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科学首先指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经扩展、引用至社会、思维等领域,如社会科学。它涵盖两方面含义:
- 致力于揭示自然真象而对自然作理由充分的观察或研究。这一观察通常指可通过必要的方法进行的,或能通过科学方法(英語:Scientific method)——一套用以评价经验知识的程序而进行的。
- 通过这样的研究而获得的有组织体系的知识。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年),科学被解释为:
-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 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
科学知识指覆盖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的运作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尤其指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过的。科学知识極度依赖逻辑。
不过,有人认为,从神学角度看,科学是神学,包括佛学、道学、玄学等超自然领域在三维空间内法则的通俗化、公式化表达。[來源請求]
目录 |
[编辑] 科學一詞的來歷
英文中,科學(scienc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scientia,意為「知識」、「學問」。在中文裡,科學一詞是外來詞,最初譯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識是科學。明末清初,來華的歐洲耶穌會傳教士熊明遇的《格致草》、湯若望的《坤輿格致》等書的名稱就使用了「格致」一詞。在鴉片戰爭以後,依舊沿用這一稱謂。中日甲午戰爭以前出版的許多科學書籍多冠以「格致」或「格物」之名。許多人認為,最早使用「科學」一詞的學者大概是康有為。他出版的《日本書目志》中就列舉了《科學入門》、《科學之原理》等書目。也有許多人認為「科學」一詞是從日本傳入的。辛亥革命時期,中國人使用「科學」一詞的頻率逐漸增多,出現了「科學」與「格致」兩詞並存的局面。在新文化運動時又稱為「賽先生」(英文「science」的音譯)。在中華民國時期,通過中國科學社的科學傳播活動,「科學」一詞才取代「格致」。
[编辑] 科学的方法
[编辑] 科学与哲学
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实验完整地证明出的真理。是指以培根倡导的实证主义,伽利略为实践先驱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获取关于世界的系统知识的研究。分为以自然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社会科学。与艺术,哲学,宗教,文学等相区别。现代科学,还包括以人类思维存在为对象的思维科学。
对于科学的核心特征或者说所谓科学精神,随着人类的进步,有不同的观点,目前一般认为科学具有如下特征:
- 可证伪:这是来自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他认为科学的理论不应当在一切情况下都成立,必须存在一个错误的可能(即,当某种情况出现时,就可以说明科学理论是错误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证伪的现象来验证科学理论的正确与可靠。
- 存在一个适用范围:也就是说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
- 普遍必然性: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也必须回到实践,它必须能够解释其适用范围内的已知的所有事实。
科学还可以分为从理论和应用等多个层次。
在与社会进步的相互作用中,科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得到不断加强,科学体系本身也不断壮大,它对人类历史的重大影响日趋显著。
另见科学哲学
[编辑] 在中国
在中国大陆,教科书上一般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或称为理科)社会科学(或称为文科)。而诸如心理学、哲学(有别于科学)在中国(尤其是大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概念被认为存在划分不清、界限模糊的情况。因而“科学”一词常被不正确地使用。这个现象一定程度上与近代汉语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的自身使用界定模糊有关。理工此字也只有在中國適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
[编辑] 科学历史
[编辑] 科学领域
[编辑] 科学与技术
[编辑] 参看
- 理工
- 科学普及
- 伪科学
- 科学学
- 科学哲学
- 科学社会学
- 科學史
- 科学主义
- 科学文艺
- 科学实验
- 科学革命
- 科学归纳法
- 科学演绎法
- 科学理论
- 科学预见
- 科学模型
- 科学共同体
- 科学观察
- 科学分类
- 科学发现
- 大科学
- 科技
[编辑] 参考文献
- 史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科学观初探,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8/32/class001800001/hwz181595.htm 2001年11月6日
- 袁方文、柯晓莉,我们崇尚科学的什么?,http://guancha.gmw.cn/2003-11/031126/03112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