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巴士,或簡稱巴士,即香港的公共汽車,是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是目前香港每日載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載客接近650萬人次[1]。
目录 |
[编辑] 現況
香港的巴士服務,大致分為3種:專營巴士、非專營巴士及公共小型巴士。
[编辑] 專利巴士服務
截至2007年,香港共有五間公司私營專利巴士服務,有接近700條巴士路線,是全球少數沒有公營巴士服務的城市之一。
- 九龍巴士(1933)有限公司(九巴)
- 城巴有限公司(城巴)
- 主要服務範圍為香港島,共營運154條路線,包括72條港島區路線、32條北大嶼山及機場路線、50條過海路線(部份過海路線與九巴聯營)。城巴亦經營非專利巴士(居民服務,即「邨巴」)包括6條沙田第一城路線。
- 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新巴)
- 龍運巴士有限公司(龍運)
- 主要服務東涌、迪士尼樂園及來往機場及市區的路線,共有26條。(部份路線與城巴聯營)
- (*與九巴同屬載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
- 新大嶼山巴士(1973)有限公司(嶼巴)
- 主要服務範圍為大嶼山,共有20條路線。
香港專利巴士線擁有固定路線、收費、服務時間及班次。經營者獲政府監管,並豁免繳納汽油稅。市區路線多以雙層巴士行走,成為香港的特色之一。乘客於上車的時候需先繳付車資,而所有專利巴士均接受八達通。
[编辑] 非專利巴士服務
香港的非專營巴士服務,由不同的私營巴士公司所提供。主要為紓緩市民主要在繁忙時間對專營巴士和專線小巴服務的需求,及在一些專營巴士和專線小巴行走並不符合營運效益的地區提供服務,應付乘客需求。根據運輸署公佈,截至2003年12月31日,已登記的非專營巴士共有7,206輛。非專營巴士大致上分開以下類別:
- 居民服務:即“邨巴”,提供在上下班繁忙時間,作連接新界新市鎮及市區的長距離旅程的輔助接駁服務;或由屋苑或其管理公司與巴士公司聯營,主要接載乘客由其居住屋苑往返主要交通交匯處。
- 遊覽服務:即“旅遊巴”,主要接載旅客往返旅遊地點。
- 酒店服務:由酒店開辦或與巴士公司聯營,接載酒店顧客往返酒店。
- 學生服務:即“校巴”,由學校開辦或與巴士公司聯營,接載學生往返學校。
- 僱員服務:由個別機構開辦或與巴士公司聯營,接載員工上下班。
- 國際乘客服務:接載旅客往返酒店或各個口岸。
- 複合交通服務:乃一特別類別,雖在法例上有定義,但並未有非專營巴士以此類牌照營運。
- 合約式出租服務:即“包車”,以合約形式出租,提供巴士服務。
[编辑] 公共小型巴士服務
香港的小巴(公共小型巴士)是載客量為16人的空調客運車輛,以作為巴士和鐵路的輔助及接駁交通工具。根據現時法例規定,全個香港只可有4,350輛小巴營運。按服務性質可細分為2種:紅色公共小巴和綠色專線小巴。
[编辑] 歷史
香港早在戰前已有公共巴士行走,在1920年代,香港有多間巴士公司,包括九龍的九龍汽車公司(簡稱九巴,下同)、啟德汽車公司、中華汽車公司(簡稱中巴,下同),香港島的香港大酒店、香港仔街坊福利會等等。
[编辑] 戰前的香港巴士
1933年6月11日,政府實行地區專利權,香港島路線由中巴營辦,九龍及新界路線則由九巴營辦。
1941年,日本軍隊入侵香港,由於燃料短缺,香港的巴士服務於該段時間曾一度陷入癱瘓。戰後不少巴士都被日軍破壞或被徵用,巴士公司惟有使用改裝車行走。
[编辑] 香港巴士的黃金歲月
1949年,九巴把當時新購入的4輛丹拿A型雙層巴士派往1號線行走,這4輛巴士成為香港首批雙層巴士(其中車牌為4961的巴士更被九巴保留至今),也為日後雙層巴士的普及化打好基礎。
隨著香港人口的增長,當時香港2大巴士公司九巴及中巴不斷從英國購入雙層巴士,在1960年,往來荃灣市區與九龍佐敦道碼頭的16B路線加入雙層巴士行走,這線也是新界首條採用雙層巴士的路線。1962年,中巴亦購入雙層巴士。
可惜好景不常,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巴士公司因人手不足的關係被逼暫停營運旗下路線(部分路線在六七暴動後並沒有繼續行駛)。
[编辑] 新市鎮開發,提高巴士重要性
暴動過後,香港巴士服務在1968年已大致回復正常。同時,香港的兩大衛星城市--荃灣及觀塘亦已發展成熟,有見及此,九巴在1968年5月9日開辦往來荃灣市區及觀塘的40號線。
可是好景不常,正因暴動時巴士服務癱瘓的關係,結果卻讓白牌車(即是日後的綠色專線小巴及紅色公共小巴)地位提高。
[编辑] 一人控制與過海巴士
過去,除了司機外,香港巴士一般都設有司閘員及售票員,早在1960年代,九巴已淘汰司閘員,並為巴士安裝自動閘門。1971年,中巴試行一人控制管理辦法,乘客上車後需把車費投進錢箱。
1972年8月,香港首條過海隧道——紅磡海底隧道通車。九巴及中巴開辦3條過海隧道巴士路線,它們分別是: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英國出現巴士車廠工潮,香港巴士出現求過於供的現像,在1972年9月1日前,103號路線是由九巴獨自營辦。
當時過海巴士的車費為$1,過隧道後為5毫。而往來荃灣與觀塘的40號線收費則為全程過海巴士的20%(即$0.2)。
1973年,九巴及中巴自英國引入丹拿珍寶雙層巴士,這是香港首款全駕駛艙巴士。
[编辑] 豪華巴士、三軸巴士與空調巴士的興起
早在1970年代,香港已經有豪華巴士,當時豪華巴士運行於往來機場與市區的200及201號路線,此外巴士公司為鼓勵中產階級使用巴士出入,更開辦不少往來大型屋苑與市中心的巴士路線(例如往來美孚新邨與尖沙咀的206號巴士),雖然這些豪華巴士不設空調,但它們有高背椅,相對於當時流行的玻璃纖維座椅,這些高背椅巴士便顯得十分豪華。
1980年,九巴引入勝利二型及丹尼士祖比倫空調巴士各一輛,但最後卻因試驗失敗而改裝為非空調巴士。
1981年,九巴及中巴分別向英國都城嘉慕巴士廠購入3軸都城嘉慕12米巴士,這是香港3軸巴士的元祖,又是12米巴士的始祖。自此之後,3軸巴士已成為香港巴士的最大特色。
1984年,當時以中港直通巴士為主的城巴率先購入12米雙層空調巴士,這就是香港首輛後置引擎雙層空調巴士。
1985年,九巴為取代年事已高的豪華巴士,特地購入丹尼士獵鷹巴士行走豪華巴士路線。
1987年,九巴購入豐田COASTER型24座位空調小巴,主力行走沿途路窄多彎的90號線、290線(調景嶺至彩虹)及部份豪華巴士路線。
1988年6月,一輛九巴雙層空調巴士(利蘭奧林匹克巴士,AL1,車牌DX2437)以試驗形式行走於往來美孚新邨及尖沙咀的6號巴士,自此之後九巴便開始大量購入雙層空調巴士。但首條設有雙層空調巴士的路線並不是6號巴士,而是往來中秀茂坪與尖沙咀的1A線巴士。
自1995年起,各巴士公司已不再購入非空調巴士。
[编辑] 超低地台巴士的普及化及中巴時代之終結
1996年,城巴購入多輛富豪B6LE超低地台巴士,它們是香港首批超低地台空調巴士。同年,九巴購入丹尼士飛鏢型單層超低地台巴士,並將之派往60M(屯門市中心至荃灣地鐵站)、88K(顯徑至駿景園)等線行走。
1997年11月17日,九巴購入丹尼士三叉戟型雙層特低地台巴士。
1997年,中巴拒絕引入八達通收費模式
1998年2月17日,政府宣佈不續發專營權予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十多條路線將由城巴接辦,其餘所有88條路線則公開招標;同年3月31日,政府宣佈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新巴)投得接辦該88條路線。9月1日凌晨,中巴專營權正式結束,中巴及新巴順利接棒。
2003年,新世界第一巴士母公司周大福收購城巴,使香港島巴士10年的競爭終結。
2003年7月10日,香港一輛行走麗瑤邨至天恆邨之九龍巴士265M線雙層巴士在早上於屯門公路被貨櫃車推至路邊,不久即墮下數十米山坡,車長及20名乘客死亡,20名乘客受傷,成為香港史上最多人死亡的車禍。
2005年8月,全球首部以同一引擎推動空調系統與驅動系統的雙層空調巴士退役。
[编辑] 歐盟四型巴士
2006年,九巴引入兩部附合歐盟4型廢氣排放標準的新款特低地台巴士。
2007年1月,為配合法例的要求,新巴及九廣鐵路公司分別訂購十多部配歐盟4型廢氣排放標準的巴士,成為香港首兩家正式購入歐盟4型巴士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