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Immissions/Updates:
boundless - educate - edutalab - empatico - es-ebooks - es16 - fr16 - fsfiles - hesperian - solidaria - wikipediaforschools
- wikipediaforschoolses - wikipediaforschoolsfr - wikipediaforschoolspt - worldmap -

See also: Liber Liber - Libro Parlato - Liber Musica  - Manuzio -  Liber Liber ISO Files - Alphabetical Order - Multivolume ZIP Complete Archive - PDF Files - OGG Music Files -

PROJECT GUTENBERG HTML: Volume I - Volume II - Volume III - Volume IV - Volume V - Volume VI - Volume VII - Volume VIII - Volume IX

Ascolta ""Volevo solo fare un audiolibro"" su Spreaker.
CLASSICISTRANIERI HOME PAGE - YOUTUBE CHANNEL
Privacy Policy Cookie Policy Terms and Conditions
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冊 - Wikipedia

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编辑] 关于wikify的几个问题

写了几个条目,关于wikify遇到几个问题。

地名wikify时,要精确到什么地步?比如:北京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北京广安门内牛街、北京市海淀区海淀乡魏公村、湘潭县白石铺乡杏花村杏子坞、西城区太平桥大街东侧辟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宣武区广安门内大街路北报国寺西院、江苏昆山亭林公园。 年号如何wikify?比如:明代成化二年、清乾隆十九年、道光二十三年、清咸丰年间、辽代统和十四年、明正统七年、明成化十年、清康熙三十五年、明弘治九年。 问题主要在于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规范。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多次,但是一直没有想出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Shizhao 12:20 2003年9月26日 (UTC) 這其實也是Wikipedia一直的在討論的問題,現時很多參與者都會採用Wikipedia:Google Test來決定一個事物應否被包括在Wikipedia之內。 --Lorenzarius 09:48 2003年9月27日 (UTC)

不好意思,wikify是什么意思?--尔玉 与我对话 02:14 2005年6月19日 (UTC)
wikify 就是加入譬如用方括號作連結、用等號作標題之類的 wiki syntax --Hello World! 10:48 2005年6月20日 (UTC)

[编辑] 使用一些基本範例來說明應該很好

從很多頁的頁面歷史可以找到wikify的基本方式,像是資深還有常在做wikify的人應該能夠寫一些基本範例吧? 這樣以後格式盡量就能統一,至於年份,還有地名等我覺得是比較其次的細節 ---阿福 17:13 2004年9月23日 (UTC)

花了数天翻这篇格式指南,现在我的头很眩,有很多问题我也想不起来了,以下只是当中的一点。

  • “标点的格式”是跟英文版的完全不同。
  • 外语条目(特别是传记)开头的格式。
  • 有些例子不太合适。
  • “stub”这词应译作甚么?(下一步我想译en:Wikipedia:The perfect stub article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47 (UTC)

Stub也許->短條目 or 短文.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8:52 (UTC)
我也是想譯作短文,不過好像不夠生動 :-P --Lorenzarius 2003年7月11日 08:56 (UTC)
"兔仔尾巴". ;-) --Menchi 2003年7月11日 09:18 (UTC)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名字!
這條目是一條兔尾巴,您可以藉著把它修理一下來幫助Wikipedia。 --Lorenzarius

[编辑] 外國人傳第一句

英文版有很多非拉丁文的人名,在第一行,它們日期、原名的規格如下:

英文音譯(或英文名) (原名) (生日-死日)
例: Yi Jachun (이자춘) (1315-1360)
例頁: 御木本 幸吉李登輝毛澤東

注意到:

  • 原名沒有粗體:因為原名不是標題
  • 分開生死弧號和原名弧號:因為兩個東西沒關係。

這些是好的作為,我們可僱用為:

中文音譯(或中文名)(原名)(生日~死日)
例:李子春(이자춘)(1315~1360)

--Menchi 2003年6月26日 12:46 (UTC)

我不同意該兩點注意。
原名沒有粗體:因為原名不是標題
並不是標題才需要粗體,根據Manual of Style,所有有多於一個名稱的事物,那些名稱都要粗體。更何況譯名可能還沒有原名更多人知道。
分開生死弧號和原名弧號:因為兩個東西沒關係
我覺得要用兩個括號太笨拙了。括號的代表的是注釋文字跟被注釋文字的關係,如“某甲(某乙)”,代表的就是“某乙是某甲的注釋”;但如果連續使用兩個括號代表了甚麼呢?
還有請不要用半形波浪號,因為它在某些字型中的顯示是怪怪的。
建議參考日文版的做法。[1][2]

--Lorenzarius 2003年6月27日 11:13 (UTC)

我觉可以使用
中文音译(中文名)(改人本国的名字写法,生日 - 死日)
如果总是使用英文名字做他的原名让人觉得这是英文版的汉化版,而不是中文版了。:o --Samuel 03:04 2003年8月19日 (UTC)
推荐用中文音译(原名,{中文名XXX,}生日-死日)
把附加信息都放到一个括号中,如果有中文名字则躲出一个句子:毕竟不是每个外国人都起了中国名字。
--Xyb 03:25 2003年8月19日 (UTC)
中文名(原名{中文音译},生日-死日)比較配合中文標題。像一些英國駐華大使(一些變漢學家)都有我們比較聽過的中文名。--Menchi 04:01 2003年8月19日 (UTC)
但和中国人直接打交道,以至于起了正式中文名字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在做条目时恐怕更多遇到的是没有中文名字的外国人,这时条目的第一句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少数而导致编辑大多数人名条目的困惑和麻烦,不好。订规则时应该让规则能适应大多数情况,让使用规则的人碰到的例外越少越好:这是我的理解。--Xyb 03:15 2003年8月22日 (UTC)
了解您的意思,沒中文名的老外比有的多餘。但是例子,像台灣常用的羅馬字叫做 w:Wade-Giles,然後發明者w:Thomas Wade都是我們所知的“威妥瑪”,從來沒有叫他“托馬斯‧威德”或是什麼“威妥‧威”。同發明家,w:Herbert Giles也是“翟理斯”,非“赫伯特‧翟爾斯”。所以,這些駐華大使先"中文音译"有點奇怪,因為沒人用。
但是如果沒中文名字,像比爾‧克林頓,用"中文名"是不可能的。所以,分開兩種格式嗎?會不會太複雜?--Menchi 04:15 2003年8月22日 (UTC)
其實如果我們用的是一般人最常用的名字,那就也不會有什么混乱。其實也没有必要把所有名字都放在括號裡,如果漢名及音譯名都常用便加一些說明文字在第一句,如“辛老外(Larry Sanger),音譯名勞瑞·辛格……” --Lorenzarius 02:05 2003年9月20日 (UTC)

[编辑] 外部鏈接

"外部鏈接"在繁體版本中使用"外部連接"會否較切合台灣/香港人的習慣? --Johna 14:09 2004年4月22日 (UTC)

[编辑] 引号

现在的方针是 在中文Wikipedia请统一使用“‘’”,

根据现行方针,许多使用『』,「」条目的文章需要修改,是把这个工作留给繁简转换,还是……

请大家提出意见……--[[User:Zy26|zy26 (Talk)]] 00:33 2004年11月11日 (UTC)

當然是繁簡轉換啦……畢竟這樣才符合規範……--翔風Kirua有事找我*^-^* 12:51 2005年6月16日 (UTC)

[编辑] 时间连接符号

比如“1999年—2000年”,我觉得还是“1999年-2000年”好一些。后者似乎在书中更常用。玉米^ō^麦兜 19:43 2005年6月12日 (UTC)

国家标准要求该用“-”这个符号,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例如1984年这样条目当中的日期后面,或者例如6月8日条目中的年后面等等,都应该用这个符号。不知大家如何认为?--尔玉 与我对话 02:21 2005年6月19日 (UTC)
哪个标准?“1984年”和“1984”是两个东西……--zy26 (Talk) 11:40 2005年6月20日 (UTC)
请恕愚昧,很不理解你的意思,烦请指教。--尔玉 与我对话 12:20 2005年6月20日 (UTC)
没找到哪个国家标准啊。--zy26 (Talk) 12:22 2005年6月20日 (UTC)
这里--尔玉 与我对话 14:37 2005年6月28日 (UTC)
查了一下标准原文,网上的排错了,原文用的是“—”。--zy26 (Talk) 06:54 2005年7月2日 (UTC)
哦,既然这样,是不是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这个“—”符号定下来?--尔玉 与我对话 07:03 2005年7月2日 (UTC)
具体使用哪个连字符其实没有强制的标准,如果大家没有意见,在维基百科统一一下比较好。--zy26 (Talk) 08:15 2005年7月2日 (UTC)
是的,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先做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然后再走必须的讨论或者投票等等。--尔玉 与我对话 08:18 2005年7月2日 (UTC)
多参考点儿资料吧。--zy26 (Talk) 09:03 2005年7月2日 (UTC)

[编辑] 标点符号

  • 从互助客栈移动过来的。

不知道维基里面是否有标点符号的要求,帮助或者别的什么,我找了半天也没找着。--尔玉 与我对话 09:57 2005年6月12日 (UTC)

Wikipedia:格式指南裡有一些說明。--Ffaarr 09:59 2005年6月12日 (UTC)
除了名字空間需要用半角標點,正文最好用全角標點符號。--翔風Kirua 23:37 2005年6月12日 (UTC)
有行文肯定要有标点,不过我的意思是说,维基当中是否有关于标点符号的标准或者别的准则之类的东西。--尔玉 与我对话 04:08 2005年6月13日 (UTC)
有在使用的时候拿不准用那个的么?--zy26 (Talk) 04:25 2005年6月13日 (UTC)
不是,总是发现几乎每一个条目中都有需要改动的标点符号。如果要一个一个的更正的话,需要很多的精力,我的想法是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规范之类的东西,把它们规范起来。你瞧8月9日中,年后面是这个符号:“——”,而1967年中日期后面又是这个符号:“-”。还有1983年中的符号又成了这个符号:“,”。孰是孰非?或者根本就不需要分出个雌雄来?--尔玉 与我对话 10:49 2005年6月13日 (UTC)
应该统一。--zy26 (Talk) 08:11 2005年6月14日 (UTC)
我也覺得應該大家來討論一下,然後把決定的結果增加到wikipedia:格式指南裡面。--Ffaarr 10:34 2005年6月16日 (UTC)
關於標點的話,如果是簡體版本倒是可以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標點符號用法》……--翔風Kirua有事找我*^-^* 12:53 2005年6月16日 (UTC)

[编辑] 省略号

应该用这个“……”还是“......”?我选第一。--尔玉 与我对话 23:23 2005年7月4日 (UTC)

当然是“……”,后面的分明是六个西文句号……--zy26 (Talk) 23:31 2005年7月4日 (UTC)

[编辑] 西文与斜体

== 字词的格式 ==
当谈的是某字词的时候,请把该字词用斜体显示。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见的字母。
===斜體===
儘管英文等西文中的書籍、音樂、影視作品名稱的正確寫法是用斜體,比如電影“Forrest Gump”。但中文並沒有這個規矩,非特殊情況是不用斜體的。
  • 所以請避免岀現《阿甘正傳》這種寫法。這種情況在翻譯西文維基的文章時經常會岀現,請留意。
  • 同樣請注意在寫英文等西文書籍、音樂、影視作品的原名時,務必用斜體。

这个是目前的格式指南(包括User:Wooddoo刚刚加上的),感觉有必要商榷一下,个人有几个意见:

  1. 中文中没有斜体,在印刷的时候会很难看,在计算机显示的时候也很难看,含有斜体的出版物非常罕见。
  2. 除了起书名号作用的斜体之外,其他表示定义、说明的斜体一般用引号引起或排成楷体。
  3. 在印刷的时候,一般着重声明的部分排成黑体(在计算机上显示时个人感觉加粗比黑体视觉效果好)。
  4. 在中文中嵌入的西文字词一般使用中文标点,比如“《Forrest Gump》”。
  5. 放到括号内部的原文起解释和说明作用,出版物中有的保留原来斜体,有的转换为正体。个人感觉既然是前面词语的解释,就应该去掉斜体这一格式符号,并且在自定义CSS中,也好处理。(这条还没想好)
  6. 整句的引用西文,应该保留原来的标点和斜体等。

建议将其改成:

== 字词的格式 ==
当谈的是某字词的时候,请把该字词用引号括起。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欧洲的英文名“Europe”源自……
  • “E”是英文中最常见的字母。
==斜體==
儘管英文等西文中的書籍、音樂、影視作品名稱的正確寫法是用斜體,比如“Forrest Gump is a movie”。但中文並沒有這個規矩,非特殊情況是不用斜體的。
  • 所以請避免岀現《''阿甘正傳''》這種寫法。這種情況在翻譯西文維基的文章時經常會岀現,請留意。
  • 同樣請注意在寫英文等西文書籍、音樂、影視作品的原名時,应用中文标点。
  • 在成句的引用英文等西文是,保留原来的标点和斜体。--zy26 was here. 01:51 2005年8月5日 (UTC)
看来没有人反对……--zy26 was here. 07:01 2005年8月17日 (UTC)
无论如何,《Forrest Gump》这种写法是不妥的。没有这种写法啊。如在中文条目中加入西文书籍原名,还是应该写成斜体。Wiseworm (talk) 15:19 2005年8月18日 (UTC)
为什么没有?有很多啊,而且这个有中文译名,当然用原文的就少了。“如果仅仅夹用一些外文单词、短语,整个句子仍为中文,那么要按中文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32.在中文文章中使用外文,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如果在中文叙述中提及英文书名,则宜标书名号。”科学出版社-作译者之窗-标点符号。 --zy26 was here. 00:39 2005年8月19日 (UTC)

== 維基百科中文版 文體及用辭規範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

目前寫了不少條目後,發現似乎有推動規範文體及用辭的必要性,建議可以規定以下方向:

  1. 力繫中立:如滿洲國在一般條目內不宜稱為「偽滿洲國」。
  2. 避免爭議:黑人宜稱為「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應稱華僑(因為使用海外一詞,就等於中國中心)。
  3. 行文必雅:書寫不宜口語,例如:「安平區臺南市的西邊,旁邊就是臺灣海峽,更是臺灣第一個開發的地方。」就太口語。應改為「安平區位於臺南市西方,濱臨臺灣海峽,為臺灣最早開發處。」看來就舒爽簡潔多了。
  4. 標準言語:中文版維基應明訂以普通話(國語)為基準,但也不全然照用。如同前述,一些口語的文句應轉化適合書面的語言。又例如「走」在普通話口語中,是walking的意思,但在文言文及許多方言仍是原義running。若遇此種情況,建議walking宜用「步行」等他詞代替。
  5. 簡繁轉換:鑑於簡繁轉換常帶來轉換錯誤,在行文之時若避開則最為恰當。例如簡體字「3天后」到底要轉為繁體「3天後」(3 days later)還是「3天后」(3位傑出女歌手)真是令人頭疼。但前者其實寫成「3日後」問題就解決了,適合書面又能解決簡繁問題是最恰當不過了。

以上是鄙人粗步的構想,或許在各方面尚有不完整之處,尚祈 各位指點,感謝!Koika 19:20 2005年12月1日 (UTC)

  1. 我認為把「後」寫為「之後」或「以後」,既不影響原本意思,也不會造成繁簡亂轉。另外,我自己也盡可能把用「於」字的地方,以「在」字去代替。--Hello World! () 03:33 2005年12月2日 (UTC)
  2. 海外華人華僑意思不一樣,是併稱的,看看海外華人這個條目就知道了。
  3. 非裔美國人黑人又不是同義,黑人既有不在美國的,也有不是從非洲來的。其實這完全是美國國内政治的問題,“黑人”這個詞本身就是中性的,如果有人管說我是黃種人,我不會介意的,我也經常自稱是黃種人。而且現在關於哪個詞“政治正確”,在美國國内也有討論的,有些黑人也開始提倡就用black。我覺得中文維基在這個問題上不必遷就美國習慣。--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2:15 2005年12月1日 (UTC)
  • 黑人這詞在美國已經是稱呼非裔美國人最常用的辭彙了,而且在反種族歧視運動中,參與者往往以“black”與“white”作對比。在他們眼中“black”反而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反倒是人種學上的“negro”被看成極具侮辱性的字眼。但相反的,黃種人這詞在老外眼中往往有暴君、野蠻等意義在其中(如黃禍),因此我覺得稱自己為亞洲人或東方人就夠了。老實說現在多數華人社會已全面西化,所以用詞遣字還是注意下,以免被人當成班門弄斧而成為笑柄。阿儒 23:12 2005年12月1日 (UTC)
    • 其实像黑人这样的叫法,多数时候并没有歧视的意思,是不是在黑人这个条目进行说明,只是有被人认为歧视的可能,请大家注意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多数人注重这样的规范,有些困难,难以实行,无形中又增加了编辑的门槛。--Smartneddy(Talk) 02:35 2005年12月2日 (UTC)

Koika提的建议在理论上有一定道理,不过在操作中难以执行。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提高全体维基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些标准过于抽象。如果让部分人来执行这些规则,恐怕工作量大得惊人。我看,还是只能顺其自然。创作出一些规范经典的条目,自然可以作为榜样。--Hamham 03:10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認為這樣的格式制定想法很好,但是施行起來,會對初來者的門檻又提高了。另外,有很多人在寫條目時,會在參見中放入en-wikipedia的連結,我認為這樣並不好,我們不能假定別人都懂英文,全世界學華文的人越來越多,可能是阿拉伯人、挪威人、法國人......如果只放英語並不公平,也不中立,不如不放。--KJ 05:25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觉得放英语链接,并不是不公平。网络上资源最丰富的就是英语资源,满足读者(即使是部分读者)对知识的渴求,就是维基的目的。我也欢迎阿拉伯语、法语的链接。不能因为有人不懂英文,就剥夺懂英文的人的阅读权利。虽然也可以让他们去英文版看原文,但仅仅在外部链接上提供一种便利,利大于弊。--Hamham 05:34 2005年12月2日 (UTC)
我原則上同意Koika提出的各項建議,總體上,就是我們要注重「百科品質」。
但對於第1-2條的具體舉例,比如當代美國黑人稱呼的用法(African American, black, negro),前面各位已經講明。並且「黑人」與「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與「華僑」都是不同的概念:「非裔美國人」無法用來稱非美籍的黑人(如非洲國家的黑人或生活在美國的外籍黑人);而張純如應該可以稱為海外華人,但不是華僑。關於中立及避免歧視,我舉例如下(對不起,都是政治的東西):
  • 不要稱呼「台獨份子」,應該使用「台灣獨立運動人士」;
  • 不要稱呼「中港」或「中台」等,應該使用「大陸、香港」或「大陸、台灣」(或中國大陸、台灣)等;
  • 不要稱呼「中國台灣」,應該使用「台灣」;
  • 不要在「簡體中文/漢字」或「簡化字」旁邊稱呼「正體中文」(如:正簡中文),建議使用「繁體中文/漢字」或「傳統中文/漢字」;但「正體中文」單獨出現時,無此建議;
  • 不要稱呼「五星旗」,應該使用「五星紅旗」;
  • 不要稱呼「解放戰爭」或「動員戡亂」,應該使用「國共內戰」(或第三次國共內戰,或中國內戰);
  • 不要稱呼「解放後」,應該稱呼「1949年後」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行文必雅及使用標準國文(現代典範白話文),避免口語化,以及在此條件下顧慮繁簡轉換的便利,等等,都跟Koika指出的一樣,不用贅述。
在外部連結上,如果某項內容是引用該項外文資料做參考,我覺得有必要放入;官方網站如果沒有中文版,也應可放入外文版(儘管上述兩種情況在實際中多為英文)。其他僅做為有興趣可以閱讀的外部連結,則可以只保留中文資料(要看外文資料的外部連結,應可在外文版的條目找到)。--roc (talk) 06:46 2005年12月2日 (UTC)

附注:上面的具體示例,如果沒有意見,我想寫入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观点作為社群共識留存。--roc (talk) 06:56 2005年12月2日 (UTC)

上文有些是討論繁簡用字,應在其他地方作出說明,與中立觀點無關;而「中港」和「五星旗」這兩個詞語,我在香港人來看就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中港」只是作為「中國內地與香港」這意思的縮略詞(在這裡不會使用「大陸」二字)。--Hello World! () 16:39 2005年12月2日 (UTC)

有地域或群體屬性的稱呼,我認為:一、應考慮使用該地或該群體的自稱用法;二、不冒犯辭彙的有關各方。大陸人是「中港」一詞的關係方之一,一些大陸人認為「中港」有冒犯性,並認為應該使用「內地、香港」或「大陸、香港」;而後兩種稱法並不冒犯香港人及其他大陸人。「五星旗」是在中國大陸長期使用的國旗,很多人即便不喜歡共產主義,也跟它有感情連繫,他們一貫稱呼該旗為「五星紅旗」,並認為「五星旗」有冒犯性;而「五星紅旗」對其他人並不具有冒犯性。就好像,「維多利亞港」在大陸經常被稱作「維多利亞灣」,但這是香港的一個地方,根據部分大陸人的用法及感覺來決定應該怎樣稱呼該地比較不妥。--roc (talk) 05: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我建議即刻成立「Wikipedia:用字遺詞標準」來處理這一系列的問題,有些用字問題的確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畢竟早一天完成,就早一天讓中文維基更專業。Koika 21:29 2005年12月3日 (UTC)
或許可以整合到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Wikipedia:中立观点Wikipedia:格式手册裡,這樣比單立較能明白法源。--roc (talk) 04:24 2005年12月5日 (UTC)

== 关于标点符号 ==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看了许多文章,发现有些文章里的标点符号是使用半角的,有的是使用全角,有的半角全角混用,看起来很不美丽。请问中文维基里有没有这方面的制度?编写文章时应该全部使用全角标点还是可以混用?(Lihui912 03: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应该用全角。--Alexcn 03:1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但是引用外文或是特殊文字,比如某种物质的化学名称,还是用半角的符号比较好看。--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条目标题中的冒号和括号必须使用半角的。因为这样才能使用一些特殊功能--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6 2005年12月21日 (UTC)
內文應該都用全形的,目前不統一的情況是一些人還沒弄清楚這規則,所以不少半形的文章,遇到的話就要儘量改成全形。--ffaarr (talk) 03:3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Wikijoiner 03:4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内文半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早期的条目计数方法是根据条目中至少有一个半形逗号来计算条目数的。因此可能有一些早期建立的文章还存在这种问题。参看Wikipedia:什么是条目--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5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希望高手开发个机器人把半角自动换成全角--Siriudie 06:17 2005年12月21日 (UTC)
有必要么?使用简单的查找替换就可以吧。--zy26 was here. 03:27 2005年12月23日 (UTC)

[编辑] 关于斜体

汉字的斜体用于屏幕显示的时候很不好看,能不能把斜体改成诸如“楷体”之类与正文不同但又容易辨认的字体呢?--Siriudie 03:32 2005年12月21日 (UTC)

的确。但问题是外文怎么办?--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8 2005年12月21日 (UTC)
对于技术问题我不了解,不过我希望对于''标记以内的文字,系统可以通过判断是否是汉字还判断是使用斜体还是楷体,另外,我不知道在大陆之外有没有使用“楷体_GB2312”这个字符集。--Siriudie 06:07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可是好像英语中使用斜体的地方和中文使用楷体的地方并不一致。例如英语中书名使用斜体,但是中文书名加书名号。而且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语言中对谢提的使用要求。虽然Siriudie的想法很好,估计实现起来也有一定难度。(一旦涉及到多语言问题就很麻烦)--百無一用是書生 () 07:50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知道能不能引入一种新的记号表示楷体?--Alexcn 08:11 2005年12月21日 (UTC)
楷體似乎不能適用於各種OS。我覺得只能建議大家編輯到漢字時,儘量不要用斜體。--百楽兔 08:4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我的意思不是用楷体替换所有的斜体,我的意思是想讨论一下该怎样标明非正文文字,比如“引言”、“参见”一类外文维基百科经常使用斜体表示的文字。--Siriudie 09:08 2005年12月21日 (UTC)
是啊,这个问题很头痛,如果楷体不能用,那有没有其它字体可以用?--长夜无风 12:21 2005年12月21日 (UTC)
不該朝變換字體的方向思考,因為那是行不通的,各種OS中的字體都不相同。能思考的方向只有style。百楽兔 12:43 2005年12月22日 (UTC)
可以同时使用多种字体啊。--zy26 was here. 06:23 2005年12月23日 (UTC)


[编辑] 爲什麽中文維基不能使用萬分號?

移动自Wikipedia:互助客栈/聊天

中文的語言習慣就是按萬、億、兆進位,三位三位數很不直觀,四位一個逗號就方便很多了。只支持千分號不支持萬分號是西方語言霸權。--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4:12 2006年1月23日 (UTC)

你指數字的逗號?那些本來不是中國的事物啊。--Hello World! () 16:46 2006年1月23日 (UTC)
印度-阿拉伯數字本來也不是西方的東西啊。西方按他們的語言習慣三位一點,東亞按咱們的習慣四位一點,有什麽錯麽?逗點本來就是爲了方便用的。而且小學數學老師也教過四位一點啊。而且瘟還支持按歐洲大陸習慣的兩位一句點或者空格呢。其實我本來也不太在意,一次編輯就用了萬位逗號,結果被人改成了千位逗號,所以上來問。--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6:55 2006年1月23日 (UTC)
提供佐证,至少在中国大陆部分学校确实一直是教的四位分隔:http://www.pep.com.cn/200503/ca657822.htm --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7:09 2006年1月23日 (UTC)
中國的數字本來就沒有啥逗號不逗號的,「參京捌兆肆億伍仟陸佰貳拾柒」叫中國數字,是以四個位數為一個單位計算,但1,000,000,000這個叫阿拉伯數字,所以照人家的規矩用三位一個單位計算,這已經是世界共同的標準,你只能哀怨當初老祖宗沒有好好努力發展學問讓西方文明在科學領域給搶先了,所以今天是我們照人家規矩做而不是人家以我們的規矩為依歸,這也是現實。但畢竟使用阿拉伯數字就是為了與全世界接軌,如果在這裡為了一個「中國人的自尊」自行用另一種規格,我不認為這對中文環境的科學發展有什麼益處。
題外話:有個有趣的現象,雖然一樣是西方文明,但是德文裡對於數目字的標點使用,是與英文不同的。在德文裡每三個位數是用一個「.」符號隔開,而小數點則是用「,」,正好是與英文的習慣相反,所以初看到德文數字可能會一頭霧水,大家不妨去德文維基上看看(例如這篇有很多數字的德文版作品),很有趣!--泅水大象 訐譙☎ 17:18 2006年1月23日 (UTC)
不是自尊的問題,而是語言習慣和實際使用的問題。在英語裏寫東西我自然也會用3位一分,我本人就在德國,德國什麽習慣我也清楚。既然系統能夠爲德法等國的計數法考慮,爲什麽不能爲東亞習慣考慮(中、日、朝鮮都是用的萬進制)。比如14,3523,5112人,唸出來就是14億3523萬5112人,如果用1,435,235,112人我只能很快說出是1 billion 435 million 235 thousand 112,而按一些人口統計寫成“143,523萬人”(這麽寫的其實還真很不少)更是混亂。至少只差個逗點位置,不影響理解,中文和英文的點法至少還是兼容的,英文和歐洲大陸纔是真的不兼容。
每回需要告訴外國人中國有多少人的時候總要算半天(裏面包含了一個位數除以3取模的問題)。 --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7:30 2006年1月23日 (UTC)
而且真需要科學計數的話,五六位以上的情況都已經用科學技數法1.43×109了,這個千分或者萬分法只是用於日常使用,牽扯不到“對中文環境的科學發展”這麽大的意義。--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7:35 2006年1月23日 (UTC)
就我个人来说对三位一分其实也满熟悉的,如果弄个四位一分到时候肯定造成混乱。其实这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时间长了就适应了。虽然四位分隔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是还要考虑“与国际接轨”是不是。另外可以参考日文页面看他们怎么分的。--Mukdener|留言 18:25 2006年1月23日 (UTC)
日语、朝语页面似乎都是用三位分法,我们还是不要搞特殊化了吧。--Mukdener|留言 18:49 2006年1月23日 (UTC)
首先,這可能是技術問題。如果是技術問題,而且不是現在可以簡單改的事兒了(Windows也沒有可以用四位逗點的選項,但有兩位逗點的選項),但應該作爲以後軟件修改的附加選項,至少是有人這樣用的,因爲這是小學就教的,不是我個人腦子一熱想出來的。但即使軟件不容易改,無論如何比繁簡轉換容易多了吧。
如果不是技術問題,就是說大家能否允許在編輯裏面隨個人風格使用萬位逗點(我從一開始就是問的“爲什麽不能使用萬分號”,就像隨個人喜好使用繁簡體一樣,而不是要把所有三位分隔改成四位的。如果大家都認爲使用四位分隔確實造成混亂(我覺得無所謂混亂,至少比逗點句點的混亂小多了,只是一個思考方便與否的問題),或者認爲就是錯的,我也照顧大家的意見。--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33 2006年1月23日 (UTC)
兄台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我建議如果想方便中國式的數字裡解法,就直接寫14億3523萬5112人,要寫西洋式的就用1,435,235,112人,好理解又不混亂,不要再增加混亂有些人寫三位加點有些人寫四位加點。這件事畢竟沒有對錯,但我們需要一個大家能共同遵守的規範,把事情搞複雜對整體版面而言是沒啥好處的。--泅水大象 訐譙☎ 03:12 2006年1月24日 (UTC)
文字位名是很笨的解決方案。英文裡沒人說「204 billion 327 million 985 thousand 6 hundred and 8ty 2」。阿拉伯數字的精神就是以位置取代位名。其實兩種加逗點的分段法我都不喜歡,因為會妨礙搜尋。除了某些大約的數字外(例:世界人口為六十億),我也反對使用國字(例:四百三十萬六千一百二十七)。當然以Wikipedia的編輯介面來講,除非把數字用XML定義清楚,很難做到沒有失誤的自訂轉換(例:電話號碼不以逗點區隔,西元年份不加逗點)。
我雖然不喜歡用逗點分隔,但是我也承認用逗點分隔比較方便閱讀。如果要用逗點分隔,我覺得中文應該實施四位分隔。除了少數確實有習慣的領域外(例:美國專利號碼一定是三位分隔),中文當中的數字最好還是四位分隔。 -- Toytoy 05:25 2006年1月24日 (UTC)
To 古韻,大陸教科書只是用空格分項,但從來無按照這樣的標準用逗號分隔啊?
基於以最大程度符合大部分人的習慣,三位分割還是可以的……但是也希望盡可能規範……
附帶:[3],還有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翔風Sasuke有事找我*^-^* 12:05 2006年1月24日 (UTC)
教科書上寫的是空格,但實際教學中大家就是用的逗號,道理很簡單,在黑板上或者紙上加逗號很方便,而不能輕易移動數位。--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1:20 2006年1月24日 (UTC)
  • 誠如大象君樓上所言,10萬或以上的數字我多會學日文般阿拉伯數字、漢字混用,如「14億3523萬5112人」,清楚易讀。每四個數位加逗點不是流通的用法,實在不可取。-- tonync (talk) 22:37 2006年1月24日 (UTC)

只想說一句──不要自己發明一些東西來用。--Hello World! () 04:02 2006年1月26日 (UTC)

在大陆,用逗号或者空格分隔阿拉伯数字的情况都很常见,但绝大多数都是三位一隔的,这也是教学大纲中的标准。发明和使用四位分割的,是少数过于执著于话语权的人。阿拉伯数字是数学语言,是独立于英语或汉语的。尽管阿拉伯数字中三位一隔的习惯源自英语,但既然已经成为该数字系统中的习惯,就应当受到尊重。数学语言的最大优势是普适性,所以它应当是全球一致的。为了和英语争夺话语权,就要改动数学语言的做法是殊不可取的。这是一种人为制造不必要交流障碍的做法。所以,无论是从尊重阿拉伯数字的习惯来看,还是从尊重大多数中文使用者的习惯来看,如果要分割的话,都应当三位一隔。--的的喀喀湖上的幽灵(talk to Louer) 17:26 2006年1月26日 (UTC)

我想三位或是四位一隔都是文法決定的,跟所謂的數字或是數學無關。如果要計算7653737+90827883,我想沒人會無聊到在計算式中加逗點。我們只會在一個句子當中,或是給人看的數字表格裡加逗點。這是給人看的輔助措施,並不增加數字本身的含意。我相信阿拉伯數字在發展成熟之前,大概也沒有加逗點的習慣。既然是句子的一部份,數字加在英文裡就受英文文法規範,加在德文裡就受德文文法規範,加在中文裡就受中文文法規範。我不鼓勵四位一隔,但是也不反對。 -- Toytoy 04:15 2006年1月27日 (UTC)
如果技術上沒問題的話,最好的 solution 是提供兩個選項讓用戶自訂。--百楽兎05:59 2006年1月27日 (UTC)
从没有听说过在大陆的学校中教学阿拉伯数字用四位分隔,由于用逗号和句点英美制和欧洲制的区别(不仅是德国,欧洲大陆各国都是用句点做分隔号,用逗号做小数点),目前中国的国家标准是放弃所有的分隔号,用半角空格代替,用句点做小数点,但阿拉伯数字仍然是三位分隔。在这上面不能强调民族主义,否则你干脆不要使用阿拉伯数字好了,那也是外来的,甚至所有数学符号都不是中国原有习惯的。--方洪渐 02:36 2006年1月29日 (UTC)
說實在的,我是支持 polyhedron(古韻)兄的。以中國的數理能力、人口數、知識生產力三方面來看,中國未來在知識領域有一言而為天下法的潛力,至少也能獨霸一方。知識界的「國際標準」,很多不過就是看孰強孰弱,誰說話大聲罷了。拿大家耳熟能詳的 Wintel(Microsoft 和 Intel)來說吧,十幾年來主宰著所謂「國際標準」,但是其思維真的是“國際”導向嗎?
當然,現行的國際標準中有好有壞,好的我們繼續留下,不好的我們也不要客氣,該罵就罵。以“國際標準”來自我侷限,不是做學問、求進步應有的態度,對任何事物都應該求其本質、保持懷疑、持續批判才是。--百楽兎 05:05 2006年1月29日 (UTC)

問題是現在在網上看到的數字是三位還是四位為主,很明顯是三位為主,我長那麼大都未見過四位式,這樣做會令很多產生誤解,如1,0000,很易被誤認為一千吧。 --罰抄 20:26 2006年9月10日 (UTC)

[编辑] 台湾的感叹号

SElephant很喜欢用感叹号,他在上面说了感叹号的台湾用法。那么在条目中该不该出现台湾的感叹号呢?--travel 18:45 2006年8月15日 (UTC)

叹号本来就"用於句子結尾,表示驚訝、感歎或號令",可以表达感叹的意思,并不时大声的意思啊--用心阁(对话页) 12:07 2006年8月16日 (UTC)
這種挑釁的態度對編寫條目沒有幫助。-- tonync (talk) 15:47 2006年8月16日 (UTC)

[编辑] 建议禁止在条目中使用感叹号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

我同意Travel的看法,并建议在条目中禁止使用感叹号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倾向性的标点符号,希望大家进行讨论,并形成共识,谢谢。--鸟甲 03:44 2006年8月17日 (UTC)

(-)反对。這真的要視條目內容而定。比如說,我在正寫到一半的小氣財神中,就使用了好幾個感嘆號,而且我覺得並沒有任何不當。維基的條目包山包海,很難用這麼死的一個政策來概括。 --醉洛陽 (寒夜客來) 04:06 2006年8月17日 (UTC)
未必不能用……引用人家說話就要用了。如果是陳述語句,那根本用不著感嘆號。--Gary Tse 04:51 2006年8月17日 (UTC)
(!)意見两位所说的都是在条目中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话,这当然不在本限制之列,我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在条目陈述中不用感叹号,而用平实语气。如果我没说清楚,我道歉,但请大家理解我的意思。。Gary Tse兄认为在陈述句中根本用不着感叹号,看来似乎是同意我的意见,但的确有人在陈述中使用感叹号。这一点也是Travel兄所讨论的问题。 --鸟甲 05:03 2006年8月17日 (UTC)
我明白,只是說,不必明文規定除引用以外,禁止用感嘆號。既然用不著,那麼我凡看到非引用的感嘆號都應當改掉。--Gary Tse 05:44 2006年8月17日 (UTC)
(!)意見在我舉的例子小氣財神中,全篇到目前為止一共用了五個感嘆號,到完成後也許會有更多。但不是因為在条目中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话,而是在劇情簡介中,隨著原書劇情起伏有此需要。這就是我在上面反對的重點:因為維基條目的性質太廣,你沒有辦法用窮舉法把所有可能必須用到感嘆號的情形都列出來,然後說除了這些情形以外,禁止感嘆號。因為隨時可能有新的例外情形出現。 --醉洛陽 (寒夜客來) 04:12 2006年8月18日 (UTC)
在我看来,恰恰是您的感叹号用的过于文学化,已经背离了百科全书的风格,我建议您看看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怎么写文学作品条目的。--鸟甲 05:14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可以理解鳥甲兄的角度,比如小氣財神的英文版寫法大概就符合您的標準了。事實上我一開始寫的時候本來也只打算把英文版翻過來就算了。後來看到維基共享裏很難得地有全套原書初版時的插圖,覺得不介紹過來未免可惜;但是要讓讀者看懂插圖,則非深入解釋劇情不可。像是如要看懂那張「史古基狠狠擠壓精靈的帽子」的圖片,就得生動地把史古基當時是處在何等激動昏亂的狀態傳達出來。最終目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文圖並茂地讓讀者對原書重點情節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我覺得現在這種寫法比原來的想法更能做到這一點。另外要強調的是,這樣的寫法只限於劇情摘要部分;您如果往上看,在條目概論的部分我就沒有使用任何感嘆號,而劇情介紹結束後,以下的角色、改編、續集等部分也會維持概論的風格。我是真的覺得這樣安排更有益於讀者,當然如果有更好的建議我也願意討論。至於「背离了百科全书的风格」的說法,好像是有點太嚴重了。 --醉洛陽 (寒夜客來) 21:40 2006年8月18日 (UTC)
(-)反对,维基百科居然禁止使用感叹号!--刻意 05:11 2006年8月17日 (UTC)
在页面讨论中当然可以使用,就像您这里用的一样。但在条目中则完全不同。不信我们可以对每个个案进行列举看一看。上面Travel举的例子,还有醉洛陽兄在其条目中所用的1处(不包括其它直接引语中使用的)。或者,我现在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中华民国条目中把一些句号换成感叹号,大家看看行不行,会不会有人回退。--鸟甲 05:17 2006年8月17日 (UTC)
该有感叹之处用叹号,滥用则不可。比如乌鸦悖论中的一个叹号我觉得就可以用。--刻意 10:51 2006年8月17日 (UTC)
由于感叹号所表现的强烈感情,在条目的陈述中,使用叹号明显违背了NPOV原则--百無一用是書生 () 11:23 2006年8月17日 (UTC)
叹号未必表现的强烈感情(正或反),有时只是惊奇,惊奇或许也有感情,未必违背了NPOV原则,如违反一般的常识(假定这种常识“普世”,没有任何政治含义),不必对其赶尽杀绝。(虚构这样一句话,孔子发现古代巨人族防风氏的遗骨有100米长!)--刻意 15:31 2006年8月17日 (UTC)
就这个例子而言,如果防风氏的遗骨真的有100米长,那我觉得用句号完全没什么不妥。因为所谓常识,是很难确定的,这里很多条目的内容恐怕都不被常人所知。相对论的很多内容也和常识相悖,但如果用感叹号,还是有悖于百科全书的格式。不如我们调查一下,看看大英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是否有使用感叹号,如果它们也这么用,我无话可说。谢谢。--鸟甲 15:58 2006年8月17日 (UTC)
烏鴉悖論怎麼還未翻好?很難看的西文文本。--Gary Tse 11:39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travel 12:44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我想不出为什么非得在条目中用感情色彩的语句。—自由主義者  2006年08月18日05:36 (UTC+8 13:36)
「想不出為什麼非得用」(不必要用)跟「一律不可以用」(禁止用)是有程度的差別,請大家想一想。--Theodoranian|虎兒 =^-^= 06:11 2006年8月18日 (UTC)
那改成“尽量避免使用”如何?尽管我仍觉得感叹号都是不合适的。--鸟甲 07:06 2006年8月18日 (UTC)

(!)意見刚找到了英文的指南,那里也在建议对方针进行修订,限制使用感叹号,见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 (emphasis),其中提到:“除非在直接引语中,否则,最好不要使用感叹号”(The use of exclamation points are discouraged for emphasis except in a direct quote)。我认为也可以用类似表述,写到方针里去。--鸟甲 07:16 2006年8月18日 (UTC)

[编辑] 建议制订规则:对读者友好

为了避免因为其它不相关的问题和SElephant争执,我新开一个讨论小节。我建议制订新的规则:Wikipedia:对读者友好。

  • 避免使用"很多人都以为是A,其实是B"之类的表达方式,除非有很好的理由,不用说前半句,直接说是B就可以了。
  • 避免使用"相信很少人没听过"、"注意一点"、"很有趣"、"反讽的是"之类的话语。

--travel 13:57 2006年8月17日 (UTC)

你看到不夠友好的語句把它改掉就好。--虎兒 14:25 2006年8月17日 (UTC)

这是两个问题,Travel讨论的是要不要在方针中写明。他当然可以直接改掉,对任何违反方针的表述,也都可以直接改掉。然而,是不是要在方针中写明这一条,还是值得讨论的。虎兒 兄支持travel直接修改,是否是支持这构成一种方针呢? --鸟甲 15:12 2006年8月17日 (UTC)
可以考虑在Wikipedia:不要華而不實上丰富,改为行文风格指南,包括不要华而不实,对读者友好的语气等。--用心阁(对话页) 15:15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用心阁兄的建议。--鸟甲 15:17 2006年8月17日 (UTC)
請恕我愚昧,上面「不友好的文風」舉的例子,我再怎麼讀,也感覺不到那是對讀者不友好,我以為只不過是在強調或對比某些觀念而已,有時是需要。我比較贊同虎兄的意見,覺得寫不好的,把它改掉就好。另外,在Wikipedia:不要華而不實中,菠蘿包的例子很奇怪,如果不寫出第ㄧ句「菠蘿包是香港著名特色食品」,而只有第二句「菠蘿包是起源自香港的一種甜食,因烘焙過的酥皮外型類似菠蘿(鳳梨)而得名。菠蘿包售價便宜,市面上一般麵包店和茶餐廳都能買到」,我是沒法得知「菠蘿包是香港著名特色食品」,如果這是真的。--Sangye 16:21 2006年8月17日 (UTC)
我改了一下。-- tonync (talk) 08:01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觉得可以对文风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果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增加新方针,删除和修改不合适的现有方针。--用心阁(对话页) 02:45 2006年8月18日 (UTC)
對於應避使用免帶有主觀性或感情因素的文風來撰寫百科條文,我個人是支持的。但是對於這標題『对读者友好』,老實說有點莫名其妙,如同Sangye兄所言,我自己也看不出原文哪裡對讀者『不友好』了?頂多只是敘述語氣過於主觀而已,如果覺得不恰當當然應該進行修改。還有,對於User:Travel的提案裡面『避免使用"很多人都以为是A,其实是B"之类的表达方式』這句,我認為是不妥當的。因為如果大部分的人們(包括維基百科的讀者)對於條目主題的誤會程度是很普遍的,那麼這個『誤會』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知識,並值得被收錄。當然,有時『誤會』的普遍程度很難有一個量化的計算標準,畢竟沒人會對這種事情進行普查或抽樣,這部分如果有爭議應該透過討論來獲得共識,不能說因此就完全不可以使用這樣的敘述方式,更不用說這樣的敘述根本就與對讀者友好與否無關。--泅水大象 訐譙☎ 08:07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覺得這些例子都很不合理,可以提些反証,下面的條目內容是我自行書寫的,以達實証效果,如白俄羅斯,很多人以為這個國家的英文國名是White Russia,然而其實…… 這是因為的確有很多人出現這種誤會,這種提示能令人更加清楚一些明顯的偽知識。又例如Twins,這是香港二十一世紀的一隊女子組合,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有聽過他們的歌曲…… 這是一種強調手法,Twins今天在香港很紅是沒有異議的,但外國人呢?如何令別人知道他們在香港家傳戶曉的程度,這有必要。又例如繩文文化,繩文文化是日本古史上一個重要分期,但要注意的是,由於在2001年所揭發的一宗考古造假案中發現,近二十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有不少都是偽造的,而且有不少學術論文的專業性都受到質疑,所以…… 連教科書都受到誤導,難道我們沒有必要用強調語氣提醒一下讀者,在閱讀有關資料時,必需留意到造假案所引來的專業質疑嗎?又例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是戰果最豐的兩次東征之一,但有趣的是,這次的目標是基督教世界的橋頭堡--拜占庭帝國…… 這也是很基本的一種書寫方法,一種語氣轉折的用法, 閣下總不能期待一編全都是「但是」的文章吧。又例如醉酒灣防線,由於當時英軍為方便找到隱藏好的軍事設施,特別於各要道上造上清楚記號,但諷刺的是,將來就是這些記號協助日軍攻克這些據點的…… 這有不尊重讀者嗎?同樣例子還有十打八打,禮貌是要有啦,但我真的看不懂 閣下的舉例,故仍墾請明示賜教。 --罰抄 20:26 2006年9月10日 (UTC)

[编辑] 关于“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的编辑格式

  • 刚来wiki百科几天,发现很多条目的内容全部都是中文,其中的很多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也一律使用中文,而没有任何外文注解,让我感觉非常不舒服。中文wiki当然是用中文表示的百科全书,但是很多词语在翻译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原来的外文注解,特别是对于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很多内容翻译(或者是自己撰写)出来的不一定就能非常准确,或者根本就没有正确的中文表达(牵扯到大陆、港澳、台的语义习惯不同......)。大家在浏览百科全书内容的时候,不可能再同时去对照翻译命名字典,或者其他歧义字典来。所以我建议,对于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一定要求保留原外文的注解,用括号放在名词的后面。--Storm 17:10 2006年12月25日 (UTC)

关于此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维基方针指引,但据我所知,多数微基人会遵循这样的准则。当这些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比较重要,需要成为内部链接时,如果呈蓝色,即中文维基有相关条目则不需要加入外文原文,如果呈红色,即中文维基没有相关条目则需要加入外文原文,当这些专有名词、术语、习惯用语、国外人名、国外地名不够重要,不足以成为内部链接时(以人名为多),则亦应加入外文原文。

另外,加外文时建议用lang模板,并尽量为条目所属地语言(如地名)或相关国际组织通行命名(如生物),不建议一律使用英文,但对于条目主要内容来自英文,而原外文确实难以查证的,也可暂以英文辅助。--Ffn 05:09 2006年12月26日 (UTC)

  • 现在就是这种情况,在上述名词呈蓝色,有内部链接的时候,并没有外文注解。如果有阅读技术文献习惯的人,就可以发现,在文献的正文中的这些重要的专有名词后面,都有相应的外文注解。这样,即使碰到翻译习惯不同(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一些行家(暂且这样称呼吧)也能很清晰的阅读文章,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外文注解已经心中有数,并不需要跳到该条目中看详细描述。当然这个专有名词的界定标准还需商榷。--Storm 14:51 2006年12月26日 (UTC)

[编辑] 間隔號問題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技术

台灣正體的外國人名間隔號用的「·」台灣的中文系統根本打不出來,我們鍵盤打出來的是「‧」,如果沒有將人名去掉間隔作重定向,台灣根本就搜不到外國人的資料,不知可有解決方案?--WiDE 06:01 2007年1月20日 (UTC)

我習慣在創建/修改人物條目時,加入原文姓名的重定向,以及去除間隔的重定向,還有不同譯法的重定向。輸入原文姓名查詢應該比較容易,但也需要作好各種重定向。--GiantTalk) 11:39 2007年1月20日 (UTC)
嗯嗯,這也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覺得,條目名稱用的是使用者打不出來文字,奇也怪哉。--WiDE 14:28 2007年1月20日 (UTC)
不是的,朱邦復先生設計的倉頡輸入法,按ZXAQ就可以輸入「·」。既然簡體拼音(全形Shift+2)和倉頡都能輸入這個間隔號,我從來做條目都不用重定向的。--Xieza 15:53 2007年1月20日 (UTC)
我是用最基本的方式,無論任何輸入法都適用,就是直接用全形輸入點號,出現的是大顆的「.」這個字。
而小顆的「·」這個字除了用上方的編輯工具欄,和Xieza君說的倉頡輸入法,我就不知道要怎麼打出來了。
況且,倉頡輸入法是需要經過學習才會,不算是種完全普遍的輸入法,(相對之下)台灣大眾最普遍流行的輸入法應該是注音類的輸入法,當然台灣人不可能用簡體拼音。
因為我自己用的大易輸入法實在打不出「·」這個字,常用的注音輸入法也不行,每次都要複製來複製去,讓我傷透腦筋呢。我更好奇的是,在(台灣正體)中文的系統裡,半形點號的全形是大顆的「.」,那維基使用的小顆「·」到底是什麼字呢,是否可能為簡繁轉換下的漏字?
後來我試著用大顆的「‧」為人名重定向,結果不知怎的被「修正」了。--WiDE 16:18 2007年1月20日 (UTC)
發現日語維基用的是點號「・」,是全形的但卻沒「‧」那麼大。--Onsf 14:50 2007年1月21日 (UTC)
· - U+00B7 - 可用倉頡ZXAQ輸入;
‧ - U+2027 - 可用倉頡ZXAF輸入;
・ - U+30FB
. - U+FF0E - 可用倉頡ZXAE輸入,或可以用符號鍵盤的『.』號輸入。--Shinjiman 03:01 2007年1月22日 (UTC)
  • 如果打不出現行方針所指定的「·」號,在編輯工具的中文標點列中有提供「·」,可點選輸入。
  • 我先預告一下,「·」這個符號在大步跨入Vista時代後會出問題。因為:
    1. Vista預設的簡中字體「微軟雅黑」或繁中字體「微軟正黑體」將此符號的外形及字距都縮小,可能會有辨識上的不舒適。
    2. 更致命的是在簡中+粗體的情況下,系統會調用「微軟雅黑 Bold」,但在「微軟雅黑 Bold」中此符號居然是錯的。這個問題只有最初的0.70版沒有,之後直至最新的5.00版都有這個錯誤。--百楽兎 08:02 2007年1月22日 (UTC)

暈,上頭Shinjiman君一共列出了4種字碼的點號,既然百樂兔君說目前使用的點號未來在ViSTA系統下會有問題,是不是能夠及早改用可供泛用的點號呢。--WiDE 09:38 2007年1月22日 (UTC)

不是的,只要看看en:Interpunct#Similar symbols就能發現只有U+00B7和U+2027兩個才應該作為間隔號,其他的都不是……
而且,不能因為電腦字型的問題就隨便改標點符號的標準--翔風·艾倫·獲加有事找我*^-^* 04:48 2007年1月27日 (UTC)

就如同間隔號條目裡頭所言,「由於輸入不方便,很多人會以全形英文句號「.」代替」,目前只有看到倉頡輸入法可以輸入,這...用這種不普及的符號(U+00B7)作標準根本是阻礙使用者查詢,沒有道理啊,當初何不使用全形英文句號「.」( U+2027)呢--WiDE 05:43 2007年1月27日 (UTC)
( U+2027)根本不可以,简体下显示:“”繁体下显示“”。是句号不是间隔号啊……--zy26 was here. 00:35 2007年2月2日 (UTC)

参看http://www.unicode.org/reports/tr11/#Relation

最後,我想請問,在不使用倉頡的情況下,你們是怎麼在查詢一個外國人名時,輸入間隔號的。--WiDE 02:24 2007年2月2日 (UTC)

[编辑] 英文注释有必要吗?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求助

討論 格式手冊」正在進行討論,如果您有任何意見,歡迎您提出,也歡迎您參與其他進行中的討論。如此討論頁有其他討論存在,請將本模版置於新近討論段落的頂部,而非整個頁面的頂部,以方便他人搜尋。

阿波罗8号条目中的这个版本给各个专属名词附了英文原文,Droxiang将它们全部取消。本想恢复,却又觉得这样看上去简洁一些。如何处理?谢谢。--Tian 23:23 2007年2月13日 (UTC)

人名、地名、作品名及業界常以原文表達的專有名詞在第一次提到時應加註原文。--Ellery 02:23 2007年2月14日 (UTC)
支持Ellery的說法。特別如果是各地區翻譯方式不同的詞彙,一定得加註原文,因為這還可以方便其他用語地區的人幫忙訂正轉換標籤。--泅水大象 訐譙☎ 03:24 2007年2月14日 (UTC)

如果中文维基已经有该条目,即链接为蓝色,即可省去,否则一些涉外文章要通篇加外文了,岂不是连“美国”这样的词也要加了。--Ffn 05:29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不完全正確,除了有沒有藍色連結之外,也要看裡面的詞彙到底是常用詞還是冷門詞,如果是常用詞如美國者,當然不需要增加原文註釋,但如果是像薩克其萬這種冷門且台中港三地譯名都不一樣的名詞,我不寫原文註釋你們能一看就知道到底是哪裡嗎?沒錯,如果此名詞目前已經存在有解釋條目,你是可以點進去瞭解看看到底是啥玩意兒,但如果一個條目裡面連續出現十幾個冷門(但是有藍色連結)的名詞,我相信光是點來點去就已經點到讀者頭昏腦脹,更別說要把文章內容看懂。試想如果有本滿滿都是外文中譯名詞的書籍,它把原文註釋全放在書後面最後一章供讀者參考,但卻沒在名詞第一次出現時加上原文註釋,其閱讀性是好是壞?如果是我的話肯定會把這本書丟了,直接拿原文書看比較快。同樣的道理,我認為縱使有藍色連結,冷門的外來名詞第一次出現時還是要加上原文註釋才會便利閱讀理解。至於這個詞彙『常用』與『冷門』的衡量,就得靠編寫者與所有維基參與者的智慧了,很難有辦法明文規範,但在不影響版面閱讀性的情況下,對於可能有冷門不易理解疑慮的詞彙在後面加註原文,是正確且符合出版業慣例的作法才是(雖然維基百科不是營利用出版品,但既然說是百科全書,自當擁有與一般出版品看齊的閱讀性才對)。--泅水大象 訐譙☎ 06:51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认为没有中文维基内部链接的,需加注外文,加lan模板,对所属地区域性词汇采用当地语言,对专有名次采用行业语言,对全球性或知名度较广采用英语。对待有蓝色链接的条目,即可不用外文注释,这是wiki百科模式区别于一般出版物的特色之处,因为人们不懂可以随时点击进入查看。当然这都是我以为的惯例,甚至涉嫌我个人制定的规则,并无维基方针支持。而如泅水大象所言,如果对待有蓝色链接条目,也加外文注释,当然没什么不可,一般的出版也也有类似的标准,这也是仁者见仁了。

此外,很久以前就曾想着手对编辑手册进行细致的编写,尤其是标点和书写格式部分,参照一些出版业标准进行规范,但深知维基一片嘈杂,自己又精力有限,又想,可能维基正白手起家之时,可能太多的框框也不利于成长,为此仅能做长久之际了。在此发几句牢骚,见谅了。--Ffn 14:38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也觉得增加一些标准可以增加百科的权威性,如果有这方面的活动我愿意尽一些力。--Tian 00:07 2007年2月15日 (UTC)

条目中第一次提到的带有国际性英文简写的专业名词(如潜射弹道导弹,英文缩写SLBM);不确定、没有官方译名、没有wiki中文翻译共识的翻译(俄最新试射的SLBM Bulava目前译名就有“布拉瓦”、“圆锤”、“权杖”等);容易引起争议的翻译(比如一个不常用的外文名词在不同华文区产生了不同翻译)都建议加注英文或该名词所属语言的原词。—Prinz W 14:04 2007年4月11日 (UTC)

Static Wikipedia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7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

Static Wikipedia 2006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

Static Wikipedia February 2008 (no images)

aa - ab - af - ak - als - am - an - ang - ar - arc - as - ast - av - ay - az - ba - bar - bat_smg - bcl - be - be_x_old - bg - bh - bi - bm - bn - bo - bpy - br - bs - bug - bxr - ca - cbk_zam - cdo - ce - ceb - ch - cho - chr - chy - co - cr - crh - cs - csb - cu - cv - cy - da - de - diq - dsb - dv - dz - ee - el - eml - en - eo - es - et - eu - ext - fa - ff - fi - fiu_vro - fj - fo - fr - frp - fur - fy - ga - gan - gd - gl - glk - gn - got - gu - gv - ha - hak - haw - he - hi - hif - ho - hr - hsb - ht - hu - hy - hz - ia - id - ie - ig - ii - ik - ilo - io - is - it - iu - ja - jbo - jv - ka - kaa - kab - kg - ki - kj - kk - kl - km - kn - ko - kr - ks - ksh - ku - kv - kw - ky - la - lad - lb - lbe - lg - li - lij - lmo - ln - lo - lt - lv - map_bms - mdf - mg - mh - mi - mk - ml - mn - mo - mr - mt - mus - my - myv - mzn - na - nah - nap - nds - nds_nl - ne - new - ng - nl - nn - no - nov - nrm - nv - ny - oc - om - or - os - pa - pag - pam - pap - pdc - pi - pih - pl - pms - ps - pt - qu - quality - rm - rmy - rn - ro - roa_rup - roa_tara - ru - rw - sa - sah - sc - scn - sco - sd - se - sg - sh - si - simple - sk - sl - sm - sn - so - sr - srn - ss - st - stq - su - sv - sw - szl - ta - te - tet - tg - th - ti - tk - tl - tlh - tn - to - tpi - tr - ts - tt - tum - tw - ty - udm - ug - uk - ur - uz - ve - vec - vi - vls - vo - wa - war - wo - wuu - xal - xh - yi - yo - za - zea - zh - zh_classical - zh_min_nan - zh_yue - 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