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publiek Suriname 蘇利南共和國 |
|||||
|
|||||
国家格言:Justitia - Pietas - Fides(荷蘭語) 翻譯:正義—虔誠—忠誠 |
|||||
国歌:《神與我們蘇利南人同在》 《God zij met ons Suriname》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帕拉马里博 | ||||
最大城市 | 帕拉马里博 | ||||
面积
|
|||||
海岸线 | 386千米 | ||||
时区 | UTC-3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荷蘭語 | ||||
人口 | |||||
民族 | 印度人、克里歐人、爪哇人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總統制 | ||||
国家领导人 | |||||
主要节日 | 獨立日:11月25日 | ||||
经济实力 | |||||
货币单位 | 蘇利南元(SRD) | ||||
GDP | 13.45億美元(2005年估計) PPP-28.98億美元(2005年估計) |
||||
人均GDP | 2,637美元(2005年估計) PPP-5,683美元(2005年估計) |
||||
HDI | 0.759(中,2006年) | ||||
中央银行 | 蘇利南中央銀行 | ||||
国家资料 | |||||
国家代码 | SUR | ||||
国际域名缩写 | .sr | ||||
国际电话区号 | +595 | ||||
蘇利南共和國(荷文:Republiek Suriname)是一南美洲國家,位於南美大陸北岸,北濱大西洋,南臨巴西,東邊與西邊的國界分別為法屬蓋亞那與蓋亞那包圍。蘇利南舊稱荷屬蓋亞那,是荷蘭王國在南美洲的殖民遺跡,1954年時成為荷蘭的一個海外自治省,1975年時獨立,相對於大部分都是使用西班牙文的週遭南美洲國家,蘇利南是少數以荷蘭文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之一。首都帕拉马里博(Paramaribo)是一位於蘇利南河河口的商港。
目录 |
[编辑] 歷史
早在西元前3000年時,蘇利南地區就已開始有人類的蹤跡,在居住此地區的原住民裡,最大的族群當屬濱海游牧民族阿拉瓦克人(Arawaks),以及稍後才進入此地區的征服者、航海民族的加勒比人(Caribs)。除了這兩支主要的民族之外,在內地的熱帶雨林內尚有更多小型的部族。直到1650年時,開始有了第一批的歐洲人來到此地--由當時的巴貝多總督魏勒比爵士(Lord Willoughby)所率領的英國移民在蘇利南建立了第一個歐洲殖民地。但過沒多久英國殖民地就遭到亚伯拉罕·克里京生(Abraham Crijnsen)所率領的荷蘭殖民部隊攻擊,這場紛爭一直到1667年時第二次英荷戰爭(1665年-1667年)結束才獲得初步的解決,在當年英國與荷蘭簽署了布列達條約(Treaty of Breda),荷蘭以他們在曼哈頓島所建立的要塞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Nieuw Amsterdam,也就是今日紐約市的前身)與英國交換蘇利南,並且正式改名為荷屬蓋亞那。
透過荷屬蓋亞那與加勒比海地區的其他幾個殖民島嶼,荷蘭王國壟斷了當時世界主要的蘭姆酒生產事業,歐洲人從非洲引進大量的奴隸至此地區勞動,而成為日後非裔南美人口的起源。1799年時,趁著荷蘭被拿破崙所領導的法國併吞這機會,英國人重新獲得蘇利南的統治權,但在1816年拿破崙帝國瓦解之後又將該地歸還給荷蘭。雖然英國曾在他們短暫統治蘇利南的期間解放了黑奴,但是重回荷蘭統治的蘇利南,要到1863年以後才正式宣佈奴隸制度的廢除,使得荷蘭成為最晚放棄奴隸制度的歐洲殖民國家。為了取代解放黑奴之後所損失的勞動人口,荷蘭自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天的印尼)引進了勞工,其中除了佔極大比例的印度裔族群外,也有一部份是華人,而在1873年到1916年之間,也有許多印度勞工透過荷蘭的安排,移民到蘇利南地區從事勞動。這些外來人口在今日的蘇利南人口組成中佔了不小的比例,其中興都人(Hindustani,也就是北印度裔的印尼移民)佔了37%,爪哇人15%,馬盧人(Maroons,其祖先是逃亡到南美內地的黑人奴隸)10%,華人佔2%,比真正的白人移民後代1%的比例還高。
進入20世紀以後,蘇利南從原本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國家轉變為礦業生產國,今日的蘇利南是全世界最大的鋁樊土(Bauxite)輸出國,而鋁樊土是煉鋁最重要的原料。除了鋁樊土外,蘇利南也是橡膠與金礦等重要工業資源的生產國。
蘇利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聯合國的決議輔導之下於1954年時被荷蘭規劃為一個海外自治省。而從1973年起,當地的自治政府開始與荷蘭展開溝通談判,並於1975年11月25日正式獨立。獨立後的蘇利南一直處於政治不穩定的局勢,因此很多蘇利南人在這段期間選擇逃回荷蘭本土。1980年,一個由16位年輕軍事將領組成的軍政府推翻了原本的政權,由於政變時軍政府打出了掃除貪污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訴求,建立了社會主義共和國政體。軍事執政初期蘇利南政府還大致獲得人民的信賴與當初殖民母國荷蘭政府的良好關係與經濟援助,但在1982年12月8日一場稱為十二月屠殺(荷文:Decembermoorden)的事件中,多達15位的政治反對領袖遭到執政政府的暗殺,此事件讓荷蘭當局非常不滿而斷絕了對蘇利南的經濟援助。
在歷經了幾年由德西·鮑特瑟(Desi Bouterse)主導的軍政之後,1987年時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之下,蘇利南的軍政府被迫重新啟動民主投票的機制,但投票後成立的民主政府,又在短短兩年後,於1989年時遭推翻恢復軍政。在1991年的大選之後,蘇利南才終於慢慢的進入民主政治的運作,但過多不同族裔分據各方的政局,仍然有動盪不穩定的隱憂。
[编辑] 行政區劃
蘇利南全國共被劃分為10個「區」(Districten),其中1个为市区。目前的蘇利南行政區劃分,是根據1980年時的最後一次修訂劃分而成,包括了:
- 布罗科蓬多(Brokopondo)
- 科默韦讷(Commewijne)
- 科罗尼(Coronie)
- 马罗韦纳(Marowijne)
- 尼克里(Nickerie)
- 帕拉(Para)
- 帕拉马里博區(Paramaribo)
- 萨拉马卡(Saramacca)
- 西帕利维尼(Sipaliwini)
- 瓦尼卡(Wanica)
[编辑] 交通
雖然蘇利南在獨立之前是荷蘭的殖民地,但很特別的一點是蘇利南的道路行駛方向與靠右行駛(左駕)的荷蘭並不相同,是採靠左行駛(右駕)的規則。這起因於雖然在歷史上蘇利南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荷蘭屬地,但卻也曾經幾度由英國統治,在英國統治期間導入了車輛靠左行駛的交通規範,雖然荷蘭曾一度意圖改變交通規範扭轉這個差異,但卻因為困難度過高而放棄,導致今日蘇利南仍採靠道路左側行車的情況。
[编辑] 參见
[编辑] 外部鏈接
美洲 | ||||||||||||||||
|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亞洲 | 南极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 |
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 | ![]() |
---|---|
阿富汗 |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及利亚 | 阿塞拜疆 | 巴林 | 孟加拉国 | 贝宁 | 布吉納法索 | 文莱 | 喀麦隆 | 乍得 | 科摩罗 | 科特迪瓦 | 吉布提 | 埃及 | 加蓬 | 冈比亚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圭亚那 | 印度尼西亚 | 伊朗 | 伊拉克 | 约旦 | 科威特 |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 | 黎巴嫩 | 利比亚 | 马尔代夫 | 马来西亚 | 马里 | 毛里塔尼亚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国 | 卡塔尔 | 沙特阿拉伯 | 塞内加尔 | 塞拉利昂 | 索馬里 | 苏丹 | 蘇利南 | 叙利亚 | 塔吉克斯坦 | 土耳其 | 突尼斯 | 多哥 | 土库曼斯坦 | 乌干达 | 乌兹别克斯坦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也门 | |
观察员国: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中非共和國 | 俄罗斯 | 泰国 | |
穆斯林组织和团体观察成员: 摩洛国家解放阵线(MNLF) |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 |
国际组织观察员: 经济合作组织(ECO) | 非洲统一组织 | 阿拉伯国家联盟 | 不结盟运动 | 联合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