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
|
孙文西路步行街 | |
市政府驻地 | 东区 |
面积 - 总面积 - 占全省面积% - 全省面积排名 |
1800平方公里 1.1% 第20位 |
人口 - 总人口 - 户籍人口 - 外来人口 - 人口密度 |
(2005年底数据) 243.46万人 140.82万人 102.64万人 1352人/平方公里 |
国内生产总值 - 2005年 |
817.56亿元人民币 |
行政区类别 | 地级市 |
电话区号 | 0760 |
邮政编码 | 528400 |
车牌代号 | 粤T |
市花 | 菊花 |
![]() |
|
中山市在广东的位置 |
中山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中山市是中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现在已逐步成为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中山市因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而得名,近代以来zh-cn:涌;zh-tw:湧現了一大批名人,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因而被称为“名人城市”。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方面的成绩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
目录 |
[编辑] 历史
中山古称“香山”,据宋朝《太平寰宇志》记载,其境内的五桂山多产奇异花卉,香溢数十里,故名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个岛屿,此时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渔猎、生活。近十几年,在中山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生活遗址,包括有南朗镇的龙穴彩陶遗址、石岐区的白水井遗址、沙溪镇的全禄遗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制石器、夹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镇的龙穴遗址还是一个由新石器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在后期的遗存中还发现有青铜器和铸铜石范等物。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后,中山属南海郡番禺县辖地。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中山属南越国领地。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中山重回汉朝中央管辖。秦汉时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开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三国时,中山属于吴国领地。西晋末年,晋朝皇族之间爆发了史称“八王之乱”的宫廷权力争斗,为躲避战乱,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岭南,其中一部分来到香山岛上。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东官郡,中山改为东官郡辖地。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元熙二年(420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中山属东莞郡辖地。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中山属宝安县辖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中山属东莞县辖地。因为中山盛产海盐,官府开始在今珠海市山场村设立了名为香山镇的军事营镇。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寨的发展,升级为香山县,中山始有县级行政区划,此时的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军的追杀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灭亡后,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员的后裔流落定居于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区开始於积成陆,此时才与大陆相连。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带开始逐步修筑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围,香山县围垦的田地在不断增加,农业产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庆年间,由于农业的发展,香山由原来的下等县改成与南海、番禺、东莞等县同列的大县。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位于珠江口西岸的香山是战场之一。1839年,林则徐来广东主持禁烟,8月16日驻兵香山县城,令澳葡当局驱逐英商义律等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英国战船驶至澳门关闸,强行登陆,香山的清朝驻军曾作勉强抵抗。澳门原本属于香山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借机在澳门半岛定居。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葡萄牙女王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49年葡萄牙人赶走香山驻望厦村的县丞,将澳门侵佔。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国门开放,香山开始有学生出国留学,他们中的一部分,如孙中山、唐绍仪、杨仙逸、容闳、苏曼殊等日后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此时的香山还有不少人外出从商,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皆为香山人创办,在1830年至1900年70余年间,上海、香港、广州、天津、汉口、九江各商埠四家英国洋行的买办中,中山人占了九成[1],其中知名的洋行买办有唐廷枢、徐润、郑观应等。
在辛亥革命中,香山是广东第三个光复的县。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香港总机关决定在香山发动广东的首场起义,林君复、郑彼岸、林警魂等人领兵起义后,进攻香山县城石岐,于11月6日光复香山。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逝世。当时位于广州的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为纪念孫中山先生,决定将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县易名為中山县。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37年7月,日军陆续侵占中山县境内的一些沿海岛屿。1940年3月5日,日军藤井兵团动用1万兵力入侵中山,3月15日全县大部分地区沦陷。1942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五桂山成立了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和中国国民党剩余的一些部队,共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5年1月15日,中共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五桂山古氏宗祠成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山随之光复。
1945年11月至1948年秋的国共内战期间,中山县的国民党军队曾4次发动对五桂山、凤凰山一带中共武装组织的进攻。1949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攻下中山县城石岐,中国国民党军队溃败,自此,中国共产党及其创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了在中山县的统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61年从中山县划出珠海县,又陆续划出部分地方归斗门县、番禺县、顺德县、新会县,中山的面积减少了43%。1979年开始,中山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采用的形式主要有“三来一补”和与外商合资,1980年开业的中山温泉宾馆是全广东首家引进外资办起的宾馆。经过数年的发展,经济有了长足进步,1983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山撤县置市,为县级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
[编辑] 地理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东部隔伶仃洋与深圳市相望,南部通过丘陵台地与珠海市接壤,西部隔磨刀门水道与江门市毗邻,北部以河网纵横的冲积平原与佛山市、广州市相连。中山市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3°09′至113°45′,北纬22°11′至22°46′,东西宽45.3公里,南北长64.3公里[2],总面积达1800.14平方公里[3]。
据地质学家考证,远在5000年前,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片岛屿,陆地范围仅包括今中南部五桂山一带的山地丘陵。其后经过西江和北江几千年来的河流作用,新三角洲平原逐渐向海推进,特别是在近900年时间里,中山的北部才逐渐形成现在这样遍布河网的冲积平原。
中山市现在的地貌主要由山地、丘陵、台地、冲积平原和海滩等组成。南部为低山丘陵区,以五桂山、竹嵩岭为主,五桂山的主峰海拔531米,是全市的最高峰。北部为平原河网区,地势顺着西江的流向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流面积占了中山市全境的8%,主要河流有岐江、西海水道、磨刀门水道、洪奇沥水道、横门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等。另外中山东部的珠江口上还有横门、大茅等岛屿,海岸线长26公里,浅海滩涂面积约3.19平方公里[3]。
中山全境都在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气候炎热,雨量充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中山的年均降水量为1748毫米,降水量季节间变化很大,4月至9月间的降水量占到全年的81.3%。中山的年均气溫为21.8℃,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3℃,7月最高,为28.4℃[3]。中山市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和暴雨,台风主要发生在5月至11月之间,暴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编辑] 行政区划
中山市的行政区划是地级市、镇(街道)两级建制,没有县级编制,市下面直接管辖5个街道、1个开发区和19个镇,市政府驻地在东区。
- 5个街道:东区、南区、石岐区、西区、五桂山区;
- 1个开发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 18个镇:板芙镇、大涌镇、东凤镇、东升镇、阜沙镇、港口镇、古镇镇、横栏镇、黄圃镇、民众镇、南朗镇、南头镇、三角镇、三乡镇、沙溪镇、神湾镇、坦洲镇、小榄镇。
[编辑] 经济
中山在1970年代的末期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与邻近的香港和澳门少有经济合作,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在中国推行经济改革的政策以后,中山做为邻近港澳的珠三角县市,成为了中国较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县市之一。其后,中山吸引了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的大量资本进入,纺织服装、五金、灯饰、家电、食品等传统工业有了快速的发展,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兴起。
到了1980年代后期,中山因为经济发展迅猛,與东莞、南海、顺德一起,被媒体并称为“广东四小虎”。中山和其它三地不同的特点是中山在吸引外商和民间投资的同时,重点发展国有企业,组建国有企业集团公司,这使中山的经济在短期内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由于国有经济的产权制度、企业经营机制等均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至20世纪末,中山市国有经济全面滑坡,一些如威力、小霸王等全中国知名的国有企业纷纷陷入困境。1998年至2001年,中山市政府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产业退出,腾出空间给外资和民资企业发展,至2005年,中山市的外资和民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到经济总量的90%以上[4]。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山已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县,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中等城市。
据中山市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中山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17.5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2%,全市按常住人口统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631元人民幣,折合4,167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5]。2006年,根据中国社科院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地的200个大中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评估,中山排名第31位,其中人才本体、企业本体、生活环境三个分项的竞争力名列前20强[6]。
[编辑] 农业
中山曾是广东的农业大县,被誉为广东的“鱼米之乡”,曾是桑基鱼田种植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近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使农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在逐年降低,2005年中山市农业的增加值为30.75亿元人民币,仅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5]。中山的农业主要以粮食、蔬菜、水果的种植业,淡水渔业和猪、家禽的养殖业为主,此外,小榄镇以菊花为首的花卉种植业在华南地区也相當知名。
[编辑] 工业
中山市工業開始發展時,以国有企业為主,其後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投資比重日漸增加。中山市近年来着重于以工业和科技为主體的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高,2005年中山市工业的增加值为501.92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1.4%[5]。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电气机械、化学制品、金属制品是中山的五大支柱产业。
中山注重工业园区的建设,每種產業會集中在一個工业园区,中山目前已建立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灯饰之都、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等18个經中国国务院各部委審批的国家级产业基地、生产基地。
另一方面,中山市也注重特色工业重镇的发展,古镇镇的灯饰业、小榄镇的金属制品业、沙溪镇的纺织服装业、南头镇的大家电业、东凤镇的小家电业、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业、黄圃镇的食品加工业、火炬开发区的电子信息业等区域特色经济发展迅速,产品在中国占有頗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特色工业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山市也成為各种专业會議展覽的舉行場地。中山市廣為業內著稱的会展有沙溪国际休闲服装节、中山国际电子信息产品与技术展览会、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
近年来,陆续有不少的世界500强企业和长虹、TCL、小鸭、格兰仕、美的等国内大企业前来中山投资。中山本身也孕育了十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它们是乐百氏饮料、华帝燃具、铁将军防盗器、爱浪功放机、岐江桥酱油、樱雪燃具、洁柔卫生纸、创尔特燃气热水器、伟来灯饰、康妮雅家居服饰。
[编辑] 第三产业
中山第三产业的规模仅次于工业,2005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84.89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4.8%[5],并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物流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业是中山的四大第三产业。
在物流业方面,中山市政府近年来对一批物流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政策,带动了中山物流业的发展,一批大型物流项目陆续投入运营,形成东部、中部、西北部三大物流集聚地,珠江口西岸区域性物流中心已具雏形。在房地产业方面,近年来中山市刻意打造城市品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的城市定位激发了中山房地产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新鸿基、万科和中海等中国大陆、香港知名房地产商相继进驻中山,中山本地也孕育出象雅居乐这样在广东房地产市场颇有名气的品牌。在旅游业方面,中山注重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塑造出孙文西路步行街、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中山美术馆等一批富文化、历史内涵和中山特色的人文景点,促进了中山旅游业的发展。
[编辑] 人口
中山市的人口在近50年以来一直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户籍人口从1949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36.03万人,而近20年,随着中山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增长迅猛,其数量从1990年的14.63万人激增到2002年的107.51万人[7]。2005年底,中山市的常住总人口已达243.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0.82万人,人口密度为1352人/平方公里[8]。此外,祖籍中山的海外华侨和移居香港、澳门、台湾三地的移民共有80多万人,分布在87个国家和地区,中山也因此被称为“侨乡”[9]。
中山市的人口中,以汉族人口居多,2005年末共有230.18万人,占总人口的96.35%[8]。而中山市的语言也以汉语为主,广东省的三大汉语方言粤语、客家话、闽语在中山都有分布。中山的粤语主要分为石岐话、沙田话、三角话,古镇话四种,粤语的使用人数占到全市总人数的84%,全市任何一个镇区都有使用者,是中山市通用的汉语方言。客家话主要分布在五桂山区附近,包括五桂山区、神湾镇及坦洲镇的南部。闽方言主要分布在沙溪镇、大涌镇、三乡镇及火炬区的张家边等地,分为隆都话、三乡话、张家边话等。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普通话的使用人群也在逐步的增长。
中山市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宋朝至清朝的多次移民潮造就了中山方言和民系种类的丰富性。中山使用客家话的居民大部分来自于粤东梅县附近的客家话地区,使用闽语的居民,大部分来自福建。使用沙田话的居民来自于番禺、南海和顺德等地,使用三角话的居民来自于东莞,使用古镇话的居民来自于新会和江门,而使用石岐话的居民则来自于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迁居过来的中原人。
[编辑] 交通
中山市交通目前以公路为主、水运为辅,并充分利用珠三角区域其它城市的港口、机场、铁路等资源。
根据2004年的数据,中山共有公路通车里程1345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74.7公里。2005年,中山新建成和即将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有中江高速公路、太澳高速公路、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及广珠西线高速公路,它们和105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市内“六纵五横”区域性干线公路一起为骨架,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加强了中山市与周边广州、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的联系,使市内交通与珠三角区域性交通形成紧密的衔接。
水运交通方面,中山市现有码头216个,泊位28个,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公共码头主要集中在中山港区、小榄港区和神湾港区,中山港区的通过能力为40万个标准箱,小榄港区为30万个标准箱,神湾港区为25万个标准箱。中山港集装箱的年吞吐量为400万吨,根据中国港口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山港是中国集装箱吞吐量的十强港口、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百强港口,是香港、深圳、广州等港口的重要餵給港。
中山市目前还没有铁路和機場。规划中的铁路有国家沿海高速铁路和广珠铁路鹤山——南沙铁路。规划中的城际快速轨道則有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广州机场——澳门线和广珠城际快速轨道江门支线。另外,中山市9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個國際机场,可供中山市民使用。
[编辑] 文化
[编辑] 民间艺术
中山的民歌汇集了水乡文化、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传统,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别是在坦洲镇附近的大沙田区,乡民们自古就有在劳作和行船途中对歌竞唱的习俗,这里的民歌包括有男女在田间树下谈恋爱时唱的咸水歌,谈婚论嫁拜高堂时唱的高棠歌,以咏叹调和叹情为主旋的姑妹歌,还有渔民在划船途中唱的大罾歌。这些民歌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2006年,它们以咸水歌的名称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在沙溪镇申明亭一带流行的是另外一种风格的民歌鹤歌,通常和鹤舞一起搭配演出,并用三种地方方言融于一体来演唱。而在客家人居多的五桂山一带,主要流行的民歌则是客家山歌和白口莲。
中山的民舞是以模仿龙、狮、凤、鹤等动物的形象而舞的舞蹈,主要是调龙耍狮,舞灯拟船等形式,有舞狮、舞龙、木龙舞、鹤舞等几种特色民舞。其中木龙舞和其它的舞龙有所不同,它的龙道具由整块木头雕成,通常重达几十斤,甚至上百斤。传统节庆的时候,年轻力壮的青年人在酒足饭饱之后就会借着酒力把木龙舞到街上,所以又称为醉龙舞。木龙舞盛行于中山的长洲、张溪、大涌等地,其后还一直流传到澳门、珠海,是传统香山地区独有的民舞。
中山的戏剧主要是粤剧,粤剧是流传于珠三角一带以粤语演唱的戏剧形式。早在清朝同治年间中山开始有粤剧上演,清朝未年和民国时期,中山的粤剧达到了一个顶峰,本土诞生了一批著名的编剧和艺人。其中有男花旦兼编剧蛇王苏;创作了《帝女花》、《紫钗记》、《蝶影红梨记》等名作、享有“粤剧鬼才”美誉的编剧唐涤生;改良粤曲唱腔,创作了《平湖秋月》、《步步高》等广东民乐代表作的吕文成;“粤剧泰斗”薛觉先的妻子,名旦唐雪卿等。中山的粤剧直至今天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多村镇和社区都有自己固定或流动的粤剧舞台,还有为数众多的戏迷们组织的业余曲艺社,据统计,仅2003年一年,中山就有多达1000多场粤剧演出[10]。
[编辑] 民间盛会
龙舟赛是中山富有特色、历史悠久的民间竞技盛会,每到临近端午节的时候,中山的一些乡村都会举行“龙舟出水”的仪式。乡民们先到宗祠庙宇拜祭龙舟头、龙舟尾后,再由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举着龙头,率众将上年埋藏在河涌里的龙舟挖出来,装上龙头、点眼,再重新漆上猪油。仪式过后,村民开始组织起来进行训练,参加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龙舟赛曾一度中断了很久,直到1996年,龙舟竞赛才开始在中山的许多地方恢复起来,特别是在石岐区,每年到端午节的那天,都有几十条龙舟参赛,看龙舟竞赛的市民人数众多,龙舟赛已成为中山的民间体育盛会。
菊花会是小榄镇特有的民间传统花会,乡民在菊花会举办期间展示各式菊花,文人在菊花会上把酒吟诗、赏菊画菊,期间还有菊花戏上演。小榄一直享有“菊城”的美称,早在南宋,便有小榄人开始种菊,明朝已有不少人善于作盆栽的菊艺。1736年,小榄的一些文人举行了比试各家菊艺的“菊试”,这成了菊花会最早的雏形。1782年,小榄举行了首次的菊花会。现在每隔60年,逢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的甲戌年都将举行一次盛大的菊花大会,大会期间会每年或数年举行一些小型的菊花会。1994年的菊花会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菊花大会,吸引了800万游客前来参观。2006年,小榄的菊花会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飘色巡游是一种以飘色为主角,辅以群狮、游龙、花车、锣鼓、秧歌、腰鼓、高跷、彩牌的庙会巡游,在中山一些乡镇的传统节日期间都会举行这样的巡游活动。飘色主要由色柜、色心、色脚、色梗、色扛等组成,通常以体重较轻的小童作“色心”,扮成《三国演义》、《水浒传》、《八仙过海》等故事里面的人物或神仙,悬在半空,以达到“飘”的效果。中山的飘色有黄圃飘色、小榄的水上飘色、南朗的崖口飘色等,其中黄圃镇还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飘色之乡”的称号。
[编辑] 饮食文化
中山传统的本地菜式以粤菜为主,在五桂山一带的客家人中还保留有传统的客家菜式。中山菜按地区和民俗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民田地区菜、沙田地区菜、小榄地区菜、五桂山区菜和岐江环城菜五个流派,其中除五桂山区菜为客家菜流派之外,其余均为粤菜流派。
中山粤菜的特点是口味清淡、鲜美、注重原汁原味,入菜的原料取材广博,烹调手法推阵出新,在传统菜式的基础上不断变化。相比于广州的粤菜,中山的菜式来自于民间,乡土色彩浓郁一些,多为家居烹调方式的菜式。另外中山是水乡,靠近海边,海鲜和淡水鱼虾等食品资源丰富,使得中山菜有了良好的原材料。中山粤菜的特色菜式有:石岐乳鸽、钵仔禾虫、走地三黄鸡、小榄炸鱼球、三乡小炒、椒盐水蛇、蒸三乾、白灼鱼皮、砂锅鱼头等。
中山五桂山一带的客家菜是另一种特色,由于居于山区的客家先民多从事重体力劳作,为了补充盐分和不易饥饿,客家菜一般都加了很多的油盐,味道偏重咸、肥、香,食物的原料多取材于放养于山间的鸡、鸭等家禽。五桂山客家菜的特色菜式有酿豆腐、娘酒煮鸡、客家咸鸡、炒山坑螺、煎焗山坑鱼等。
中山还形成了两种特别的饮食习惯,它们是饮茶和打边炉。中山的饮茶和北方的不同,并不是以品茶为主,而是以吃各种广式点心为主。饮茶的时间通常比较长,人们习惯在这段时间内谈生意和交流感情等。打边炉则是中国北方所称的火锅,中山的特色火锅有狗肉火锅、鲤鱼火锅、脆肉鲩火锅,还有沙溪的粥底火锅等。这两种饮食习惯由来已久,在民国时期,中山县城即有多达30间的酒楼,分布在凤鸣路、长堤路、孙文西路一带,而大庙下、长堤路、悦来路一带则沿街分布着很多打边炉的食档。
中山的土特产丰富,有杏仁饼、黄圃腊味、粉果金咤、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石岐硖龙眼、茂生围香蕉等,其中以杏仁饼最为有名。杏仁饼是由90多年历史的咀香园饼家首创,最初的杏仁饼是选用绿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状的饼,在饼中间夹一块糖腌猪肉,经烘烤后制成绿豆饼。杏仁饼也以它的外形而得名,现在经过改良,己变成圆饼状。
[编辑] 旅游
参见中山十景。
元朝,香山县令王天祥召集文人墨客第一次评选出了「香山八景」,他们是阜峰文笔、石岐晚渡、长洲烟雨、金鼓朝阳、南台秋月、金紫岩溜、天池芰荷、浮虚春涛。历经几百年之后,现在只剩阜峰文笔仍成为一景,其余七景都已不复旧观了。
1985年和1998年,中山市政府连续进行了两次“中山十景”的评选活动,目前的中山十景为:中山故居、老街新韵、兴中缀绵、仁山玉宇、五桂雄峰、温泉碧苑、阜峰文笔、长江叠翠、紫岭鸣嘤、菊城金瓣,“中山十景”包含了中山旅游景点的精华。
“中山十景”中的“中山故居”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居,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中国國內外的华人前来瞻仰。中山故居位於南朗镇翠亨村,由孙中山先生親自設計建成。1986年起被中国国务院定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此地己开辟成以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中山十景”中的“老街新韵”是指石岐区的孙文西路,是一条从隋唐开始建立、共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街。现存的这些老建筑多半建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多是歸國华侨所建,建筑风格是欧式殖民地建筑风格与岭南骑楼风格的混合体,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南洋风格建筑”。1997年开始,政府对孙文西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使其焕然一新,成为如今中山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
除了中山十景之外,中山还有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它们是岐江公园、中山城、岭南水乡、詹园、横门海上庄园、广丰村旅游区、泉林山庄、卓旗山庄、逍遥谷等。
[编辑] 城市荣誉
中山市凭着城市绿化率高、环境卫生状况良好、治安稳定等条件,近几年陆续荣获联合国和中国政府的一些城市荣誉,在绿化、环境、卫生、城市建设、治安等方面的成绩位于中国城市的前列。以下是中山市在1990年代以后所获得的主要城市荣誉的列表:
城市荣誉 | 获奖时间 | 颁奖机构 |
---|---|---|
全国地级市十佳卫生城市 | 1992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卫会 |
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 199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 199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家科技部 |
国家卫生城市 | 1995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爱卫会 |
国家园林城市 | 199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联合国人居奖 | 1997年 |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 |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 199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总局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200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
全国畅通工程模范城市 | 2001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建设部 |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长安杯” | 2005年 | 中共中央综治委 |
全国文明城市 | 2005年 | 中共中央文明委 |
[编辑] 著名人物
中山市是一个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近代以来涌现了一大批名人,以下列举一些各领域的杰出人物:
- 孙中山(1866年—1925年),香山县南朗翠亨村人。建立中华民国,废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体制,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被中国人尊称为“国父”或“革命先行者”。
- 唐绍仪(1859年—1938年),香山县人(今珠海唐家镇),中华民国建国时任国务总理。
- 阮玲玉(1910年—1935年),香山县南朗左步头村人。中国默片时代著名女演员,代表作《神女》。
- 容国团(1937年—1968年),中山县人。男子乒乓球运动员,195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
- 苏曼殊(1884年—1918年),香山县人。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翻译家,後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
- 方成(1918年生),香山县人。当代漫画家,现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 孙科(1891年—1973年),孙中山之子。1947至1948年曾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长、行政院长等职。
- 杨仙逸(1891年—1923年),香山县北台村人。1922年曾任航空局局长,1923年制成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架军用飞机。
- 王云五(1888年—1979年),香山人。1920年代主理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财政部长,期间推出金圆券。
- 陆皓东(1868年—1895年),香山人。广州起义的发动者之一,青天白日旗的设计者。
- 郑观应(1842年—1921年),香山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世居澳门,被誉称为“澳门之子”。
- 容闳(1828年—1912年),香山人(今珠海市南屏镇)。1854年在美国的大学留学毕业,被誉为“中国留学第一人”。
- 萧友梅(1884年—1940年),香山人。留德博士,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编辑] 友好城市
[编辑] 注释
- ↑ 陈雪芬、方英恩:《香山“十八间”盛景重现中山》,南方日报,2006年1月17日。
- ↑ 林晓东,余启沃:《中山市地貌特征及发育过程》,《热带地理》,1989年3月。
- ^ 3.0 3.1 3.2 陈世清,陈锡沐,陈红跃,许冲勇:《中山市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6月。
- ↑ 方维廷:《协调与和谐:一种均衡式发展模式的探索》,《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影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336页。ISBN 7-218-05251-7
- ^ 5.0 5.1 5.2 5.3 中山统计局:《2005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山统计信息网,2006年4月30日。
- ↑ 倪鹏飞主编:《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ISBN 7-80190-997-6
- ↑ 陈莉莉,刘秀莲,欧昶梨,关燕芳:《中山市人口变动与可持续发展》,中山统计信息网。
- ^ 8.0 8.1 中山市统计局:《中山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山统计信息网,2006年3月27日。
- ↑ 崔国潮:《发展·进步·和谐》,《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影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97页。ISBN 7-218-05251-7
- ↑ 明剑:《民间中山:曲艺社发烧友》,《南方都市报》,2004年7月22日。
[编辑] 参考文献
- 胡波:《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香山买办》,《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影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 甘建波:《香山钩沉》,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2004年8月。
- 陈雪芬、方英恩:《香山“十八间”盛景重现中山》,《南方日报》,2006年1月17日。
- 林晓东,余启沃:《中山市地貌特征及发育过程》,《热带地理》,1989年3月。
- 陈世清,陈锡沐,陈红跃,许冲勇:《中山市自然保护区规划》,《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1年6月。
- 中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山年鉴(2004)》。
- 中山统计局:《2005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山统计信息网,2006年4月30日。
- 倪鹏飞主编:《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ISBN 7-80190-997-6
- 方维廷:《协调与和谐:一种均衡式发展模式的探索》,《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影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 中山市人民政府:《2006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中山政府之窗。
- 胡波:《香山文化的现代诠释》,《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影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 崔国潮:《发展·进步·和谐》,《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影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 陈莉莉,刘秀莲,欧昶梨,关燕芳:《中山市人口变动与可持续发展》,中山统计信息网。
- 中山市统计局:《中山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山统计信息网,2006年3月27日。
- 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全国港口集箱吞吐2005年9月前十名》。
- 萧凤霞:《传统的循环再生》,《香山文化:历史投影与现实影像》,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ISBN 7-218-05251-7
[编辑] 外部链接
- 中山政府网,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行政区划 (省会:广州市)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中山市行政区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