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五胡十六国亦作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自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成汉建立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南至今淮河,北至阴山,西至葱岭,东至海,东北至鸭绿江下游以北,西南至澜沧江以东,相继建立了多於十六个的割据政权。入主中原的五个主要民族称为五胡;史称这一时期除中原主王朝以外的各个主要政权为“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时,国家分裂,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这个时期,由于中国北方地区战火纷飞,大大摧残了经济,同时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史称五胡乱华。但大批少数民族内徙又促成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出现,在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也各自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得各地区在社会全局动荡的背景下,形成局部相对稳定的局面。
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多个游牧民族入侵的过程,史称“蛮族入侵”。正如蛮族入侵奠定了欧洲民族的基础一样,十六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演变也对中国后来的汉族、蒙古族、契丹族、维吾尔族、藏族的演变和形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十六國一詞的由來,是由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的《十六國春秋》一書而得名。
目录 |
[编辑] 五胡與十六國
[编辑] 五胡
五胡即这一时期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这五个民族为匈奴、鲜卑、羯(匈奴的一支)、羌和氐(板楯蛮)。除了这五个民族和汉族之外,这一时期还有其他民族也曾建立地方性政权,如丁零(敕勒)。
[编辑] 十六国
十六国:在中国北方和四川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燕、南凉、北凉、西凉、夏和北燕十六个政权。
国名 | 民族 | 君主人数 | 首任君主 | 末任君主 | 国祚 | 领土范围 | 国都 | 亡于 |
---|---|---|---|---|---|---|---|---|
前趙、或稱漢趙 | 匈奴 | 6 | 劉淵 | 劉熙[1] | 漢304年-318年 | 陝西渭水流域、山西、河南、河北、部分甘肅 | 平阳(山西临汾)、长安(西安) | 后赵 |
趙318年-329年 | ||||||||
成汉、或稱前蜀 | 氐 | 5 | 李雄 | 李勢 | 成306年-338年 | 四川東部、部分雲南、部分貴州 | 成都 | 东晋(桓温) |
漢338年-347年 | ||||||||
前凉 | 漢 | 8 | 张寔 | 張天錫 | 314年-376年 | 甘肅、寧夏西部、新疆東部 | 姑臧(甘肃武威) | 前秦 |
後趙、或稱石趙 | 羯 | 6 | 石勒 | 石祗 | 319年-351年 | 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陝西、部分江蘇、部分安徽、部分甘肅、部分遼寧 | 襄国(河北邢台的西方)、邺(河北临漳的西南方) | 冉魏 |
前燕 | 鮮卑 | 3 | 慕容皝 | 慕容暐 | 334年-370年 | 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江蘇、遼寧 | 龙城(辽宁朝阳)、邺(河北临漳的西南方) | 前秦 |
前秦、或稱苻秦 | 氐 | 6 | 苻健 | 苻崇 | 351年-394年 | 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陝西、江蘇、四川、贵州、湖北、遼寧、甘肅、寧夏西部、新疆東部 | 长安(西安) | 后秦、西秦 |
後燕 | 鮮卑 | 8 | 慕容垂 | 慕容雲 | 384年-409年 | 河北、山東、山西、部分河南、部分遼寧 | 中山(河北定州) | 北燕 |
後秦、或稱姚秦 | 羌 | 3 | 姚萇 | 姚泓 | 384年-417年 | 甘肅、陝西、山西、河南 | 长安(西安) | 东晋(刘裕) |
西秦 | 鮮卑 | 4 | 乞伏國仁 | 乞伏慕末 | 385年-431年 | 甘肅东部 | 金城(甘肃兰州) | 胡夏 |
後凉、或稱呂涼 | 氐 | 4 | 呂光 | 呂隆 | 389年-403年 | 甘肅西部、部分寧夏、部分青海、部分新疆 | 姑臧(甘肃武威) | 后秦 |
南凉 | 鮮卑 | 3 | 禿髮烏孤 | 禿髮傉檀 | 397年-414年 | 青海、甘肃西部 | 乐都(青海省境内) | 西秦 |
南燕 | 鮮卑 | 3 | 慕容德 | 慕容超 | 398年-410年 | 山東、部分河南 | 广固(山东青周) | 东晋(刘裕) |
西凉 | 漢 | 3 | 李暠 | 李恂 | 400年-421年 | 甘肅西部及部分新疆 | 敦煌 | 北涼 |
北凉 | 匈奴 | 2 | 沮渠蒙遜 | 沮渠牧犍 | 401年-439年 | 甘肅西部、部分寧夏、部分新疆、部分青海 | 张液(甘肃境内) | 北魏、柔然 |
夏、或稱胡夏 | 匈奴铁弗 | 3 | 赫連勃勃 | 赫連定 | 407年-431年 | 陕西、部分内蒙古 | 统万城(陜西境内) | 吐谷浑、北魏 |
北燕、或稱馮燕 | 漢 | 3 | 慕容雲 | 馮弘 | 409年-436年 | 遼寧、河北 | 和龙(辽宁朝阳) | 北魏 |
[编辑] 其他國家
这一时期除了以上十六个政权之外,还有代-北魏、冉魏、西蜀、西燕、吐谷浑、高昌、翟魏、仇池等割据政权。
国名 | 民族 | 君主人数 | 首任君主 | 末任君主 | 国祚 | 领土范围 | 国都 | 亡于 |
---|---|---|---|---|---|---|---|---|
前仇池 | 氐 | 9 | 楊茂搜 | 杨纂 | 296年 - 371年 | 武都、阴平(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市) | 仇池(陇南西和县) | 前秦 |
后仇池 | 氐 | 7 | 杨定 | 杨保炽 | 385年 - 443年 | 陇西、汉中、天水一带 | 仇池 | 北魏 |
代 | 鮮卑 | 拓跋猗盧 | 拓跋什翼犍 | 315年 - 376年 | 内蒙古中部 | 云中,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 | 前秦 | |
冉魏 | 漢族 | 1 | 冉閔 | 冉閔 | 350年 - 352年 | 河南、河北南部、山西南部 | 邺 | 前燕 |
西燕 | 鮮卑 | 7 | 慕容泓 | 慕容永 | 384年 - 394年 | 从陕西转移到山西 | 长子 | 后燕 |
翟魏 | 丁零 | 1 | 翟遼 | 翟釗 | 388年 - 392年 | 河南局部 | 河南滑县 | 后燕 |
西蜀 | 漢族 | 1 | 譙縱 | 譙縱 | 405年 - 413年 | 四川大部 | 成都 | 東晉(劉裕) |
宇文部 | 鮮卑 | 宇文莫圭 | 宇文逸豆歸 | 302年 - 344年 | 辽东塞外 | 前燕 | ||
段部 | 鮮卑 | 9 | 段日陸眷 | 段龛 | 310年 - 357年 | 河北北部 | 令支(河北迁安) | 前燕 |
吐谷渾 | 鮮卑 | 慕容吐谷浑 | 313年 - 633年 | 甘肃南部、青海、四川西北 | 吐蕃 |
[编辑] 历史
[编辑] 背景
中国两汉以至魏晋时期,为了便于控制边疆的少数民族,也为了增加兵源和劳动力,朝廷常以强制或招引的手段,使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内迁。至西晋时期,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河南等地都有少数民族与汉人杂住。其中除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边疆地区原住地迁来。而晋初,由于晋政权和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剥削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的权贵也谋求恢复其权位,少数民族与晋政权间不断发生战争。
到晋惠帝时期发生皇室间的夺权斗争,即八王之乱,削弱了晋政权的统治力量,结果引发了五胡乱华。
[编辑] 政權演變過程
[编辑] 前期 (304年—350年)
八王之亂(291年-306年)時成都王司馬穎試圖借用被遷到河套地區的匈奴人的兵力,而封劉淵為北單于。劉淵趁機建立漢政權(304年),進入中原地區攻擊並滅亡西晉,十六國由此開始。漢後改稱趙即前趙,而前趙將領羯人石勒在河北自立,成立後趙(319年),後併吞併前趙大致統一北方。同一時期氐人李特、李流在四川民眾起事中成為領袖,成為成漢成立的基礎。鮮卑拓跋氏在代成立代國(315年),慕容氏在遼西地區成立前燕政權(334年),而北方漢族政權,僅剩下河西地區由張寔建立的前涼政權(314年)。
[编辑] 中期 (350年—382年)
後趙政權經過石虎的統治下,國勢漸衰,漢人冉閔趁石虎死後政變,成立冉魏政權(350年),並大殺羯人,前燕趁亂而入,滅亡魏國並攻佔了關東地區,關中地區的氐人苻健成立前秦(351年)。東晉桓溫開始有統一之志,先滅了四川的成漢(347年),再北伐佔領了黃河以南地區,包括西晉舊都洛陽(356年)。
桓溫北伐失敗(369年)退回後,北方成為燕、秦二國的對峙,前秦在苻堅時在王猛的圖治下,打敗燕軍滅亡前燕取得關東地區(370年),隨後並滅亡代國(376年),再西征滅前涼(376年),還派將領吕光西征西域(383年),完成北方的統一。
[编辑] 後期 (382年—405年)
苻堅欲統一全國,率軍隊南征,於淝水之戰(382年)敗於東晉軍隊,此敗加上前秦短期內統一,內部各族整合尚不完全,導致北方再度分裂,前秦的將領鮮卑人慕容垂、羌人姚萇紛紛自立(384年),是為後燕及後秦,前燕另一宗室慕容沖成立西燕(384年)、代地的拓跋氏再度自立是為魏(386年),鮮卑人乞伏國仁在隴西成立西秦(385年)。前秦和後秦經過一番作戰後,後秦滅掉前秦(394年),取得關中地區,後燕則經過爭戰滅西燕,盡得關東前燕故地(394年),此外,西征西域的前秦將領呂光,因前秦已滅,在河西成立後凉政權(389年)。
後燕在關東的勢力沒有維持很久,在拓跋珪領導下的魏國,擊敗了後燕,取得了河南河北,後燕政權被迫北撒回燕地,後為漢人馮跋所取代,是為北燕(407年),而勢力被魏隔開的慕容德在山東成立南燕(398年)。河西地區後涼政權不穩,境內成立了在青海的南凉(397年),敦煌的西凉(400年)、張掖的北凉(401年)。後凉在各國以及西秦、後秦的攻擊下被滅,約同時,匈奴人赫連勃勃在陝北统万城成立夏(407年),攻擊後秦,使後秦國勢衰弱。晉朝將領譙縱在四川自立(405年),成立後蜀政權。至此十六国全部成立。
[编辑] 吞并 (405年—439年)
東晉將領劉裕發動北伐,第一次北伐滅亡了山東的南燕(409年),隨後西征滅亡後蜀(412年),第二次北伐先攻下河南之地,與魏國隔黃河對峙,再進兵關中,滅亡後秦(417年)。劉裕退兵後,夏攻取了關中地區。在河西地區南涼敗於北涼和夏後,為西秦所滅(414年),西涼為北涼所滅(421年),而西秦為夏所滅(431年),夏為北魏所滅(431年),北魏再進一步平定北燕(436年)和北涼(439年),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時期。
[编辑] 社會
[编辑] 民族的融合和演变
华夏族在春秋战国及之前的时期,并没有民族的自我意识。譬如屈原很可能宁可认同楚国的百越族原著民,也不认同敌对的秦国人。到了汉代,中原的人们开始有了国家疆域内是一个共同的民族,之外是各种蛮族的想法,汉族的概念由此产生。
十六国时期,大量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徙到中原,逐渐和汉族融合,这样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之后再也没有发生。
在东北亚有两大古老游牧民族:匈奴和东胡。匈奴一支在汉代时迁往欧洲,另一支(包括羯人)经十六国之后彻底融入汉族。东胡民族中的鲜卑在十六国期间十分活跃,建立了多个政权。鲜卑之后大部分融入汉族,还有一些成了后来蒙古人、契丹人的祖先。而匈奴和东胡混血的铁弗人在十六国期间建立的胡夏政权灭亡之后也和鲜卑一起融入汉族。在更北面的另一支鲜卑柔然则在与北魏多年征战之后逐渐融入汉族、欧洲的匈牙利族和蒙古人、契丹人。
北亚的另外一个古老游牧民族敕勒(丁零)也在十六国后期大量融入在中国北方争斗的鲜卑、汉族之中,并融入汉族。敕勒的另一支则成为了后来唐朝(其开国皇帝李渊是汉族和鲜卑族的混血)在西北方的的主要盟友和敌手回鹘。回鹘之后演变为新疆的主要民族维吾尔族。
在西面,羌族和氐族在汉朝时就和中原汉族有往来。三国时期魏国、蜀国都借过羌兵,马腾曾和氐族联合。十六国中期羌族和氐族在陕西、甘肃一带相继建立政权,之后大部融入汉族。同时氐族的一部分和吐蕃人融合形成藏族。羌族后来的一支党项族在宋代建立了西夏政权。羌族今天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与在中国北方发生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中原文明南迁(衣冠南渡),南方的东晋及后来的南朝也继续向南扩张,造成汉族和南方的百越诸族的融合。
[编辑] 社会发展
在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同时,连年的战乱使百姓向相对安定的地区迁移。成汉的益州(四川)、前凉的河西走廊、前燕的辽河流域因此吸引了大量中原移民。河西姑臧成了丝绸之路上的经贸外来重镇。前秦和后秦也曾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打击豪强发展生产。
[编辑] 政治制度
十六國時代的統治的一個特色是胡汉分治,將漢人與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統治。以漢(前趙)為例,劉聰同時居皇帝(漢人的君主)和單于(胡人的首領),漢人以戶為單位設官統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帳篷營生的單位)為單位,設不同系統的官員來統治。
另一個統治特色是,以種族、部族為中心的政軍結構。許多國家延續原本遊牧社會中以部族和血緣為中心的體制,國家僅是各部族之間的聯盟,因此各部族領袖在軍政上有較高的權力,皇帝的君權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樣直接透過官僚機構達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領袖之間發生內訌而造成內戰。前秦的苻堅和王猛即希望針對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後來北魏的拓跋珪將部落解散,設立新的統治機構,才逐漸減弱這種統治特色。
[编辑] 部曲
中國北方在胡族進入後,戰亂頻仍,各地漢族世家大族為求自保,聚集鄉民和自家的附屬人口,聚集成塢堡以便於自守,而無依的人民也多投靠於這類世家大族,形成大量附屬於大族的部曲。
[编辑] 文化
[编辑] 教育
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发展教育。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并著教材《太上章》和《典诫》,慕容卬也写作教材。后秦、南凉设置律学,召集地方散吏入学。
[编辑] 佛教的發展
佛教在西漢晚年傳入中國以後,在中國尚未獲得廣泛發展,在十六國時期,胡族君主如苻堅、姚興等,對於佛教加以推廣,加以現世的混亂以使人民尋求佛教的慰藉,因此十六國時期成為佛教在中國北方發展的關鍵,並進一步影響南方佛教的發展。苻坚的从子苻朗的佛学著作《苻子》流传至今。中国四大石窟中的两个: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都是在十六國時期始建的。另外两个则是在随后的北魏时期开始修建。
[编辑]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图片与多媒体文件
维基文库上的源文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維基物種上的物种分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前朝: 晋朝:西晋 |
中国朝代 | 后朝: 南北朝:北魏 |
中国朝代 :魏晉南北朝 |
三国 :曹魏 ─ 東吴 ─ 蜀汉 |
晉朝 :西晋 ─ 东晋 ─ 五胡十六国 |
北朝 :北魏 ─ 東魏 ─ 西魏 ─ 北齐 ─ 北周 |
南朝 :劉宋 ─ 南齊 ─ 萧梁 ─ 陈 |
|
||||
匈奴人: | 前趙 | 北涼 | 夏 | |||
鮮卑人: | 前燕 | 後燕 | 西秦 | 南涼 | 南燕 | 代 | 西燕 | 宇文部 | 段部 | 吐谷渾 | |||
羌人: | 後秦 | |||
氐人: | 成漢 | 前秦 | 後涼 | 前仇池 | 後仇池 | |||
羯人: | 後趙 | |||
漢人: | 前涼 | 西涼 | 北燕 | 冉魏 | 西蜀 | |||
丁零人: | 翟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