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列宁(Лéнин),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听 ),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马克思主义者、俄国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苏联创建者、列宁主义的提出者,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
目录 |
[编辑] 早期生活
1870年4月22日(俄旧历4月10日)出生在俄国辛比尔斯克省辛比尔斯克市(现乌里扬诺夫斯克州辛比尔斯克市),1887年5月20日其兄亚历山大在彼得堡大学生物系就读时因参加民意党策划刺杀沙皇的行动被绞死。乌里扬诺夫同年中学毕业,获得金质奖章。同年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大学一年级因在学校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流放到喀山省偏僻农村监视居住,后在其母亲向政府当局申请下,改到萨马拉省乌里扬诺夫姐夫所居住的农村继续被警察公开监视居住。列宁在此自学了大学法律系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特别是《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由此接受并一生坚信马克思主义。
1892年,列宁写下了其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同年,获得沙俄政府教育部批准,以彼得堡大学法律系校外旁听生资格赴彼得堡参加大学毕业国家考试,获金质毕业奖章与大学毕业证书。随即进入彼得堡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事见习律师,并参加了当地马克思主义者组织的工人小组活动。

[编辑] 革命
1900年他曾被允許回到圣彼得堡,随后赴西歐繼續革命事業。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报纸《火星报》。期间撰写了大量革命论著。
1903年,列宁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由于原则性问题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少数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并且在1915年8月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也可以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俄统治后,列宁乘坐由德军安排的“密封列车”回国领导革命。提出著名的《四月提纲》。
1917年11月7日,列宁指挥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建立苏维埃后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建立起巴黎公社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1918年3月,列宁领导的俄国同德国签署《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0年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抵挡了十四个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和国内多起大规模的白军反政府叛乱,稳定了苏俄的国内局势。8月列宁遇刺中弹,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1922年12月30日,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同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4年1月21日18时50分,列宁因梅毒逝世。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近年来俄罗斯科学院等机构提出将列宁的遗体迁出红场下葬,并得到了部分议会议员的支持。但这一提议同时也遭到包括普京等人的反对。
[编辑] 主要著作
- 《怎么办》
- 《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
- 《进一步退两步》
-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国家与革命》
[编辑] 外部链接
前任: 无 |
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
1917-1924 |
继任: 斯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