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 (中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个条目正在进行条目质量提升计划。 详情请阅读讨论页或Wikipedia:条目质量提升计划。 |
|||
上一期条目是孙子兵法,您可以继续修改和扩充它的内容。 |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
|||||||||
史前时期 | |||||||||
传说时期 (另見三皇五帝) |
|||||||||
夏 | |||||||||
商 | |||||||||
西周 | 周 | ||||||||
春秋 | 東周 | ||||||||
戰國 | |||||||||
秦 | |||||||||
西汉 | 汉 | ||||||||
新朝 | |||||||||
东汉 | |||||||||
魏 | 蜀 | 吴 | 三 國 |
||||||
西晋 | 晋 | ||||||||
十六國 | 东晋 | ||||||||
宋 | 南 朝 |
北魏 | 北 朝 |
南 北 朝 |
|||||
齐 | |||||||||
梁 | 东 魏 |
西 魏 |
|||||||
陈 | 北 齊 |
北 周 |
|||||||
隋 | |||||||||
唐 (另见武周) |
|||||||||
五代十國 | |||||||||
辽 (西辽) |
西 夏 |
北宋 | 宋 | ||||||
金 | 南宋 | ||||||||
元(蒙古) | |||||||||
明 | |||||||||
清 | |||||||||
中华民国 |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中華 民國 (見台灣問題) |
||||||||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0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秦統一中原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有關戰國的起始年份,史學家一直存在各種爭議。《史記》定戰國始於前476年(周元王元年),《資治通鑒》定戰國始於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戰國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前221年),參見秦統一中國之戰。
目录 |
[编辑] 歷史
戰國時期諸候間相互混戰,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中國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齊國卿族田氏篡奪齊國。燕後來的掘起,秦的中興,越及小一些的國家陸續的被吞併或為淪附庸。到了戰國中期,剩下來的七個主要大國秦、楚、韓、趙、魏、齊、燕被稱為戰國七雄。參考: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土地戰代替了春秋時期政治上的霸權爭奪,在這個時期鐵器代替了石器和青銅器,春秋時的井田制被取消,牛被用來耕地。各國之間的商業貿易得到發展。手工業的進步也很快。
這些發展也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世襲的等級制度被瓦解,一些過去的貴族失去了他們的地位,而另一些那個時候的平民通過經商或其他的機會致富,甚至成為政治集團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官僚制度發生了變化。
為了應付這些變化,各國採取了不同的變法,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李悝變法;趙烈侯用相國公仲連進行改革,在政治、財政用法家,教導用儒家;楚悼王用吳起實行吳起變法,「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韓國初期曾進行改革,但不徹底,造成一些混亂。後韓昭侯起用申不害,以「術」變法;齊國起用鄒忌「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實行改革;秦國商鞅的變法為秦吞併其餘六國創造了條件,史稱商鞅變法。
中原边境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東胡、林胡、樓煩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國都修築「限戎馬之足」的萬里長城。
戰國中期、後期,關東六國相繼衰落,魏國先霸於戰國,但後來在前353年、前342年和前340年中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都慘敗給齊軍,而最後的吳城之戰中被秦商鞅擊敗,主帥被俘,河西丟失,首都安邑暴露於秦軍之下,魏惠王只好遷都到開封,三戰皆敗的魏國一直也再沒有復興起來。
楚國於前313-前311年間三次大戰秦國都失敗,後來更在前279年被秦軍於鄢之戰大破,前278年連首都郢也被秦將白起所攻陷,被逼遷都到陳,其後再不斷遷都到壽春,躲避秦軍,再也沒有能力對抗秦國。
而第二強國齊國也在前286年攻滅被諸國垂涎的宋國,引致六國聯兵於前284年圍攻,被聯軍重創,甚至只餘下兩座城池。雖然後來田單收復齊國,但國力也大不如前。
只有趙國有能力抗衡秦國,前307年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中使國力、軍隊戰力大增。在趙惠文王時代更為鼎盛,手下文有虞卿、藺相如、趙勝,武有趙奢、廉頗、李牧等,但自惠文王後期,人才都相繼死去,當長平之戰秦國殺死趙國四十五萬士兵後,趙國國力嚴重衰落,至此難以抗衡秦國。雖然其後,前258年魏信陵君、趙平原君、楚春申君大破秦軍於邯鄲城下,信陵君也於後來率軍於函谷關外大勝秦軍,但這些小敗仗也不足令秦國衰落,秦國最後用了十年時間,把六國一一消滅。
[编辑] 文化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墨子的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韩非、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的法家自立一见,厲行嚴刑峻法,庄子发展道家的無為而治,孟子为儒家在秦后的地位奠定了基础,楊朱學派的為我、貴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鄒衍的陰陽家「五德終始說」,張儀、公孫衍、蘇秦和范雎等縱橫家,以謀略游說天下;許行的農家主張君民並耕而食。惠施、公孫龍、鄧析子等名家主張辨別「名實同異」的邏輯;兼取各家學說的雜家,以《呂氏春秋》的帝王學為代表,還有喜歡引用歷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說家虞初、燕丹子,世稱「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兵法》、《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编辑] 经济
[编辑] 农业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的生产在春秋末战国出得到了飞跃发展。铸铁冶炼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铁制的农具得以普及,进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上升到了另外一个台阶。
[编辑] 水利
[编辑] 农作物以及漆园、果园等的分布
- 粮食作物的种类
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有“五谷[1]”、“六谷[2]”或“九谷[3]”等称谓。
稷是小米,五谷之长,是北方人的主食,禾是粮食作物的统称, 前人对于黍和稷的认识很不一致, 麦有大麦和小麦之分,而小麦分为春小麦、冬小麦:春小麦是在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冬小麦在仲秋播种,孟夏收获。冬小麦在春秋时代的到了推广,进入战国时代,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冬小麦已经是和普遍了[4]。豆在战国之前被称作菽。菽有大菽与小菽之分, 大豆(大菽)因其抗旱能力强,对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可在春秋两季播种,成了人们的主食,麻也是古人的一种粮食。
- 土壤分辨和田地的等级
土壤的肥沃与否与收成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人们根据土壤不同的色泽、性质、和肥沃度有壤、埴、坟、垆、黎、涂泥等之分。壤有有黄白两种,坟也分黑白赤等。著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曾对当时各地区的土壤情况作了描述,包括土壤大类型,田地的等级。
- 粮食作物的分布
- 蚕桑业的发展及麻的分布
[编辑] 农业生产技术
- 施肥技术
- 一年两熟制的推广
[编辑] 农业生产、管理及政策
- 农业理论
[编辑] 手工业
[编辑] 商业
[编辑] 经济制度的变革
[编辑] 技术
[编辑] 农业技术
农具 铸铁技术
[编辑] 諸侯國
国名 | 姓氏 | 今地 | 爵位 | 起迄年 | 滅國者 |
---|---|---|---|---|---|
东周 | 姬 | 名义上统治全国,实际上只控制首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周围的狭小地区 | 王(天子) | 前770年—前256年 | 秦朝 |
主要诸侯国 | |||||
齊國 | 田 | 山東省東部、河北省南部一帶 | 侯、王 | -前221年 | 秦朝 |
楚国 | 芈 | 湖北省、湖南省北部、安徽省西部、江西省西部、河南省南部一帶 | 王 | -前223年 | 秦國 |
秦國 | 嬴 | 陕西省中部、甘肅省東部一带 | 伯、王 | -前206年 | 西楚、汉朝 |
越國 | 姒 | 以浙江省为中心,曾经达到山东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 | 王 | -前306年 | 楚国 |
燕国 | 姬 | 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一帶 | 侯、王 | -前222年 | 秦國 |
趙国 | 趙 | 河北省西部、山西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南部一帶 | 侯、王 | -前222年 | 秦國 |
魏国 | 魏 | 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陕西東部、河北省部分地区 | 侯、王 | -前225年 | 秦國 |
韓国 | 韓 | 河南省一帶 | 侯、王 | -前230年 | 秦國 |
其他的诸侯国 | |||||
東周國 | 姜 | 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 君 | -前367年-前249年 | 秦國 |
西周国 | 姬 | 河南地区 | 君 | -前440年-前256年 | 秦國 |
齐國 | 姜 | 山東省東部、河北省南部一帶 | 侯 | -前379年 | 田氏齊國 |
晋国 | 姬 | 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河北省東部一帶 | 侯 | -前349年 | 韓國、趙國、魏國三家分晉 |
鲁国 | 姬 | 山东省曲阜市 | 侯 | 前1043年-前256年 | 楚國 |
郑国 | 姬 | 河南省新鄭縣 | 伯 | 前806年-前375年 | 韓國 |
宋国 | 子、戴 | 河南省商丘縣、通許縣一帶 | 公、王 | -前286年 | 齊國 |
卫国 | 姬、子 | 河南省淇縣、濮陽市一帶 | 侯、子、君 | -前209年 | 秦國 |
许国 | 姜 | 河南省許昌市、安徽省亳县附近 | 男 | 楚國 |
|
蔡国 | 姬 | 河南省新蔡縣、上蔡縣一帶 | 侯 | -前447年 | 楚國 |
邾国(鄒國) | 曹 | 山東省鄒縣 | 子 | -前281年 | 楚国 |
滕国 | 姬 | 山東省滕縣 | 侯 | 宋國 |
|
杞國 | 姒 | 河南省杞縣 | 伯 | -前445年 | 楚國 |
郯国 | 嬴 | 山東省郯城縣西南 | 子 | 楚國(一說是越國) |
|
任国 | 山東省濟寧市 | ||||
薛国 | 任 | 山東省滕州市 | 侯 | -前322年 | 田氏齊國 |
費国 | |||||
小邾國(郳國) | 顏 | 山東省滕縣東 | 子 | 楚国 |
|
鄫国 | |||||
邳国 | 楚國 |
||||
中山国 | 王 | -前296年 | 趙國 |
||
蜀国 | 四川省中部一帶 | 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爵位。后代君主称“帝”。 | 秦国 |
||
巴国 | 四川省東部一帶 | 子 | -前316年 | 秦国 |
|
苴国 | |||||
楊国 | 侯 | ||||
四裔(戎狄蠻夷)部族或國家 | |||||
戎翟 | 姜 | 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 君 | -前367年-前249年 | 秦國 |
伊洛陰戎 | 河南洛河流域一帶 | ||||
代戎 | 河北省蔚縣 | 趙國 |
|||
河宗氏 | 內蒙古黃河以南 | ||||
肅慎 | 長白山以北 | ||||
東胡 | 遼河上流一帶 | ||||
匈奴 | 蒙古高原 | ||||
樓煩 | 山西省北部、內蒙古、河北西北部 | ||||
林胡 | 陝西省東北部、內蒙古 | ||||
夜郎 | 貴州省西部、北部 | ||||
且蘭 | 貴州省貴陽一帶 | ||||
滇 | 雲南省滇池一帶 | ||||
昆明 | 雲南省西北部 | ||||
甌越 | 淅江溫州 | ||||
閩越 | 淅江南部、福建福州 | ||||
南越 | 廣東、廣西 | -前214年 | 秦國 |
||
淮夷 | 楚国 |
||||
義渠 | 陝西省、甘肅省北部 | 秦國 |
|||
大荔 | 陝西省大荔縣東南 | 秦國 |
|||
緜諸 | 甘肅省天水縣東 | ||||
豲 | 甘肅省隴西縣東南 |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文献
前朝: 春秋时期 |
中国朝代 | 后朝: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