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目录 |
[编辑] 旧石器时代
浙江在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在建德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建德人距今有5万余年的历史
[编辑] 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
位于金华浦江的上山遗址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上山遗址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谷,浙江是东亚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嵊州小黄山遗址是一处距今9千年的考古遗址,小黄山遗址揭示了来自上山遗址的先民是如何分化成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和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两支的。 距今7000年-2000前间,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分别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铜器文化,即太湖平原马家浜-菘泽-良渚文化和宁绍平原河姆渡文化,后来,两者合流为马桥文化。其间位于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先民受到良渚文化影响,发展出了好川文化。
[编辑] 春秋战国
上古时期,浙江是越人的家园,當地又稱於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认为越王勾践世是大禹的后代,但证据似乎不足。春秋时期,浙江北部兴起了越国,在越王勾践统治下强大起来,于前473年消灭北面的强国吴国,并且北上中原同齐国争霸。 前333年,越国被西面的楚国所灭;最终在前221年,秦国消灭了所有对手,形成统一的中国。
[编辑] 秦汉
秦朝 (前221年 - 前206年)和西汉 (前206年 - 8年)时期,浙江省大部分属于治所在今苏州的会稽郡管辖。只有温台丽地区属于东瓯国。东汉时期(25年-220年),会稽郡治所迁往山阴(今绍兴,苏州成为新设的吴郡治所)。东汉末年,浙江曾为王朗和严白虎所据,后来孙策和孙权击败了他们,建立了三国中的吴国 (222年 - 280年)。
[编辑] 六朝
从4世纪起北中国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征服,建立了十六国和北朝,南下的难民在南中国建立起东晋和南朝。
[编辑] 隋唐
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加紧了对江南地区的剥削。在唐朝 (618年 - 907年)浙江是江南东道的一部分。
[编辑] 吴越国
唐朝灭亡后,钱氏在浙江杭州建立了吴越国的统治。五代十国时期,南中国的繁荣开始超过北方。吴越国成为最繁荣的地区之一,人口达到55万户。 都城杭州。
[编辑] 宋朝
978年,吴越国将土地献给北宋(960年-1127年)。北宋在浙江设立两浙路,下设11个州:杭州、湖州、秀州(嘉兴)、越州(绍兴)、明州(宁波)、台州(临海)、婺州(金华)、衢州、睦州(建德梅城)、温州和处州(丽水),与今天的行政区划相比变化很小。
1127年,女真占领了北中国,宋室南渡建立南宋(1127年-1279年)在南中国继续存在并繁荣。今天浙江的省会杭州当时就是南宋的行在(临时首都)。甚至在南宋灭亡以后,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还对这里的繁荣与美丽感到惊讶,称这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华贵的城市。[1] 从那时到今天,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在中国文化中成为富裕和奢侈的代名词,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杭州,结束了杭州作为首都的年代,改为江浙行中书省省会。[2]
[编辑] 明朝
明朝在1368年赶走蒙古人,设立了浙江布政司,从此浙江的边界线至今变化很小。浙江是钱塘江的别名,因其流向曲折,与浙同音。
明朝的浙江布政司下辖11个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温州府、处州府(丽水),至今仍大体保持稳定。
[编辑] 清朝
[编辑] 中华民国
蒋介石是浙江宁波奉化人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了中国大陆,在台湾立足的中华民国 政府继续控制浙江沿海的大陈岛直到1955年,还曾在此设立浙江省的流亡政府。
浙江省的南部山岭起伏,有限的耕地使得难以仅靠农业生存。邓小平在中国实行经济改革,给这一地区的人们带来机会,将生意做到整个中国。通过勤奋工作、企业家精神、低工资和对世界市场的眼光,浙江南部(特别像温州和义乌)成为主要批发中心。连同传统上就比较富裕的浙江北部,使得浙江省成为中国最富裕的省份。
中國地方史1 2 | ![]() |
目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 | |
北京歷史 | 天津歷史 | 上海歷史 | 重庆歷史 | 黑龙江歷史 | 吉林歷史 | 辽宁歷史 | 山东歷史 | 河北歷史 | 山西歷史 | 陕西歷史 甘肃歷史 | 青海歷史 | 江苏歷史 | 安徽歷史 | 河南歷史 | 湖北歷史 | 浙江歷史 | 江西歷史 | 湖南歷史 | 四川歷史 | 福建歷史 | 广东歷史 贵州歷史 | 云南歷史 | 海南歷史 | 香港歷史 | 澳門歷史 | 西藏歷史 | 廣西歷史 | 新疆歷史 | 寧夏歷史 | 內蒙古歷史 |
|
目前由中華民國實際統治 3 | |
台灣歷史 | 台北歷史 | 高雄歷史 | |
目前未屬中國實際領土 | |
蒙古歷史 | 越南歷史 | 琉球歷史 | 釣魚台歷史 | 帕米爾高原歷史 | 薩哈林州歷史 | 猶太自治州歷史 阿穆爾州歷史 | 濱海邊疆區歷史 |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歷史 | 圖瓦共和國歷史 |
|
備註:1. 請參看中国历史地理学 2. 請參看中國條目 3. 請參閱台灣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