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原大戰 | |||||||||||
---|---|---|---|---|---|---|---|---|---|---|---|
{{{partof}}}之一部份 | |||||||||||
{{{image}}} {{{caption}}} |
|||||||||||
|
|||||||||||
參戰方 | |||||||||||
蔣介石 |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 | ||||||||||
指揮官 | |||||||||||
韓復榘、劉峙 |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石友三 | ||||||||||
兵力 | |||||||||||
600,000 | 800,000 | ||||||||||
傷亡 | |||||||||||
95,000以上 | 150,000以上 |
中原大戰指1930年在中國發生,中國國民黨內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之間的內戰,又稱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
目录 |
[编辑] 背景
1928年12月,張學良在東北易幟;北伐宣佈成功。不過表面上的統一很快便破裂。1929年1月,國民黨召開國軍編遣會議,商討國軍的編遣,黨內各軍事派系的關係開始出現緊張。 1929年3月,李宗仁、白崇禧和黃紹竑的桂系先和蔣介石決裂,爆發蔣桂戰爭。蔣介石一方面收買桂系的部下和盟友,另一方面以武力進攻。桂系不支,李、白、黃於6月出走國外。5月,馮玉祥與蔣介石發生衝突,馮自任西北路權黨救國軍總司令。由於馮部下韓復榘、石友三支持蔣介石中央,馮玉祥於6月出走太原,被閻錫山軟禁。11月,李宗仁等桂系連同汪精衛通電反蔣。12月,唐生智、張發奎通電擁護汪精衛及閻錫山。
1930年2月,閻錫山致電蔣介石,要求共同下野,但為蔣所拒,閻、蔣雙方電報往復持續將近一個月之久。3月,南京召開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全體會議,開除汪精衛黨籍。3月15日,原第二、第三及第四集團軍53名將領列出蔣介石六宗罪,推舉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李宗仁、馮玉祥及張學良為副司令。4月1日閻錫山、馮玉祥及李宗仁分別在太原、潼關、桂平宣佈就職,惟張學良未表態。4月5日,南京方面下令通緝閻錫山。
[编辑] 雙方戰略
反蔣聯軍以李宗仁的桂軍為第一方面軍,從廣西出兵湖南,進攻武漢;馮玉祥的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由河南經隴海、平漢路攻徐州、武漢;閻錫山的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由山東配合西北軍取徐州,經津浦路進攻南京;另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以主力進攻袞州、濟寧,一部協同晉軍進攻濟南;另外擬定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湖南的何鍵與四川的劉文輝內定為第六、第七方面軍,後又任命樊鍾秀為第八方面軍。蔣介石方面,主要以韓復榘為第一軍團,守黃河南岸,阻浦津路之晉軍;中央軍由劉峙指輝,為第二軍團,守徐州。
[编辑] 經過
5月中旬,戰事揭開序幕。戰場可分為南北兩方面:北方主戰場在河南,副戰場在山東,分別沿平漢、隴海、津浦三條鐵路進行;南方戰場主要在湖南的岳州、長沙一帶,沿湘江進行。
戰爭初期,蔣介石的中央軍在隴海路進攻,在空軍助戰下,攻勢猛烈。聯軍中,以西北軍戰力最強,5月底,西北軍孫良誠、吉鴻昌於隴海路正面大敗陳誠;蔣介石在前線視察時,幾乎被俘。但由於晉軍未能及時提供援助,西北軍逐轉守勢。之後在開封,西北軍亦擊退了蔣軍的反擊,並且差不多成功包圍蔣軍。8月,晉軍與西北軍聯合進攻徐州,與蔣軍大戰,雙方傷亡在20萬人以上。結果西北軍再次因為得不到晉軍的支持而功虧一簣。到了月中,晉軍撤出濟南,在渡過黃河時傷亡慘重。
至於在南方戰場,桂系在攻佔岳陽後,被效忠蔣介石的第十一軍(後來的十九路軍)切斷而被迫撤回廣西。
山東方面,晉軍由傅作義指揮,在5月下旬進攻德州、東明等地,6月25日攻下濟南,韓復榘、馬鴻逵被迫退守。湖南戰場結束後,南京方面決定自津浦線展開反攻,自青島登陸,8月15日收復濟南。津浦線戰事結束後,國民政府將軍隊集中於平漢、隴海線上,並於8月底到9月初向西北軍發動總攻擊。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佈支持蔣介石,東北軍於兩日後大舉入關。已接近強弩之未的西北軍及晉軍一時倒伐者眾,閻錫山率兵向黃河以北撤退,西北軍亦全面潰敗。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閻出走天津,馮的西北軍則被張學良收編。至此中原大戰告一段落。
[编辑] 結果
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全中國之後國民黨內最大的內戰,戰事蔓延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各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造成官兵傷亡在三十萬以上。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本來準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使共產黨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東北軍入關以後,關外空虛亦間接導致了日後的九一八事變。從更高的層面看,張學良發出〈巧電〉,宣佈支持蔣介石,表示張學良看出一但國民政府戰敗,溥儀是極可能被李閻馮擁戴復辟,藉時東北將無張學良立足之地,所以張必定援蔣;戰事反映了國民黨北伐統一表面背後的重大隐患危机:國民黨沒有能力以政治方法,去解決中央與地方軍事實力之間的矛盾而要訴諸武力。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與都是國民黨這種危机的再現。
[编辑] 参看
重大事件(1916年─1930年) | 北方陣營 | 南方陣營 | 其它人物 |
---|---|---|---|
|
页面分类: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历史 | 中国战争 | 內戰 | 19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