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代 |
日耳曼人时期 |
欧洲民族迁徙时期 |
法兰克帝国 |
中世纪的德国 |
神圣罗马帝国 |
德意志東向殖民 |
国家的建立 |
莱茵联邦 |
德意志邦联 |
北德意志邦联 |
德意志帝国 |
一战时的德国 |
魏玛共和国 |
纳粹德国 |
二战时的德国 |
分裂与重新统一 |
1945年后的德国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德国统一 |
现今的德国 |
现今德国 |
德意志(Deutsch)这个词大约见于公元8世纪,开始仅指在法兰克帝国东部地区使用的一种属于日尔曼语族的方言。卡尔大帝(德语:Karl der Große,即法语的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死后,帝国分裂,其中东法兰克和西法兰克的界限大约相当于罗曼语族和日尔曼语族的界限。东部帝国的居民后来才逐渐产生休戚相关的感觉,德意志这个词的含义由语言扩展到说此语言的人,最后才用以称呼它们居住的地区——德意志国(Deutschland)。公元920年,日尔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拉丁文 Regnum Teutonicum),开始了所谓“德国”的历史。
与中国这样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对于历史上长期处于民族融合和政治分裂过程中的德意志地区来说,民族、国土、国家常常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从德意志历史整体考察,只有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Deutschland这个词才包含了同一的国土和国家政权的含义,因此,准确地说,只有这之后的历史才可以称为“德国史”,之前的历史只是德意志地区和德意志各民族的历史。
目录 |
[编辑] 德国历史的開端
[编辑] 日耳曼族
因為缺乏文獻記載,所以德意志人早期的歷史,並不是太清楚。羅馬帝國最早開始記載日耳曼部落(Germanen)的活動,但這些日耳曼部落與今天的德意志民族並不相同。當時所謂的日耳曼部落,是對所有居住於北歐及中歐,使用印度-日耳曼語系的各個部落的統稱。現代的民族學家對這個名字的含意尚不太清楚,大約可信的是歐洲較早的居民克爾特人(Kelten)先使用這個名稱來稱呼新移民。而凱撒(Julius Caesar)遠征高盧時,用「日耳曼族」這個名稱來稱呼當時居住在萊茵河右岸(在今天的德國境內)的各個部落。其後,「日耳曼族」這個概念才逐漸介紹到羅馬人的世界裡。
日耳曼部落是指原先居於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南部(包括丹麥)及其臨近地區的一些民族,他們的文化及宗教相當接近,所以成為一個文化圈。西元前1000年左右,因為北歐地區氣候轉壞,該地區的居民開始向南遷移。到西元前450年時,他們分布於萊茵河沿岸,南至阿爾卑斯山以北,東到外克塞河(Weichsel,即維斯杜拉河 Vistula)的地區之內。到了西元前2世紀,這些民族又開始另一波的民族移動,而開始與羅馬世界有較多的接觸。
日耳曼部落雖是以語言、血統、生活習慣、文化及信仰為族群的指標,但因散居之故,個別差異可以相當大。所以西元4世紀起的大規模族群遷移時,並不是整個血緣民族集體行動,而是以較小的氏族組織為單位。歷史學家將這些移動的日耳曼部落約略分成西日耳曼人,東日耳曼人及北日耳曼人三個大類別。西日耳曼人指的是西元1世紀時居住在西起萊茵河,東至衛塞河(Weser),南至多瑙河,北達北海的這些族群。這些族群又可依據他們的居住地細分為:
[编辑] 萊茵-衛塞河族群
包括蘇甘柏(Sugambrer)、登克特(Tenkterer)、烏必耳(Ubier)、布魯克特(Brukterer)及巴達維(Bataver)等族。3世紀時,這些部族被合稱為法蘭克人。
[编辑] 北海族群
包括了盎格魯(Angels)、富瑞生(Friesen)及薩克森。
[编辑] 历史分期
[编辑] 史前时期
考古证据表明,在现今德国国境内,约70万年前就有人类踏足。从此推测,约50万前开始,人类就陆续移居于此。
公元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公元9年的日耳曼各部族在条顿堡森林之战中战胜了当时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这次战役中,日耳曼部落伏击并消灭了三个罗马军团。此后,罗马人再也没有真正尝试过把它们帝国的东部边界推进过莱茵河。
自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476年﹐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下层人民联合﹐推翻了显赫的罗马帝国。
[编辑] 德意志立国时期
5世纪末,延续了几个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建立,其中包括莫洛温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辉煌时期。在查理曼大帝(800年加冕)的治下,王国几乎拓展到了今天的法国和德国的绝大部分地区,称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去世后,帝国很快走向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的疆域按照凡尔登条约分成三部分,西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左岸的西法兰克王国就成为后来法国的基础;而东边的部分即莱茵河右岸操德语的东法兰克王国成为后来的德意志王国的基础,成为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是今天德国的雏形;中间的部分成为了后来法德争斗的根源。
公元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萨克森王朝﹐正式创立德意志国家。萨克森王国的地域大致位于今荷兰﹑德国西部﹑瑞士和奥地利。严格意义上的德意志历史的就此开始。
[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
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编辑] 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
[编辑] 宗教改革与反对改革
马丁·路德为反对赎罪券买卖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后来在1517年他发起德国宗教改革。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卡尔四世即位。他不单要对抗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还要卷入了对法国及教宗的长期战争。他在帝国的地位被削弱,无力阻止宗教改革。
1522年至1526年间,在帝国的某些城市和地区流传着路德的学说。宗教改革由君主执行。皇帝的弟弟费迪南不能容忍路德的教徒。对此支持新教的领主还一度游行示威。
14世纪农民就因为生活困苦而爆发起义。在宗教改革期间的1524年至1526年,甚至发展为德国农民战争。1525年在闵采尔的领导下,法兰肯豪斯的地主被废除。
[编辑] 1848年革命
1848年巴黎的二月革命推动了德国城邦的三月革命的发生。在奥地利发生巷战。3月13日梅特涅下台并逃亡到英国。
费迪南一世于1848年4月批准新宪法通过并且允许民间组建武装力量。在匈牙利,意大利和斯拉夫地区爆发了起义,但很快被镇压。
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迫于民间压力,修改宪法并且承认人民有集会和言论自由。至于小城邦,如巴登就试图通过任命自由派分子组成政府这一策略来避免革命。但随着革命进一步升级,正是萨克森和巴登成为了激进民主革命的中心。
5月初所有城邦进行选举,推选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代表。但只有六个城邦进行了直选。
在国会里既有保守的保皇党也有自由党和共和党人。工人和农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代表。
5月18日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临时国家元首领导。诸侯也承认临时政府,但临时政府没有自己的军队,警察和公务员,有名无实。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需要划定未来德国的国界。刚开始有人提出大德意志方案。但后来还是决定采用小德意志方案,建立一个不包括奥地利的德国。
1849年3月28日,经过长时间讨论,伯多禄教堂宪法终于通过,宪法规定,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立法部门是帝国议会,领导中央政府的则是世袭皇帝。该宪法是魏玛宪法和德国基本法的基础。选举权被进一步确定。
4月2日普鲁士皇帝腓特烈·威廉四世逊位后,各城邦都从法兰克福撤回了代表。德累斯顿和巴登为了推行宪法发生了革命,但最后被镇压。
少数代表拒绝被召回并且在斯图加特举行进一步会议。最后一场革命发生在7月23日拉斯斯塔德。宪法永远失效了。很多人由于受到政治迫害而逃亡到美洲。
[编辑] 德国统一
神聖羅馬帝國在1806年滅亡後,德意志邦联在1815年成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最強大。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想由自己領導德國統一,後來普魯士漸漸取得領導權。1862年9月23日,俾斯麥出任首相,這標誌著德國統一的開始。
1864年普魯士打敗丹麥,收回北方近丹麥邊境的多個領地。1866年普魯士打敗奧地利,迫使奧地利與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并合併數個邦,组成北德意志邦联。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德國南部幾個邦脫離法國控制,至1871年德國宣佈完成統一,德意志帝国成立。
[编辑] 魏玛共和国 (1919年—1933年)
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是在德国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和平、自由、民主的政权的一次努力。但是,魏玛政府自一开始就注定了困于经济问题和本身魏玛宪法固有的缺陷。
开始的几年,魏玛共和国不得不忙于处理左翼和右翼相继发动的叛乱和1923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接下来,由于德国与战时敌人们的关系逐渐缓和和赔偿债务的放宽,情况有了些好转。盟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秩序和繁荣,全靠總理兼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这种繁荣一直延续到1930年来临的大萧条之前。
此后,经济的衰退,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SDAP,简称纳粹)利用了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纳粹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编辑] 纳粹德国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魏玛共和国的政局开始转向法西斯化。以希特勒为领袖的纳粹党在1933年1月30日开始掌握了德国的政权。
希特勒执政后﹐对内开始实行白色恐怖﹐残酷镇压异己分子﹐通过冲锋队﹑党卫军和盖世太保及其遍布各地的劳动营和集中营实行法西斯专政。希特勒是通过鼓吹强烈的民粹主义上台的,上台后的他开始了对犹太人疯狂的种族压迫。1933年12月1日通过《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1934年8月1日通过《德国元首法》等﹐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希特勒将国家经济纳入战争轨道﹐加快重整军备的步伐。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宣布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起50万人的军队﹐次年宣布实行由戈林主持的“四年计划”﹐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西方各国。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将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7月武装參與西班牙内战。
11月25日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公约》﹐1939年5月22日﹐德國和義大利於柏林訂立鋼鐵同盟﹐至此,三国正式结盟,被称为轴心国。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在慕尼黑会议上﹐希特勒迫使英法签订《慕尼黑协定》。10月﹐肢解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随后迅速占领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1940年,击败英法联军,并占领了法国。随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等国。1941年6月22日,德国开始进攻苏联。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失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轉折點。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柏林作为特殊单位由4国共同管理。1949年5月﹐美﹑英﹑法3国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编辑] 冷战时期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议》﹐德国除割让给苏联和波兰11.4万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
1947年1月1日﹐美占区和英占区组成联合经济区﹐同年4月法占区也加入该联合经济区。1948年9月由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基本法》。5月23日﹐公布《基本法》﹐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9月20日﹐由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联邦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的最高司法机构是联邦宪法法院。
1946年4月苏联占领区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苏占区召开德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1949年5月30日德国人民第3次代表大会批准宪法。同年10月7日临时人民议院通过宪法。10月7日﹐正式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10月10日苏联占领当局将行政职权移交给临时政府。
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年底,柏林正式分裂成为两个城市。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边界自己的一侧修建柏林墙,并且切断西德与西柏林的交通运输,冷战达到了最高峰。美国靠空投物资支援西柏林,即是空中桥梁。
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较快。70年代,德国出现“经济奇迹”。到统一前,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四大国,贸易第三大国。民主德国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是发展最健康和快速的,统一前,东西德国都被世界银行列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
[编辑] 德国再次统一
关于德国统一的条约达成于1990年2月13日,这个协议通过1990年2月14日的所谓“四加二协议”(英美苏法四个占领国和东西德国)得以实现。统一后的德国仍然是欧共体(后来成为欧盟)和北约的成员国。
[编辑] 参见
[编辑] 列表
- 德國历史年表
- 德國历史人物表
[编辑] 外部链接
欧洲历史 |
---|
阿尔巴尼亚·爱尔兰·爱沙尼亚·奥地利·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比利时·冰岛·波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丹麦·德国·俄罗斯·法国·芬兰·荷兰·黑山·捷克·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马其顿·摩尔多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塞尔维亚·塞浦路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乌克兰·西班牙·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