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正路是台灣最常見的路名,主要是因紀念蔣中正(蔣介石)的名義被大量命名於街道名稱中。

目录 |
[编辑] 譯名
[编辑] 道路
[编辑] 其他
[编辑] 歷史
中正路主要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中華民國具有戰勝國身份,當時身為中國軍隊總司令的蔣介石聲望大增,以「中正」之名的建築及路名被大量命名。台灣光復之時,亦被大量移植於臺灣各鄉鎮中,以取代原有日式街道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此一命名迅速被變更(通常更名為解放路。)
類似的情況在臺灣,還有紀念孫中山而命名的「中山路」、紀念蔣經國的「經國路」,前者也是臺灣最常見的路名之一。
[编辑] 概況
中正路因當時政治氣氛被大量命名於台灣各鄉鎮中,且多居於重要幹道地位。當到達一個陌生的臺灣都市,若每逢中正路及中山路,即可得知此裏應為此地最熱鬧之處。
但也因為中正路命名過多,容易造成路人混淆。例如台北縣新莊市與樹林市,或是中和市及永和市之中正路都相當接近,有時問路時需強調是指哪一個。
台澎金馬於2005年計共有319個鄉、鎮、縣轄市,其中170個擁有中正路,約占53%。另外5個省轄市及2個直轄市皆有中正路。
[编辑] 衍生
中正路配合臺灣路名制訂之規則,存有各種變體,例如「中正北路」、「中正南路」或是「中正街」。有時也配合分段,而有「中正路一段」或是「中正一路」各種名稱。有些地方有中正街或中正橋。
以「中正」命名之公共建築較著名者,尚有中正紀念堂及中正文化中心等。另外全台灣有2所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及軍事院校中正理工學院)、2所高級中學、7所國民中學、18所國民小學及13個公園名稱為中正。
當初台灣第二條南北高速公路(二高)通車後舉行徵名活動,曾有人建議命名「中正」以與原先的中山高速公路相映,但後來以福爾摩沙高速公路為定案。
同性質的「介壽路」也帶有「向蔣介石祝壽」之意,也零星分佈於台灣部分鄉鎮,規模上不如中正路普遍。過去最有名的一條介壽路即為位於中華民國總統府(1945年至1949年間稱為「介壽館」)前,自1996年3月改名至今的凱達格蘭大道。
花蓮以及桃園縣中壢市的中美路,有一說是源自「蔣中正」與「宋美齡」兩人的名字。例如天主教輔仁大學設有「中美堂」,的確是為紀念二人。
[编辑] 爭議
隨著台灣政治解嚴,愈來愈多人質疑中正路名是否有存在必要,甚至要求改名。但一般地方民眾多持反對改名的立場,原因為中正路多位於市區幹道或重要路段,若要改名工程勢必繁複浩大(特別是戶政資料上的集體變更),故目前多數中正路仍維持舊稱。
目前台灣消失的中正路名,多為鄰近鄉鎮併入都市,造成一市兩同名道路;或是都市道路整併而改名。
[编辑] 改名
在中国大陆,所有的中正路都已改名,如在上海,原来的中正东路,被改名为延安东路。其它类似的改名还包括民国路改为人民路。而中山路则无需改名。
[编辑] 中正路一覽
[编辑] 今存
以下列舉台灣各地現今仍存有中正路之鄉鎮市,並註出著名地標。
[编辑] 消失
- 台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