 谷懷萱 | 林心平 | 邱瑜青 | 侯升偉| 馬千惠 | 黃文華 | 黃暐瀚 | 黃洛婷 | 楊才蔚 | 趙心屏 | 劉以勤 | 劉正薇 | 盧秀芳 | 鍾陳杰 | 張雅芳 | 文維廉 | 吳宇舒 | 溫淑梅 | 簡立喆 | 廖筱君 | 俞川心 (氣象) | |
前主播 | 王浩 | 趙薇 | 王育誠 | 林青蓉 | 靳秀麗 | 王欣儀 | 李娜亞 | 蔡郁潔 | 蔡郁璇 | |
中天新聞台 | 張雅琴 | 姚崑崙 | 李晶玉 | 周幼群 | 黃鵬仁 | 鄒倩琳 | 陳海茵 | 夏嘉璐 | 盧申芳 | 蘇莉婷 | 洪淑芬 | 倪嘉徽 | 崔企川 | 哈遠儀 | 伊格爾 | 竹幼婷 | 張耀尹 | |
前主播 | 戴忠仁 | 方念華 | 婁純瓏 | 林書瑋 | 黃依藍 | 黃羽華(黃瓊文) | 蕭子新 | |
三立新聞台 | 陳雅琳 | 李天怡 | 李猶龍 | 王志郁 | 周慧婷 | 呂惠敏 | 蕭彤雯 | 敖國珠 | 黃倩萍 | 林毓芝 | 洪培翔 | 鍾佩玲 | 楊中化 | 陳建安 | 張亞喬 | 賴筱芸 | 李卓音 | 戴心怡 | 邱炳樞(氣象) | 李富城(氣象)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姜怡如 | |
TVBS家族 | 李四端 | 詹慶齡 | 詹怡宜 | 方念華 | 蘇宗怡 | 莊開文 | 吳安琪 | 謝向榮 | 張婯嬅 | 何啟聖 | 鄭凱云 | 金汝鑫 | 拉娃谷幸 | 邱沁宜 | 蕭子新 | 葉宸安 | 黃逸卿 | 王德愷 | 邱顯辰 | 宋東彬 | 王淑麗(氣象) | 沈振雄(氣象) | 李金萬(氣象) | 謝維權 | 錢定遠(台音台) | |
前主播 | 張雅琴 | 陳雅琳 | 李濤 | 李艷秋 | 黃凱聖 | 王雅麗 | 郭家群 | 黃志豪 | 蔡祐吉 | 洪麗萍(氣象) | 沈畦(氣象) | 薛楷莉 | 王怡仁 | 周守訓 | 岑永康 | 張珮珊 | 丁靜怡 | 潘彥妃 | 陳勝鴻 | |
非凡新聞台 | 陳韋如 | 鄧凱銘 | 鎖彬安 | 劉祝華 | 王軍凱 | 林婉婷 | 曹乃琪 | 黃斐瑜 | 黃俊嘉 | 李文娟 | |
前主播 | ||
緯來體育台 | 蔡明里 | 張立群 | 文大培 | 高名賢 | 徐展元 | 楊政典 | 郭信宏 | 李怡慧 | 徐裴翊 | 韓佩穎 | 楊正磊 | |
前主播 | 黃英哲 | |
台灣ESPN | 田弘魁 | 劉秀萍 | 鄧國雄 | 常富寧 | 康小玲 | 陳亞理 | 李秉晉 | |
前主播 | ||
國外電視台 | 鳳凰衛視:周瑛琦 | 胡一虎 | 吳小莉 | 劉海若 | |
前主播 | ||
已停播頻道 | ||
註:以上列在各台之下的前主播,即指該台的所有前主播,若有主播因多次跳槽而在眾多電視台前主播欄位重複出現,亦屬正常現象。 |
無線電視台 | 台視 | 中視 | 華視 | 民視 | 公視 |
有線綜合台 | 客家電視台 | 原住民族電視台 | 人間衛視 | 大愛電視 | 緯來綜合台 | 八大綜合台 | 三立都會台 | 衛視中文台 | 東森綜合台 | 超級電視台 | 中天綜合台 | 東風衛視 | 年代MUCH台 | 高點電視台 | 台灣音樂台 | 緯來育樂台 | | 八大娛樂K台 | 國會衛視 | 台灣藝術台 |
有線資訊台 | Discovery | 國家地理頻道 | Discovery Travel & Living 旅遊生活頻道 | Animal Planet 動物星球頻道 | 亞洲旅遊台 |
有線兒童台 | 迪士尼頻道 | 東森幼幼台 | MOMO親子台 | 緯來兒童台 |
有線動畫台 | CN 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 | Animax |
有線台語台* | 八大第一台 | 三立台灣台 | 霹靂台灣台 | | 台灣藝術台 |
有線娛樂台 | 中天娛樂台 | TVBS-G | 東森娛樂台 | 超視育樂台 |
有線戲劇台 | 東森戲劇台 | 八大戲劇台 | 緯來戲劇台 |
有線日本台 | 緯來日本台 | JET TV | 國興衛視 | Z頻道 | NHK世界台 |
有線購物台 | 東森購物1台 | 東森購物2台 | 東森購物3台 | 東森購物優台 | 東森購物5台 | MOMO購物台 | VIVA購物台 |
有線新聞台 | 年代新聞台 | 東森新聞台 | 中天新聞台 | 民視新聞台 | 三立新聞台 | TVBS-NEWS | TVBS | 東森新聞S台 | 非凡新聞台 |
有線電影台 | 衛視電影台 | 東森電影台 | 緯來電影台 | LS TIME電影台 |
有線西片台 | HBO | 東森洋片台 | AXN | 好萊塢電影台 | 衛視西片台 | Cinemax |
有線體育台 | 緯來體育台 | ESPN | 衛視體育台 |
有線音樂台 | Channel V | MTV |
有線財經台 | 非凡商業台 | 恆生財經台 | 中華財經台 | 運通財經台 | 華人商業台 | 財訊財經台 | 全球財經台 |
有線宗教台 | GOOD TV 好消息衛星電視台 | 華藏電視台 | 佛衛電視慈悲台 | 法界衛星電視 | 生命電視台 | 台灣衛視| 世界電視台 |
外國新聞台 | CNN國際台 | BBC世界台 |
外語電視台 | Star World |
已停播頻道 | | 蓬萊仙山衛星電視台 | 華爾街財經台 | CASA財經台 | 歐棚電視台 | 彩虹頻道 | 博新一台 | 博新東映頻道 | 真相新聞網 | Hallmark頻道 | Sun Movie(春暉電影台) | 華人新聞台 | 華人音樂台 | 華人電視台 | 華人旅遊台 | 台灣衛星電視台 | 御銘衛星教育台 |
*註:有線台語台的分類係指該台多數時段以台語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