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內亞比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pública de Guiné-Bissau | |||||
|
|||||
国家格言:Unidade, Luta, Progresso (葡萄牙語: 統一, 奮鬥, 進步) |
|||||
国歌:这是我们最爱的国家 Esta é a Nossa Pátrai Bem Amada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比绍 | ||||
面积
|
|||||
时区 | UTC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葡萄牙語 | ||||
人口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共和制 | ||||
国家领导人
|
|||||
主要节日 | 独立:1973年9月24日从葡萄牙 | ||||
经济实力 | |||||
货币单位 | 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 | ||||
GDP | $11億100万美元(列第191位) | ||||
人均GDP | $800美元(列第220位) | ||||
国家资料 | |||||
国际域名缩写 | .gw | ||||
国际电话区号 | 245 | ||||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是在北大西洋岸的西非國家,曾是葡萄牙殖民地。幾內亞比索北鄰塞內加爾,東方、南方鄰幾內亞,西鄰大西洋。人口有1,388,363人,首都是比绍。
目录 |
[编辑] 歷史
最早來到幾內亞比索沿海地區的歐洲人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在1446年發現幾內亞比索,稱該地為葡屬幾內亞。在1600年前,葡萄牙人建立了少量貿易站。葡萄牙人從幾內亞比索地區販運奴隸至佛得角。當時,葡萄牙人聲稱對整個幾內亞比索擁有主權,但他們實際控制範圍很有限。
19世紀,奴隸貿易的衰微令葡萄牙人向內陸找新利益。葡萄牙人對內陸的佂服十分緩慢,且遭遇激烈反抗。另外,葡萄牙損失了很多土地給法屬西非,包括繁榮的Casamance河流域。葡萄牙亦曾為Bolama而和英國爭論,經美國總統尤里西斯·格蘭特於1870年的介入,最後Bolama歸入葡屬幾內亞。1879年,葡屬幾內亞從葡屬佛得角分開,在此之前,葡屬幾內亞歸葡屬佛得角管理。
直到1915年,葡萄牙的殖民運動才完成。但零星抵抗到1936年才停止。1941年,行政首都從Bolama遷往比紹。1952年,經修正憲法後,葡屬幾內亞殖民地改名為葡萄牙海外領地。
1956年,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African Party for the Independence of Guinea and Cape Verde)成立。1961年,該黨開始組織武裝遊擊隊對抗葡萄牙。雖然葡萄牙增加駐軍至超過3萬5千人,該黨仍不斷擴張勢力。直至1968年,該黨已控制幾內亞比索大部分地區。1973年9月24日幾內亞比索宣告獨立。同年11月,聯合國大會以93比7的投票結果,承認幾內亞比索獨立[1]。1974年9月10日,葡萄牙正式承認幾內亞比索獨立。
1980年,當時的總理若昂·贝尔纳多·维埃拉發動政變推翻政府。1981年11月至1984年5月,權力落入由维埃拉所領導的革命委員會。1984年單黨制的國會通過新憲法,選出维埃拉繼任下一任總統。在該制度下,總統同時是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亦是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的領導和軍方首領。1983年、1985年和1993年曾傳出有政變計劃推翻维埃拉控制的政府。
1994年舉行第一次多黨總統和國會選舉。1998年一場軍事暴動引發內戰。1999年维埃拉總統被驅逐。2000年舉行選舉,Kumba Ialá當選總統。2003年,Veríssimo Correia Seabra將軍發動政變,拘捕Kumba Ialá,理由為「Kumba Ialá不能解決困難」。國會大選被幾次押後,最後於2004年3月舉行。2004年10月,Veríssimo Correia Seabra將軍和其他人在一場軍事叛變死去,引起廣泛的動亂。
2005年6月舉行首次自Kumba Ialá被捕後的總統大選,Kumba Ialá亦參選這次選舉。但前總統维埃拉勝出是次選舉。2007年4月9日,总统维埃拉任命马尔提诺·达法·卡比为政府总理。[1]
[编辑] 政治
幾內亞比索的政治是該國過渡到半總統制、代議政制和共和制的框架下發生。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則為政府首腦。政府掌行政權。政府和國會共同握有立法權。幾內亞比索的司法則獨立於行政和立法。
幾內亞比索設一個多黨制的國會(National People's Assembly of Guinea-Bissau),亦是一院制。現任國會於2004年3月28日經選舉而產生,現有102個席位,當中100個席位是從幾內亞比索本土選舉而來,餘下2個則預留給居於海外的幾內亞比索國民,但在最近的選舉中留空了上述2個席位。議員任期為4年。無一政黨能常獨取權力,往往和其他政黨合組聯合政府。
總統亦經選舉產生,任期為5年。經國會諮詢後,總統任命總理。
[编辑] 政區
幾內亞比索分為8個省(regiões) 和1個自治區(sector autónomo)。
[编辑] 地理
幾內亞比索位於非洲西部,包括比熱戈斯群島(Bijagos Archipelago)等島嶼,西鄰大西洋,北鄰塞內加爾,東方、南方鄰畿內亞,,面积達36,1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長達350千米,最高點約300米,境內東部為熱帶稀樹草原(savanna),地勢較高,大部分地區則為海岸平原。
幾內亞比索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通常炎热潮湿。6月到11月是季风型雨季,吹西南风。12月到5月是旱季,吹东北哈马丹风(harmattan)。
[编辑] 經濟
幾內亞比索是二十個全世界最貧窮國家的其中一個。該國經濟以農業和漁業為主。但在1998年,該國經濟和基建被內戰嚴重破壞。近年來,腰果的生產有顯著的增加。該國現是全球第六大腰果生產國。幾內亞比索亦出口海產和少量花生、棕櫚的果仁和木材。米飯是幾內亞比索的主要作物和食糧。幾內亞比索外債高達9億多美元。
[编辑] 人口
直至2004年7月,幾內亞比索人口估計為1,388,363人,99%的國民為黑人,當中分為3類,包括集中於北部和東北的Fula和說Mandinka話的人、住在南部海岸地區的Balanta及Papel和居於中央和北部海岸地區的Manjaco和Mancanha。餘下的多是麥士蒂索人(黑人和葡萄牙人混血兒的後裔)。純葡萄牙人屬極少數,因為幾內亞比索獨立後大多葡萄牙殖民者遷出幾內亞比索。
幾內亞比索人口增長率是2.07%。出生率十分高,每1000人中有37.22個新生嬰孩,平均每名婦女出生4.86個嬰孩。但死亡率亦高,每1000人中有16.53人死亡。幾內亞比索人口的預期壽命比發達國家短,男性的預期壽命只有45.05歲,女性預期壽命為48.75歲。
44%的人口使用Kriol,一種深受葡萄牙語影響的克里奧爾語。只有14%的人口使用官方語言(葡萄牙語)。其餘使用其他非洲語言。
約50%的人口信奉傳統宗教。信奉伊斯蘭教佔總人口的45%,主要是Fula和說Mandinka話的人。5%的人口信奉基督教,當中多為天主教徒。
[编辑] 文化
幾內亞比索的音樂多與多節奏的gunbe有關。Gunbe是幾內亞比索音樂的標誌,但多年的社會動盪令Gunbe和主流聽眾脫節。
葫蘆是該國主要的樂器,用於演奏極快和富節奏感的複雜舞曲。幾內亞比索人常用Kriolu語(一種深受葡萄牙語影響的語言)創作歌詞,內容幽默,亦和時事息息相關,特別關於愛滋病。
Gunbe有時泛指幾內亞比索的任何音樂,但往往特指一種融匯該國十種民間音樂傳統的獨特音樂風格。Tina和tinga是其他流行的音樂類型。
[编辑] 教育
直至2003年,總人口的識字率估計為42.4%,男性為58.1%,女性則為27.4%,遠低於男性。
[编辑] 參考資料
- ↑ 陈顺,几内亚比绍总统任命新总理,新华网
[编辑] 外部連接
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 | ![]() |
---|---|
阿富汗 |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及利亚 | zh:阿塞拜疆; zh-cn:阿塞拜疆; zh-tw:亞塞拜然; zh-hk:阿塞拜疆 | 巴林 | zh-cn:孟加拉国; zh-tw:孟加拉 | 贝宁 | 布吉納法索 | 文莱 | 喀麦隆 | zh:乍得; zh-cn:乍得; zh-tw:查德; zh-hk:乍得 | 科摩罗 | zh:科特迪瓦; zh-cn:科特迪瓦; zh-tw:象牙海岸; zh-hk:科特迪瓦 | 吉布提 | 埃及 | 加蓬 | 冈比亚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圭亚那 | 印度尼西亚 | 伊朗 | 伊拉克 | 约旦 | 科威特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亚 | 马尔代夫 | 马来西亚 | 马里 | 毛里塔尼亚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尼日尔 | zh:尼日利亚; zh-cn:尼日利亚; zh-tw:奈及利亞; zh-hk:尼日利亞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国 | zh:卡塔尔; zh-cn:卡塔尔; zh-tw:卡達; zh-hk:卡塔爾; zh-sg:卡塔尔 | zh:沙特阿拉伯; zh-cn:沙特阿拉伯; zh-tw:沙烏地阿拉伯; zh-hk:沙特阿拉伯 | 塞内加尔 | zh:塞拉利昂; zh-cn:塞拉利昂; zh-tw:獅子山; zh-hk:塞拉利昂 | zh:索馬里; zh-cn:索马里; zh-tw:索馬利亞; zh-hk:索馬里 | 苏丹 | 蘇利南 | 叙利亚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zh-cn:突尼斯; zh-tw:突尼西亞 | 多哥 | 土库曼斯坦 | 乌干达 | 乌兹别克斯坦 | zh: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zh-cn: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zh-tw: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zh-hk: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zh:也门; zh-cn:也门; zh-tw:葉門; zh-hk:也門 | |
观察员国: zh: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zh-cn: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zh-tw: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zh-hk: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共和國 | 俄罗斯 | 泰国 | |
穆斯林组织和团体观察成员: 摩洛国家解放阵线(MNLF) |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 |
国际组织观察员: 经济合作组织(ECO) | 非洲统一组织 | 阿拉伯国家联盟 | 不结盟运动 | 联合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