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立中央大學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
國立中央大學校徽 |
|
校訓 | 誠樸 |
---|---|
創校 | 1915年設立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
類型 | 國立,綜合大學 |
校長 | 李羅權 |
所在 | 台灣,桃園縣中壢市 |
校園 | 郊區 |
面積 | 61.35公頃 |
系所院 | 7學院、19學系、43研究所 |
教員 | 501(2003年)人 教授 xxx人 副教授 xxx人 助理教授 xxx人 講師 xxx人 |
學生 | 9,814(2003年)人 大學部5,432人 研究所4,382人 |
國立中央大學網站 |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位居中華民國(台灣),桃園縣中壢市。
目录 |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概覽
- 國立中央大學前身為成立於1915年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目前亦是台灣七所研究型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陽明大學等七所)之一,是一所歷史傳統悠久的綜合型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及國立陽明大學等四所頂尖大學,共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 國立中央大學是亞洲第一個男女同校的大學。
- 6月4日為國立中央大學的校慶日。
- 松是國立中央大學的精神象徵。佔地60餘公頃的校園中,蒼松數量居全省之冠,是校園內最珍貴的資產。
- 「中大」是國立中央大學的註冊商標。國立中央大學在1999年2月24日接獲中華民國中央標準局頒布的服務標章註冊證,註冊證號碼是00105869號。往後在台灣「中大」簡稱屬中央大學專用。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校色”
- 紫、金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校訓”
- 誠、樸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校歌”
-
- 維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
-
- 陟升皇以臨睨兮,此實為天府之雄。
-
- 煥哉郁郁兮,文所鐘。
-
- 宏我黌舍兮,甲於南東。
-
- 干戈永戢,弦誦斯崇。
-
- 百年樹人,鬱鬱蔥蔥。
-
- 廣博易良兮,吳之風,以此為教兮,四方來同。
[编辑] 今日中大
國立中央大學目前擁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等七個學院,十九個學系和四十三個研究所,學生人數萬餘人,同時設有太空遙測、光電科學、軟體、災害防治、台灣經濟發展研究、通訊系統研究、客家研究、學習科技、奈米科技等十個研究中心,以及通識教育、教育學程、藝文、語言中心等四個教學中心,是科學、人文薈萃的綜合大學。中大擁有多項地球科學、天文、太空、光電等獨步全國第一的研究計畫與設備,並以管理、財金、戲曲、土木、環境工程等著稱。
中央大學是台灣教育部評選七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並於2005年教育部推出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獲選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之重點學校。中大以科學研究水準著稱,教授人均科研成果稱冠台灣。
2005年10月,中大在桃園科技工業區內設置觀音校區( 6.06公頃 ),並設立研發中心、創新育成中心及推廣教育中心,以官產學合作發展模式推動桃科園區的建設發展,讓桃科成為北台灣學術研發重鎮。
[编辑] 教學與研究單位
|
|
[编辑] 校園
國立中央大學校園原位于南京四牌樓,欽天山下成賢街,明朝國子監校址,開台先王鄭成功便卒業于此。民國二十六年因抗戰遷重慶沙坪坝松林坡,並建一年級柏溪校區,醫學院則遷成都華西垻。民國三十五年復還南京。民國五十一年在台復校,初設校址于苗栗,民國五十七年遷至現址桃園中壢。
現國立中央大學校園位于桃園中壢雙連坡,由陳其寬規畫設計。中大校園依擬井田棋盤的概念,佔地六十公顷。校園中心為圖書館,中庭有口古井,象徵知識泉源。
中央大學校園綠草如茵,蒼松林立,風景優雅,素有「中央公園」之稱。中大校園被外界稱爲「最熱門偶像劇校園取景地」,已是數十部影視劇片的拍攝場景。
- 中大十景:
- 「中大路上」:中大路是從中大正門到中大門門樓(又稱中大凱旋門)的筆直大道。
- 「筆墨紙硯」:中大校門入口,由文房四寶寓意的四座建筑构成的景觀。
- 「情人步道」:沿著環校公路的松林小徑,全長約兩公里。
- 「綠草如茵」:中央校園大草坪。
- 「太極銅雕」:位於文學院草坪旁,象徵傳統文化。
- 「烏龜池畔」:位於男九舍前。
- 「中大湖景」:仿大陸時期中大后湖玄武湖而建的中大湖(又稱中大玄武湖)。
- 「百花川語」:橫貫中央校園的蜿蜒溪渠。
- 「松濤書閣」:中央總圖書館(含中正圖書館、國鼎圖書資料館)。
- 「女舍廣場」:女十四舍前廣場。
- 建築 - 以人名命名的建築:
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設在台灣中部第一高峰玉山登山口之鹿林前山,海拔2862公尺,是東亞最高天文觀測與教學中心。
[编辑] 歷史足跡
國立中央大學前身為1915年在兩江師範學堂基礎上創建的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往前可以追溯到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最早則可追溯到發端于258年的古代南京中央學府;1921年後先後易名為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1928年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在大陸更名為国立南京大學後,國立中央大學1962年在臺灣復校,1979年恢復校名。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1902年~1949年)
國立中央大學是1949年前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往前可以追溯到1902年在南京創立的三江優級師範學堂及1906年易名後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最早可以追溯到位于古都南京源于258年的中央學府。1915年,在兩江師範學堂基礎上創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改建為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6月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改名為國立江蘇大學,1928年5月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1928年定名國立中央大學时,全校設文、理、法、商、工、農、醫、教育八個學院。
1932年,位于上海的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成為國立上海商學院、國立上海醫學院。1935年在南京重建醫學院。1937年抗戰遷至四川開學,在重慶沙坪壩,曾蒙重慶大學相助,醫學院另遷成都華西壩,有賴華西大學支援,1946年還寧。此時,國立中央大學設文、理、工、農、醫、法、師範七個學院。在橫的方面,中大擁有全國最多的科係;在縱的方面,從附属幼兒園、小學、中學,至大學研究院,一應俱全,自成體係。
更多关于1949年以前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请参见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
[编辑] 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之後。在台復校)
國立中央大學原本是中華民國的最高學府。1949年後,國民政府輾轉從南京遷往臺北,在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於1949年於中共建立政權後更名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径称南京大學,1952年大陆高校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醫學等院係組建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华东军医学院、华东水利学院等多所院校,舊址改爲南京工學院(后改名为东南大学直至今日)校園,南京大學遷至金陵大學校址。1949年以後,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國立臺灣大學在實質上取代了國立中央大學在高等教育之學術界的地位;而這兩校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淵源,1949年前後許多中央大學師生校友到台,其中有許多人員在台灣大學;而台灣大學的前十任校長中,有六位是中央大學的校友。
在中大校友積極四處奔走尋求復校後,1958年中華民國政府議決同意國立中央大學復校;1962年5月,籌備建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梅貽琦、黃季陸、徐柏園先後擔任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62年7月,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戴運軌出任首任所長,初期借用台灣大學物理館;次年遷苗栗;1967年遷至中壢;1968年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設大學部物理學和大氣物理學兩系,戴運軌任院長;1979年恢復校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李新民出任在台第一任校長。
1982年,余传韬出任校長。1990年,劉兆漢出任校長。1998年核准成立地球科學學院、資訊電機學院。2003年,劉全生出任校長,同年成立客家學院。2006年,李羅權出任校長。
[编辑] 歷任校長
- 繆荃孫 1902年- (三江師範學堂)
- 李瑞清 1905年-1912年(兩江師範學堂)
- 江謙 1914年-1919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
- 郭秉文 1919年-1925年(南京高等師範学校与國立東南大學)
- 張乃燕 1927年-1930年(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中央大學)
- 朱家驊 1930年-1931年
- 羅家倫 1931年-1941年
- 顧孟餘 1941年-1943年
- 蔣介石 1943年-1944年
- 顧毓琇 1944年-1945年
- 吳有訓 1945年-1947年
- 周鴻經 1948年-1949年
- 梁希 1949年-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
- 潘菽 1949年-1957年(南京大學)
臺灣復校以來
- 戴運軌 1958年(~1962年)-1973年
- 李新民 1973年7月-1982年7月
- 余传韬 1982年8月-1990年6月
- 劉兆漢 1990年6月-2003年2月
- 劉全生 2003年2月-2006年1月
- 李羅權 2006年2月-
[编辑] 傑出校友
高明、余纪忠、唐君毅、程石泉、周鴻經、虞兆中、李國鼎、張其昀、徐柏園、郭驥、周書楷、朱匯森、錢國成、韓忠謨、李學燈、金世鼎、范馨香、史錫恩、王作榮、謝森中、江良規、高梓、周鶴鳴、牛炳鎰、劉香穀、陳其寬、張昭焚、楊潔豪、陳良民、李鍾熙、呂鴻光、范章云
[编辑] 學術
- 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廷以(歷史學)、周法高(歷史、語言學) 、邢慕寰(經濟學)、黃彰健(歷史)、淩純聲(民族學、人類學)、芮逸夫(英文、人類學) 、嚴濟慈(物理學) 、柏實義(航空工程)、胡世楨(數學)、易家訓(土木、流體力學 )、田炳耕(光學) 、沈申甫(航空工程、流體力學)、許靖華(地質學) 、吳健雄(物理學)、伍獻文(生物學、魚類學)、張伯毅(農藝、生物學) 、艾世勛(醫學、藥理學) 、馮元楨(生物力學)、李文雄(生物)
- 美國國家科學院及工程院院士
- 許靖華,地質系畢業,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沉積學家协會主席、歐洲地球物理協會首任會長。
- 淩寧(Gilbert Ling),生物物理學家。有人認為他將和Edison, Einstein, Bohr等人一樣成為整個科學史上的歷史性人物,有學者認爲他將被未來的科學家當作「細胞生物學之父」(見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in Cellular Biology) ,不過他的理論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 陳正祥,地理學家、生態學家,曾任聯合國世界農業地理委員會主席、國際能源委員會主任、“世界環境保護大會”主席
- 陸孝同,曾任美國阿波罗(Apollo)登月計畫和美國火星探測計畫技術負責人,洛克維爾(Rockwell)飛機公司技術負責人。1972年被推為於華盛頓召開的第12屆國際航空會議主席。在校時曾任中大學生自治會主席
[编辑] 文藝
[编辑] 教育
[编辑] 政治
[编辑] 產業
-
- 謝森中 - 中央銀行總裁、交通銀行董事長
- 陳慶瑜 - 中國銀行董事長
- 王志莘 - 上海證券交易所創始發起人兼首任總經理
- 盧國紀 - 民生實業公司董事長
- 李文正 - 印尼力寶集團董事長,亞洲銀行家協會主席
- 唐義方 - 新加坡聯合工程集團公司主席、裕廊工業區主席、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被稱為「新加坡工業之父」
- 張心怡 - 中華開發公司董事長、台灣銀行總經理
- 張訓舜 - 臺灣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
- 施建生 - 國票聯合證券公司董事長
- 朱書麟 - 臺灣電力公司董事長
- 鄒祖焜 - 新亞建設開發公司董事長
- 程志新 - 能源航運股份公司董事長,臺灣青年商會總會會長
- 李志仁 - 勝大庄文化企業集團董事長,中華民族聯合陣綫主席
- 張昭焚 - 鈺德科技公司董事長
[编辑] 其他
[编辑] 參閱
- 國立南京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家族(國立中央大學分出演化而成的院校)
[编辑] 相關鏈接
[编辑] 外部連結
- 國立中央大學(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校友總會
- 亞卓市(「開放網路教育平台」)
- 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南京中央大學官方檔案查詢(含南京高師、東大、中大和1952年前南大等時期)
- 我們的部落格(「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教育學程中心學生部落格(台灣-桃園縣-中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