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共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創作共用(Creative Commons,簡稱CC,中國大陸正式名稱為知識共享,台灣正式名稱為創用CC)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也是一種創作的授權方式。此組織的主要宗旨是增加創意作品的流通可及性,作為其他人據以創作及共享的基礎,並尋找適當的法律以確保上述理念。
創作共用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授權形式及條款組合,創作者可與大眾分享創作,授予其他人再散布的權利,卻又能保留其他某些權利。而授權形式也包括内容開放或公有領域(public domain)。創作共用的誕生是為了避免現代知識產權以及版權法在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
該計劃向版權持有人提供數種自由的版權協議,以應用於作者發表在網路上的内容。它同時也提供了描述協議的RDF/XML詮釋資料,以利於電腦自動處理及定位。他們也推出了美國建國者著作權(Founder's Copyright)協議,以重塑最早期美國建國者們在設計美國憲法時所提出的版權概念(版權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進步,為此版權人可享有的版權保護期限為14年,而不是今天的作者终身加死後70年)。
這些努力是為了反擊支配了現代社會,而且拘束力日益增加的「許可權文化」。這是傳統出版者為了維持並加強其在流行音樂、大眾電影的寡佔,向社會大力推行的一種文化。
目录 |
[编辑] 歷史
创作共用协议类似于开放出版物协议(OPL)和GNU自由文档协议(GFDL)。GFDL协议主要用于软件文档,但是也可以用于其它像维基百科这样的非软件文档的项目。OPL现在已经消亡了,他的创造者建议新的项目不要再使用它。批评者认为OPL和GFDL协议都还不够“自由”,GFDL与CC协议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分发的作品提供一个“透明版本”,也就是说,不能是一个私有或秘密的格式。
创作共用在2001年正式运行,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是创始人和主席。创作共用的最初版本在2002年12月16日发布。[1]本計畫在2004年榮獲电子艺术大奖網路願景類金尼卡獎。
Creative Commons的董事包括了劳伦斯·莱斯格、James Boyle等长期对现代知识产权进行批评的学者、教授及律师。
[编辑] 本地化
原本的創作共用協議是以美國法律體系寫成的,所以用詞可能無法完美地切合其他國家現存的法律。雖然某種程度上不見得如此,但使用美國法律體系,不顧慮本地法律可能導致協議無法執行。為了解決這問題,創作共用推出iCommons(International Commons)計畫,調整法律用詞以適應各國國情。2004年5月27日,iCommons推出2.0版。至2005年11月30日為止,已有26個國家完成本地化。
在使用華文的國家和地区當中,中華民國已完成Creative Commons的本地化版本, 意味在中華民國的法律下可以使用Creative Commons。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由人民大学及CNBlog.org进行本地化,并于2006年3月30日正式发布知识共享中国大陆版 (CC China) 2.5协议。新加坡至今尚未有组织进行Creative Commons本地化的工作。
[编辑] 协议
创作共用协议允许作者选择不同的授权条款和根据不同国家的著作权法制定的版权协议,版权持有人可以指定以下的条件:
- 姓名标示(by):您可以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您必须按照作者或授权人所指定的方式,保留其姓名标示。
- 非商业性(nc):您可以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您不得为商业目的而使用本作品。
- 禁止改作(nd):你可以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您不得改变、转变或改作本作品。
- 相同方式分享(sa):你可以自由复制、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若您改变、转变或改作本作品,仅在遵守与本着作相同的授权条款下,您才能散布由本作品产生的衍生作品。
在没有指定“nc”的情况下,将授权对本作品进行商业利用;在没有指定“nd”的情况下,将授权创作衍生作品。
这些不同条件共有16种组合模式,其中有11种是有效的。其它有4种组合由于同时包括互相排斥的“nd”和“sa”而无效;1种没有以上任何条件的协议,它相当于公有领域。在CC 2.0以上的版本,又有5种没有署名条款的协议被列為淘汰,因为98%的授权者都要求署名。簡化後剩下六種協議:
協議 | by | nc | nd | sa |
---|---|---|---|---|
姓名標示 | ||||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 ||||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 ||||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 ||||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 ||||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
维基百科所遵守的GNU自由文档许可证(GFDL)允许使用于商业目的,並可散布修改後的衍生創作,因此只有cc-by可與GFDL單向相容(cc-by可改為GFDL, GFDL不可改為cc-by)。cc-by-sa的理念基本上與GFDL相同,但是因為一些條款細節有所出入而無法相容(cc-by-sa 要求衍生作品同样以 cc-by-sa 发布,因此不能改以 GFDL 发布)。2005年11月,創作共用中已經有人提出修正案,以增加和GFDL的相容性為目標。[2]
由于 cc-by-sa 协议要求的是衍生作品同样以 cc-by-sa 协议发布,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将此协议下发布的图片等媒体文件不作修改上传至维基百科,并在其图像描述页描述页中注明版权协议为 cc-by-sa,这样并不违反其授权要求。这一方法理论上也适用于 cc-by-sa 协议下发布的文本,但由于位于维基百科的文字往往会经修改后以GFDL重新发布;或出现一段文本同时包含衍生自GFDL授权文本和cc-by-sa授权文本的情况,而发生冲突,因此一般不接受来自 cc-by-sa 协议的文本。
[编辑] 實際案例
數以百萬計的網頁使用創作共用授權。Jeff Kramer 與創作共用組織合作設立了Common Content,現在由志工維護。
- 媒體集中地(部分上傳者選擇創作共用授權):Flickr、Internet Archive、維基共享資源、Ourmedia
-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網頁 - 學術課程授課大綱
- 维基新闻、Wikitravel、Memory Alpha、維基百科等眾多wiki站台
- en:Groklaw
- en: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 en:Star Wreck VI
- en:This Week in Tech(podcast)
[编辑] 知名出版品
- 創作共用的創辦人莱斯格(Lessig)2004年的著作《自由文化》的電子版採取CC授權,在幾天內立刻出現中文版翻譯[3]及給盲人的錄音版本。
- Dan Gillmor的著作《草根媒體》。
- 埃里克·斯蒂芬·雷蒙的三本書《大教堂和市集》(第一本完整而且曾商業發行的CC版權書籍,由歐萊禮媒體出版),《新駭客辭典》,及《Unix編程藝術》 (三本都有附加但書)
- 台灣搖滾歌手朱約信(豬頭皮)的音樂專輯《搖滾主耶穌》[4]是亞洲第一片CC授權的唱片。
- 台灣金曲獎三位歌王朱約信(豬頭皮)、謝宇威、王宏恩、廣播主持人李坤城等人的音樂專輯《秋天的孩子》[5]也採用CC授權。
- 科利·多克托罗的小說
- 知识共享中国大陆许可协议正式发布当天,iMagine有限公司[6]发布了全中國第一片數位CD唱片《PatPet》由廣州唱作人Mongo So[7],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 (cc-nc-nd 2.5 China)协议。
[编辑] 發掘CC授權作品的工具
- 雅虎 Creative Commons 搜尋
- Google 進階搜尋
- CC:Mixter - 擁有remix功能、CC授權的社群音樂網站
- Common Content
- Jamendo - Creative Commons 授權的音樂專輯收藏區
- The Assayer - 自由/copylefted 書籍目錄
- Flickr Creative Commons 搜尋 - Flickr上的照片
- en:iRATE radio
- en:Gnomoradio
[编辑] 参看
[编辑] 外部链接
- CreativeCommons.org - 官方网站
- 所有的创作共用协议
- CreativeCommons中文 - 中國大陸官方网站
- 創用 CC ─ Creative Commons Taiwan - 台灣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