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梅毒(Syphilis),又稱花柳,是由梅毒螺旋體(蒼白螺旋體,Treponemapallidum)的病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其病原體是德國的霍夫曼和謝文定在1905年首先發現。此種病菌入侵人體時,通常是在皮膚或者黏膜的破損處,形成具有特徵的原發性病兆。感染後,病菌會很快散播到全身,幾乎全身所有器官、組織無一倖免,產生多變的臨床特徵。
梅毒與肺結核、麻風並列為世界三大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性行為所感染,此外也可能經由輸血感染,而婦女懷孕時感染梅毒,會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造成先天性梅毒。要確實證明感染梅毒並不容易,因為並臨床症狀,潛伏期10天至90天﹝約三週﹞,只能靠梅毒血清來檢驗,這種潛伏期狀態稱為隱性梅毒。
目录 |
[编辑] 历史
关于梅毒的起源和传播有很多争执,据西方学者认为,梅毒最初出現於美洲。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的水手们从美洲把梅毒带回了西班牙,一年后又传至法国、德国和瑞士。結果,梅毒横扫欧洲。早期的安全套因而出現,用于防止性病传播。
梅毒是一种经典性性病。据医史学家考证,梅毒起源于美洲,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海员和士兵使梅毒在欧亚两洲迅速传播。16世纪以前,中国尚无梅毒的记载。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中国广东岭南一带,当时称“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中国内地传播。陈司成著《霉疮秘录》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论述梅毒最詳盡的专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梅毒流行情况。梅毒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16世纪时带入中国的,古代也称花柳病、杨梅疮、霉疮、秽疮等。民間傳說清朝同治皇帝也死於梅毒(清朝官方記載死於天花)。建国以后,梅毒在中国据称曾一度被消灭,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梅毒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梅毒是一种古老的性传播疾病,最早在美洲出现,后传入欧洲,17世纪初经广东沿海传入中国,随后蔓延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据报道,梅毒在中国的传播甚为广泛,一些大城市的梅毒发病率达4.5~10.1%,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高达48%。那时候梅毒的“知名度”很高,俗称“杨梅疮”、“花柳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封闭妓院、取缔妓女的措施,控制了梅毒等性病的流行。尔后,撤销了大部分性病防治机构,医学院校也取消了性病课程,许多中青年医务人员压根儿就没见到过早期梅毒,至于一般年轻人甚至还没听说过这种病。
早在1636年,陈司成著《霉疮秘录》一书就对梅毒作了记录:“独见霉疮一症,往往外治无法,细观经书,古未言及,究其根源,始于舞会之未,起于岭南之地,致使蔓延通国,流祸甚广”,“一感其毒,酷烈匪常……”,“入髓沦肌,流经走络,或攻脏腑,或寻孔窍……,始生下疳继而骨痛,眉发脱落,甚则目盲,耳闭”。“甚则传染妻孥,丧身绝良,移患于子女。”梅毒还可以由母亲通过胎盘血液传给胎儿,从而导致早产、死亡、或娩出先天梅毒婴儿。
可是近几年,梅毒和其他性传播疾病一样在中国大陆死灰复燃,而且迅速蔓延。为了有效控制性病蔓延,卫生部门已决定各医疗单位对婚前、输血、参军、招工,以及各行各业包括旅游、饮食服务及个体摊贩人员进行体检时,要恢复性病的有关检查项目,其中之一就有梅毒的血清学检查,如VDRL玻璃片试验、FTA-ABC试验和MHA-TP试验,当然也包括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梅毒螺旋体。
梅毒是艾滋病出现以前最令人生畏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当然它也是一种很难对付的疾病。梅毒是由一种运动起来有点像精子的叫做梅毒螺旋体的微生物传染的,它们怕干燥,怕氧气,所以在人体外的生活力很低,在干燥和阳光照射下很快死亡,普通消毒剂如升汞(1:1000)和热肥皂水都能在短时间内使之死亡,煮沸则立即死亡。所以通过汽车拉手、楼梯扶手等公共设施是不会传播上梅毒的。梅毒螺旋体在潮湿环境下可以生存较长时间。梅毒主要通过性交接触传染,除了生殖器与生殖器接触外,也要考虑到性器官与口唇、手的接触传染。传染途径还包括接吻,共用餐具,医务人员检查患者、接触病人血液等的间接感染。因此,在医院里为梅毒病人检查、手术时用过的器械,应专门严格消毒。
梅毒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初起时为全身感染,病程缓慢,在发展中向人体各器官组织入侵,也可潜伏多年甚至终身没有临床表现。梅毒从传染来源可分为后天梅毒(获得性)和先天梅毒。后天梅毒在长期病程中,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和反应性的改变,症状时显时隐。一般可分为一、二、三期。第一期为下疳期,也就是梅毒螺旋體進入人體,一般經過2到4週左右,在陰莖、陰唇、陰道口等處發生炎症反應,叫“硬下疳”,也叫“一期梅毒”;第二期为斑疹期,合称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皮疹遍布全身,以四肢更明显,典型的症狀為皮膚丘疹;第三期为晚期,會嚴重損害心臟和大動脈,造成心血管病變,並侵蝕腦和脊髓,造成精神病變,传染性小。
[编辑] 傳染途徑
梅毒螺旋体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人体后2-3天,经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在3周左右的潜伏期结束后,发生硬性下疳,初起患部微红,逐渐出现硬结,直径约1厘米,单个,偶有2或3个。绝大多数出现在阴茎冠状沟附近,偶见阴茎体、阴唇系带、尿道、耻骨部位。非性交传染时,可见于唇、舌、肛门、医务工作者手指等处。下疳表面可破溃糜烂。下疳早期螺旋体多,而血清反应阴性,4-6周后全身淋巴结肿大,而血清反应转为阳性,表示机体对梅毒螺旋体起了反应。由于局部免疫,下疳可“不治自愈”。潜伏在体内的螺旋体继续繁殖,在感染后3个月左右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广泛的第二期早发梅毒疹。皮疹多呈红、棕或青色玫瑰疹或斑疹型梅毒疮,惯发于躯体前、侧面和上肢,对称,不融合,圆形、椭圆形或稍不规则形。由于机体存在一定的免疫力,第二期也可“不治自愈”,再次进入静止的潜伏状态称第二期隐性梅毒。如未彻底治愈,在感染后2年或4年之内仍会复发,称为第二期复发梅毒疹。皮疹数目较少,颜色较暗。此外,肛门和外生殖器可出现扁平湿疣,其为乳头状片状损害,表面糜烂有渗出液。口腔、阴道上皮可发生灰白色周围充血的粘膜斑。以上损害中存在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此外,尚有脱发、关节痛、骨膜炎等暂时受累的良性症状发生。本期各种损害仍可“自愈”,期限为4年,超过4年即进入第三期,或晚期梅毒。
晚期梅毒的损害不仅限于皮肤粘膜,并可侵犯任何内脏器官或组织,破坏性大,病程长,可危及生命,血清反应多为阳性,但传染性小。晚期皮肤粘膜梅毒分为结节型梅毒疹和梅毒瘤两种,多发于头部、前臂、肩胛等处;后者称树胶样肿,结节大如胡桃,数量少,形圆,高出皮肤,中心逐渐软化破溃,形成圆形或多环形有凿缘的溃疡,有稠厚的树胶样分泌物。好发于头皮、前额及小腿等处,上腭及鼻部树胶样肿可致硬腭、鼻中膈穿孔,形成鞍鼻等。
梅毒感染10-20年后可发生内脏损害,主要是梅毒心脏病、主动脉瘤、脊髓痨、麻痹性痴呆等。胎传梅毒或称先天梅毒的幸存者可出现楔状门齿、角膜炎、神经性耳聋等。由于人类对梅毒无先天性免疫力,无预防性疫苗,最好的预防就是注意性卫生,洁身自好,杜绝性混乱和性放纵。即使完全治愈的病人,如果再与梅毒患者接触,还可导致再次感染。
[编辑] 治療
在盤尼西林出現前的日子,水銀是治療梅毒的唯一有效藥物,醫生會用水銀膏藥清洗梅毒患者潰爛的傷口以減輕病患的痛苦。音樂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由於嫖妓罹患梅毒,必須使用水銀軟膏治療,但長期受到其副作用如落髮、掉齒與流涎的困擾。19世紀期間,較有用的碘化鉀開始被運用,但副作用亦不在話下。1910年德國化學家歐立希(Paul Ehrlich)發明砷凡納明(第六○六號化合物,即二氨基二氧偶砷苯)治療梅毒,成為梅毒特效藥,開創了微生物性疾病的化學治療途徑,後來又發明新砷凡納明(九一四),這時梅毒總算有適當的療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抗生素盤尼西林有效治療梅毒,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疾病經驗,但仍無法將梅毒由世界上消除。
[编辑] 身患梅毒的名人
[编辑] 參考
- 《天才、狂人的梅毒之謎》
- 《世界瘟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