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箴言 | 文化、經濟、國際城 | ||||
簡稱 | 中、臺中、中市 | ||||
別稱/舊稱 | 文化城 | ||||
設立始年 | 1920年 | ||||
行政區類別 | 市 | ||||
區劃 | 8區 | ||||
政府所在地 | 西區 | ||||
市長 | 胡志強 | ||||
政府網站 | 台中市政府 | ||||
市花 | 長壽花 | ||||
市樹 | 黑板樹 | ||||
市鳥 | 小白鷺 | ||||
電話區號 | 04 | ||||
總面積 | 163.4256/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18位)
|
||||
總人口 | 1,046,372人(2007年3月)
(台灣的第9位)
|
||||
人口密度 | 6,402.74/平方公里
(台灣的第3位)
|
||||
毗鄰 | 台中縣 | ||||
![]() 台中市在台灣的位置
|
|||||
地理 | |||||
經度 | 東經120.4度 | ||||
緯度 | 北緯24.09度 | ||||
東西寬度 | 14.2公里 | ||||
南北長度 | 11.3公里 | ||||
總面積 | 163.4256平方公里 | ||||
- 陸地面積 | |||||
- 水域面積 | |||||
海拔高程 | 最高:859公尺(頭嵙山主峰) 最低:30公尺 (南屯區中和里南端筏仔溪岸) 中位值: |
||||
氣候 | |||||
氣候類型 | 副熱帶季風氣候 | ||||
年平均溫 | 23度 | ||||
- 最高月均溫 | |||||
- 最低月均溫 | |||||
年降水量 | 2171.9mm(2006年) | ||||
無霜期 | |||||
年日照時數 |





台中市是台灣僅次於台北市和高雄市的第三大城市、以及台中都會區的中心,位於台灣中部的台中盆地,四周均與台中縣接壤。近年來台中市由於位居台灣南北向交通中點,及擁有地價便宜、氣候宜人等優勢條件,發展十分快速。根據台灣著名期刊遠見雜誌在2006年所發表的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台中市在總表現中排名全台第四[1]。此外,台中市亦因人文薈萃,而有「文化城」的美譽。
目录 |
[编辑] 歷史
台中市的歷史起源於清末,1890年劉銘傳在當時東大墩街南側的「橋仔頭」聚落附近創建八卦形城池及大量官署建築物,預備作為台灣設省之後的省會所在。後任巡撫終止此計畫,但第一期的建設成果是台灣清治時期營建城池規模最大者。 日治時代為台中市發展最快速的時期,日本政府看上台中的地理條件以及清代留下的大量官署及官有地,積極實施市區改正計畫,整治河流與設計棋盤狀道路,並開通縱貫鐵路,將台中興建成為台灣新興的現代化都市。
1920年設市時轄境尚未包括現今的北屯、西屯和南屯,此三區直到1947年2月1日才劃入台中市管轄。
由於地理位置方面優良,交通便利,至台北高雄只需一至二小時,鄰近台中港、清泉崗國際機場、高鐵台中站,所以近年來遷都台中的聲音不斷提高。
[编辑] 台中市政府
現今的台中市政府即為日治時大正年間的台中州廳,(台中與南投合併),興築工程開始於1913年(大正2年)2月至l924年(大正13年)2月竣 工。屬於巴洛可式的建築。現今建物仍維持舊有風貌,唯兩旁已搭蓋簡易停車樓,遮掩了此建物的宏觀景緻。將來的市政府已計劃遷往七期重劃區,現已完 成此圖,等新的巿政大樓落成後,希望舊市府能規劃為市立博物館,將台中市從建廳至今的點點滴滴,做一有系統的沿革展示,給子民留下懷思.
[编辑] 市政資料館
日治時代l9Z0年(大正9年)實施地方官制改革,將原台中廳及南投廳合併成立台中州,州廳即現今的台中巿政府辦公廳舍,而台中市役所(等於現市公所)即位於現今台中市政資料館址,該建物建於192l年(大正l0年)9月,國民政府來台後,民國34年12月成立台中市政府,台中巿政府從原市役所遷入現址辦公,原市役所則被中國國民黨做為市黨部。民國70年代,黨政分家,台中巿政府收回設立市政資料館,新聞室亦在此館內辦公。
[编辑] 中區
大墩 臺中市舊名就叫做「大墩街」。當時大墩街的所在地,便是現在臺中市的市區。清廷總兵藍廷珍在中山公園內的小山坡上,建築了兩座炮墩,大墩的 地名,由此而得來。 馬寮 這是臺中建府初期出現的地名,還稱為「馬寮」的時候,一分地賣不到一塊大洋,而現在一坪地大約要值兩三百萬元!它就在中正路與繼光街口,以 前這兒還曾有一家「吉本洋品店」,是臺中市第一家最具規模的百貨公司。 車仔頭 一聽到這個地名,就知道這是「車站」的意思。不過,車仔頭不是現在的火車站,而是位在中華路和中正路交叉口。這裡以前是臺中市區,是經過 麻園頭通往南屯和西屯的輕便車、手推車的休息站。在臺中火車站落成後才廢站,目前已是熱鬧滾滾的中華夜市了。 鳥竹圍這個地方以前有很多大樹,成千的白鷺鷥經常在這裡聚集,家加戶戶的屋簷下,也有大量的燕子築巢棲息,因此而得名。但興建了「第八市場」以 後,這些鳥類就不見了。由於第八市場是用竹子搭建而成,所以大家都叫它為「竹廣市仔」,而「鳥竹圍」的舊名便漸漸被人遺忘了。
[编辑] 西區
公館仔 公館的範圍包括民權路以南、三民路以北至柳川以東的廣大地帶。這裡的田地肥沃豐美,清廷總兵藍廷珍將它租給佃農耕種,並設館派專人收取田 租,因此得名。現在這裡已劃分平龍、和龍、元龍、利民、三民、東昇、廣民、平民、公民、平和、中民、藍興、公館等十三個里。 麻園頭仔 在臺中港路二側到現在五期重劃區的文心路,也就是忠明里,公正里一帶,原來是寸草不生的地方,農民只得種麻為生,一片片的麻園相連成林 ,因此得名。自從第五期市地重劃之後,這裡高樓林立,商業蓬勃發展,儼然已成為臺中市的新興地區。 大和村 民國十三年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在現在西區模範街附近,興建了大批日本和式官員宿舍,供給在臺中的日本官員居住,因而形成一個充滿日本風味 的社區。現在已經大多數改建為模範國宅和餐廳,目前只剩下一些零落的日式建築,點綴其間。
[编辑] 北區
神社子(宮北) 位於錦村和錦洲里一帶,日據時期在這裡設了一座神社,因此得名。臺灣光復後,改設忠烈祠,並修建體育場。空軍總司令部曾經在力行路設立臺中空軍子弟小學,後來分出部份土地,由市政府創辦市立第二高中(雙十國中前身)。民國五十六年空軍小學遷移到健行路,改校名為省三國小,原地就規劃改建成古色古香的忠烈祠、孔廟。
邱厝子 這裡早期是邱姓族親經營的大聚落,後來因為遭受火災、兵亂,紛紛遷走,加上邱姓族親人丁不旺,賴姓族人陸續遷居此地,而取代了邱姓聚落。 為了飲水思源,仍然保存邱姓發跡地為「邱厝仔」。邱厝仔的範圍包括雙十路以西,到中正公園、文心路,南起中山公園等地。有平等、樂英、邱厝、香蕉 、錦和、新北、武順、新興等里。(註:另有賴厝廓,日本人叫這裡為「新高町」賴姓據落在這裡種植甘蔗,並設有小型糖廠。現在是賴厝、賴材、中達里 。)
墘溝子 現在的淡溝里就是早期的墘溝仔。從西屯路二側、國立臺中科學博物館,向西延到文心路一帶,因地勢較高,區域廣大,灌溉渠溝無法充份供應水源,造成土地經常乾涸,因此早期居民就叫它為墘溝(淡溝)。
崎仔頂 由五權路、中正路交叉口,向北延伸到省立臺中二中附近,以前是一處老的聚落,居民都是中下階層,生活水準與市區差別很大。居民以打零工,流動叫賣,農田打雜維持生活。
[编辑] 南區
半平厝 位在南區西川里縱貫鐵路以西,至南屯路以東的地段。這裡本來是一個古老的聚落。清代末年,霧峰名人林朝棟曾經在此開設租館,租館的建築 物後來倒了一半,閩南語所謂的「半平」,就是「半邊」的意思,而「半平厝」也就是半間房子意思,所以此地順理成章的以「半平厝」做為地名了。 樹仔腳 樹仔腳是臺中市舊聚落之一,多半是林姓族親的後裔,範圍包括南區樹義、樹德兩里,位於復興路一段二側,因為這裡有很多大樹而得名,其中 以正德三巷九號前,參天古榕與樟樹交錯糾盤,並包圍著一座小土地廟,最為有名。古地名番婆莊為樹仔腳的一部份,古厝群落仍然隨處可見,其中位於 樹德二巷一號的「樹德居」最有規模,屋齡已有一百多年。前清秀才林耀亭及南區第一任區長林湯盤先生是這個地方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子孫並捐地興學 ,創辦「樹德工專」,連同附近的「中山醫學院」及「臺中高工」,使得樹仔腳文風鼎盛。 下橋仔頭 位於旱溪北岸,下橋仔溝兩側,有橋通往烏日、彰化,與頂橋仔頭對稱,在清乾隆末年形成聚落,從國立中興大學以南到樹仔腳,包括南區福 興、和平、永興、福平四里,都叫做下橋仔頭。目前矮房並列,據說有數百歲的巨蟒藏身在這裡,被居民稱為民間守護神。 南門仔光緒十五年劉銘傳在臺中市興建臺灣省城,在省立臺中高農附近,建築南門城門,防止移居南投山區的原住民進入臺中騷擾。現在的南門仔指的 是臺中高農東南經南門橋到中興大學一帶。旱溪流經這裡,民間就叫做南門溪,因為地勢低窪,常有水患,因此有句俗諺說:「南門做水災,車頭到肚臍」 。
[编辑] 第一市場
台中巿第一市場開設於1908年(明治41年)l0月,在今繼光街、中正路、成功路、綠川西街之間,佔地1868坪。場圍內古市場趕集的場景,令人懷思古之 幽情。中正路上的櫻橋,橋面建飾頗有歐風,橋壁仍留有花櫺,與現今殘破不堪的中正橋對比,儼如時代在退出呢 !第一市場拆除後,於70年代又重建, 如今的第一廣場面貌,容納各行各業,有傳統市場與現代超市及特種行業的大雜燴,原有市場的風味已不復存在矣 ! 咱們兒時垂涎的蜜豆冰仍佇留在二 樓一角,可為歷史見存。
[编辑] 地理
台中市位於台灣本島西側的中部。地形上,台中位於台中盆地,四周環山。平日若天氣晴朗,則可自大肚山等台中周邊的山俯瞰整個台中盆地。
其中,台中市區被多條溪流穿過,大型的溪流由東至西有廓子坑溪、大里溪、旱溪、筏子溪,小型(或為區域排水系統)則有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楓樹角溪(亦作楓樹腳溪或楓樹溪)、朝洋溪。其中,綠川、柳川、梅川、麻園頭溪四者被稱作台中市區的四大河川。於日治時期,日本企圖仿照京都市的都市計畫來規劃台中,因而整頓了四區內的四條排水系統。至今,仍可由柳川兩岸的柳樹一窺鴨川的意象。台中市的氣候受到這些流經的河川調節,顯得更為怡人。
在行政區上,台中市四周皆與台中縣接壤,其東側與台中縣太平市及新社鄉相鄰;西緣台中縣沙鹿鎮、龍井鄉及大肚鄉;南鄰台中縣烏日鄉及大里市,北邊則是台中縣豐原市、潭子鄉與大雅鄉。
[编辑] 行政區劃
|
||
行政區 | 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 |
西區 | 5.7042 | |
北區 | 6.9376 | |
中區 | 0.8803 | |
東區 | 9.2855 | |
南區 | 6.8101 | |
南屯區 | 31.2578 | |
西屯區 | 39.8467 | |
北屯區 | 62.7034 | |
總計 | 163.4256 |
[编辑] 交通
[编辑] 公路
台中市的都市道路規劃呈蜘蛛網狀分布,是由數條放射狀的連外幹道(中港路、大雅路等)及環繞市區的環狀幹道(忠明路、文心路、環中路)所組成的。
近年來臺中市的人口激增,以及台中市的汽機車使用率居全台之冠,但由於市區內道路的拓寬速度遠不及汽車數量的增加速度,使得每逢假日或上下班尖峰時間,市區內各主要道路常有塞車情形出現,其中以台中港路、文心路、公益路、崇德路、北屯路、中清路及大雅路等主要幹道的塞車狀況最為嚴重。
為解決臺中市日趨嚴重的塞車問題,台中市政府目前提出多個解決方案,例如「部分路口禁止左轉」、「增加公車路線」 、 「中港路取消停車格」 、 「增加路口員警數量」及「興建捷運系統」等,以減少台中市區的車流量。
[编辑] 高速公路
[编辑] 省縣道
[编辑] 鐵路
台中車站是一棟仿巴洛克風格的公共建築,亦是當時明治維新下的產物,民國38年因應旅客增多而增建左側部分。
大慶車站和太原車站是在「台鐵捷運化」下興建的車站,另外大慶車站亦為最早起用的捷運化車站。
除此兩站之外,台鐵預訂在未來增設松竹車站、精武車站及五權車站。
[编辑] 捷運
根據省住都處規劃,初步建議之路網由紅、藍、綠三條路線組成,路網總長約69.3公里,共設54座車站,預估民國110年尖峰小時站間最高運量約為122,500人次,初步建議採用專用(A型)路權之輕軌捷運系統,預估總建造成本為2300億元。
目前規劃各路線之簡要說明如下:
- 紅線:自潭子經台中車站、大里至南投縣中興新村,連接台中-潭子及台中-大里/霧峰二主要運輸走廊,以及草屯、南投縣等地,主要服務南投、台中地區之大眾旅次需求。
- 藍線:自東海大學/榮總經中港路至台中車站及太平市,連接台中-西屯及台中-太平二主要運輸走廊。
- 綠線(96年10月動工):自北屯經台中市文心路、文心南路至台灣高鐵台中站,連接台中-北屯及台中-烏日兩主要運輸走廊,以弧狀線通過市區,並與紅線相互補為環狀。
預定第一期施工的路線:
綠線(北屯舊社-台灣高鐵台中站)
藍線(東海大學-太平)
[编辑] 公車客運
- 干城轉運站:此站位於雙十路上,可轉搭國道客運或往南投的班車
- 朝馬轉運站:此站位於中港路上,可轉搭國道客運或往沙鹿、台中港的班車
- 中港轉運站:此站位於中港路上,主要做為統聯客運國道與市公車的轉運
- 客運公司:統聯客運
[编辑] 旅遊
- 百貨及購物中心
- 公園
請參看:大台中觀光旅遊網
[编辑] 教育
- 臺中市公私立大專院校列表
- 臺中市中等學校列表
- 台中市國中列表
- 台中市國小列表
[编辑] 社會教育
[编辑] 體育
[编辑] 政治
[编辑] 歷任市長
- 第1屆:楊基先
- 第2屆:林金標
- 第3屆:林金標
- 第4屆:邱欽洲
- 第5屆:張啟仲(停職)
- 代理市長:羅立儒
- 第6屆:林澄秋
- 第7屆:陳端堂
- 第8屆:曾文坡
- 第9屆:林柏榕
- 第10屆:張子源(調任國營事業管理委員會副主委)
- 代理市長:黃鏡峰
- 第11屆:林柏榕
- 第12屆:林柏榕(休職)(主因衛爾康餐廳火災事件)
- 代理市長:陳正雄、林學正
- 第13屆:張溫鷹
- 第14屆:胡志強
- 第15屆:胡志強
[编辑] 2001年台中市長選舉
選區 | 號次 | 黨籍 | 姓名 | 得票數 | 結果 |
臺中市 | 1 | 無黨籍 | 張溫鷹 | 44341 | |
2 | ![]() |
李明憲 | 177515 | ||
3 | ![]() |
胡志強 | 213866 |
[编辑] 2005年市長選舉
號次 |
黨籍 |
姓名 |
得票數 |
得票率 |
結果 |
---|---|---|---|---|---|
1 |
無 |
李貴富 |
1,897 |
0.42% |
|
2 |
![]() |
沈智慧 |
10,061 |
2.23% |
|
3 |
![]() |
林佳龍 |
175,592 |
39.00% |
|
4 |
![]() |
胡志強 |
262,667 |
58.35% |
[编辑]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
- 8席
|
[编辑] 姊妹市
自1965年起,台中市在世界各地共締結了17個姊妹市。
[编辑] 美洲
[编辑] 亞洲、非洲與大洋洲
[编辑] 電台
- ※可能依地形位置有所不同※
- 列舉知名電台
- 大千電台 FM99.1
- HitFM FM91.5
- 飛碟電台 FM89.9
- 中廣音樂網 FM96.3
- 中廣流行網 FM102.1
- 警廣全國治安交通網 FM105.1
- 警廣地區交通網 FM94.5
- 古典音樂台 FM97.7
- 台中廣播 FM100.7
- 全國廣播 FM106.1
- ICRT FM100.1
- KissRadio FM99.7
- 好事聯播網 FM90.3
[编辑] 參考資料
- ↑ 2006年6月號、240期遠見雜誌「2006年縣市總體競爭力」評比
[编辑] 外部連結
|
|
---|---|
二級古蹟 | 臺中驛 |
三級古蹟 | 張廖家廟 - 張家祖廟 - 臺中文昌廟 - 臺中林氏宗祠 - 萬和宮 - 樂成宮 |
市定古蹟 | 湖心亭 - 積善樓 |
名勝 | 路思義教堂 |
台中市行政區劃 | ![]() |
|
---|---|---|
市轄區: | 西區 | 北區 | 南區 | 東區 中區 | 南屯區 | 西屯區 | 北屯區 |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實際管轄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