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基茨和尼维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ederation of 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聯邦 |
|||||
|
|||||
国家格言:Country Above Self(英語) 翻譯:國家至上 |
|||||
国歌:《哦,美麗之地》 《O Land of Beauty!》 |
|||||
自然地理 (实际管辖区) |
|||||
![]() |
|||||
首都 | 巴斯特尔 | ||||
最大城市 | 巴斯特尔 | ||||
面积
|
|||||
海岸线 | 135千米 | ||||
时区 | UTC-4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语言 | 英語 | ||||
人口 | |||||
政治文化 | |||||
政治体制 | 議會民主制、聯邦制 | ||||
国家领导人 | |||||
经济实力 | |||||
货币单位 | 東加勒比海元(XCD) | ||||
GDP | 4.53億美元(2005年估計) PPP-6.09億美元(2005年估計) |
||||
人均GDP | 10,895美元(2005年估計) PPP-14,649美元(2005年估計) |
||||
HDI | 0.825(高,2006年) | ||||
中央银行 | 東加勒比海中央銀行 | ||||
国家资料 | |||||
国家代码 | KNA | ||||
国际域名缩写 | .kn | ||||
国际电话区号 | +1-869 | ||||
圣基茨和尼维斯聯邦(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或又稱為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小安地列斯群島北部,是一個由聖克里斯多福島與尼維斯島所組成的聯邦制島國。該國是在1983年9月19日時脫離英國獨立,首都為巴斯特尔(Basseterre)。
目录 |
[编辑] 歷史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原本的住民為加勒比人(Caribs)。1493年哥倫布在他的第二次航海中登上聖克里斯多福島,並且以自己的守护圣人聖克里斯多福(西班牙文:San Cristóbal,英文:St. Christopher)命名該島。哥倫布也在同一次的航海中發現比較小的尼維斯島,其命名則是源自西班牙文裡的「雪」(Nieves),因為哥倫布認為該島狀似一座山頂頂著皚皚白雪的山頭。然而,哥倫布雖然發現了這兩座島,但它們一直到1623年至1624年間,才開始有首批歐洲殖民者前來。英國人首先抵達,其次是法國人,英國人佔領聖克里斯多福島後將其名稱簡化為聖基茨(St. Kitts,Kitts是Christopher的簡略稱法),建立起加勒比海地區第一個英國殖民地,並且以該島作為跳板,繼續擴張該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殖民地版圖。
[编辑] 地理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的兩個主要島嶼均為火山島,島上中部地區叢林密佈,有數條河流自此發源流向大海,人跡罕至,居民多居住於沿海地區。
[编辑] 行政區劃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全國共劃分為14個教區(Parishes),其中9個在聖克里斯多福島,5個在尼維斯島。首都巴斯特尔位於聖克里斯多福島南部沿海。
[编辑] 外部連結
- (英文)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政府網站
- (正體中文 - 台灣)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國情簡介
美洲 | ||||||||||||||||
|
||||||||||||||||
世界地理索引 | 非洲 | 亞洲 | 南极洲 | 歐洲 | 大洋洲 | 各国首都 |
|
![]() |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澳大利亚 | 巴哈马 | 孟加拉 | 巴巴多斯 | 伯利兹 | 波札那 | 文莱 | 喀麦隆 | 加拿大 | 塞浦路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冈比亚 | 加纳 | 格林纳达 | 圭亚那 | 印度 | 牙买加 | 肯尼亚 | 基里巴斯 | 莱索托 | 马拉维 | 马来西亚 | 马尔代夫 | 马耳他 | 毛里求斯 | 莫桑比克 | 纳米比亚 | 瑙魯 | 新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萨摩亚 | 塞舌尔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所罗门群岛 | 南非 | 斯里蘭卡 | 斯威士兰 | 坦桑尼亚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圖瓦盧 | 乌干达 | 英国 | 瓦努阿图 | 赞比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