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外省人,相對於“本省人”的稱呼,本身为“中性词”,籠統而言屬於概念模糊的中文辭彙。然而「外省人」在台灣具有特定含義,即對人群(族群)的基本歸類,並帶有政治性。本條目是討論台灣的「外省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它國家及地域,外省人或未必具有特定意涵,或可以另有所指。譬如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省份地域對人群模糊性歸類,可以指本人非本省出生、本人先輩非本省出生、本人成長或長期居住非本省等条件來歸類,依照自身和周圍人的主觀願望而定,屬於人際關係的範疇。
目录 |
[编辑] 緣起與稱謂
在台灣的族群分類上,「外省人」被用來指1945年二戰結束後,特別是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失敗而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大陸人,與台灣本省人相對。戰後日本軍民返回日本,台灣原有住民六百萬,中國各省移軍民移入約兩百萬,佔台灣全體居民的四分之一。目前「外省人」人數因與本省各民族通婚而難以判定(下詳),一般認為約佔台灣現有人口的15%。
為避免「外省人」給人的非正面印象,有人曾建議用較廣意的「新住民」一詞,代替「外省人」。但是此議仍無法將「外省人」與近期大量移居台灣的東南亞、大陸配偶相區別,且在「原住民」與「新住民」之間來台之移民,也無法在此「原--新」二元語境下得到較好定位。是故此一概念雖容易衍生問題,仍無適當替代詞彙。
另有人提出「滯台中國人」等用語,皆未成為社會共識與主流。
前行政院長游錫堃曾提及「華裔台灣人」概念,但華裔台灣人這觀念是在台灣漢人的同義詞,華裔台灣人也包含鶴佬、客家兩族群,並非只包含外省人。
[编辑] 語言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外省人使用國語與各省方言,而本省的汉族人則使用閩南話和客家话。遷台後國民政府禁止在正式場合使用方言(如學校、政府、法院、軍隊),造成部份“外省人”在語言上具有優勢,而此則影響了求職升學的機會。但是也有外省人认为,对于从大陆南方地区(比如江浙地区)来台的外省人来说,学习国语的难度并不比台湾人低。不過由於國語的普及,現在這種差異性逐減趨少。
目前可能有相反的趨勢出現,即「外省」的口音腔調在台灣某些場合、領域成為不利使用者的因素,例如政治認同的隱喻標籤、與「中國因素」的牽連等等。台灣網路文化存在一種局部現象,稱此種腔調的使用者為華客。
另有些因職務需要(如醫生)而須接觸只諳鶴佬語的本省人,使得鶴佬語能力被列入求職時的要求。
在若干政黨與家族企業式的大型公司行號,領導和高級主管只用鶴佬語,使用華語(普通話、北京話、國語)被認為政治上是不正確的。
[编辑] 社會處境
在1937年後的四川和1949年后的台灣,由於中央政府遷移以及其他各省各界人士特別是精英人士紛紛匯集該省,因而“外省人”對這一地區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特別顯著的貢獻。但由於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始終認為臺灣衹是反攻大陸前之臨時跳板,所以安置問題並不重視,今日仍有許多外省人居於簡陋之日治時期民宅。
國民黨對於高級官員有相當的照顧,對於外省平民並沒有特別的照顧,但國民黨政權遷台的初期數十年,政府高級官員以外省人為主、公務員也有分省錄取制度(造成省籍是台灣者難以考上公務員);再加上國民黨政權破壞本土文化、二二八事件屠殺台灣精英及國民黨在台的不當政策(因此抵銷外省精英對台灣發展的貢獻)。因此造成台灣本省人對國民黨的普遍不滿,而台灣人對國民黨的不滿有時候也會投射在外省人身上,加深了外省人在台的困境。
昔日外省人的職業以軍公教為多,部份居住於眷村。時至今日,過去國民黨的眷村政策仍影響現今社會,使得部分外省人與較早遷台的閩南人、客家人在語言文化等方面有隔閡。來台定居的外省移民後來多在台灣結婚生子,與鶴佬人、客家人、原住民通婚普遍,但其子女即便出生在台灣,仍被視為「外省人」,或稱為外省人第二代。一般而言,結婚兩方若男方為外省人,子女即被視為是外省人。但若男方是鶴佬人,子女一般被視為是台灣人。至於外省女性與原住民、客家人男性的通婚子女,其定位在台灣並無共識。
隨著時代推移以及對台灣本土認同的上升,有人認為省籍隔闔正逐漸縮小。但一份2007年的民調顯示,57%的台灣住民認為省籍問題仍「十分嚴重」。
[编辑] 台灣的省籍問題
雖然在政治理念上「省籍意識」常被提出,但是因為省籍隔閡所造成的群眾大規模流血衝突,在二二八事件之後的臺灣可說是不曾發生,但偶發的政治事件仍時有所聞。
戒嚴時期外省籍菁英階層在政治、政黨、軍事、藝文、媒體等領域的優勢,雖然在1990年代之後逐漸淡化,但還是存在。而台灣意識主張者仍指出,威權時期強制推廣的國語政策與中國意識,仍使「外省人」繼續享有與其人口比例不相稱的文化優勢,影響國家資源分配的公正,妨礙台灣國家正常化的發展。
近年來去中國化(脫漢化)運動隨著台灣正名運動而日益深化,儘管「外省人」在政壇上層的絕對數量銳減,但許多泛綠人士會對外省人的投票行為不滿(外省人支持泛藍比例極高),也擔憂泛藍支持者的中國認同會變成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政經影響力的擴大,外省族群整體的語言、文化等等表現所象徵的「中國因素」被部分台獨支持者視為與「中國」有各種可疑的聯繫,對台灣主體意識和新/正常國家的建設可能構成威脅。因此,當代台灣政治發展與大眾的生活經驗中,省籍、族群因素/想像仍繼續發揮著巨大作用,且與兩岸關係/統獨議題密不可分。
[编辑] 金馬的省籍問題
目前中華民國憲法有效統轄地區除台灣省外,尚有福建省連江縣之一部,以及福建省金門縣之全部。台灣之本省人一般亦視此兩處之民眾為外省人。此有歷史經驗、語言和政治因素三大原因:
- 金門縣與連江縣馬祖列島在清朝統治時期即屬福建巡撫管轄,甲午戰爭亦未曾隨台割讓日本,故不曾經歷日本治理與現代化。金馬兩地與台灣同歸中華民國所轄,僅是1945年以後的事,且繼續劃歸福建省政府,該省政府目前仍設於金門縣。故兩地與台灣的歷史經驗和對中國觀念存在很大的差異。
- 連江縣位居閩江口,近福州,語言是福州話,與台灣主體民族使用的鶴佬語(由閩南語發展而來)完全不同。而金門縣雖同屬閩南語區域,但其閩南語係廈門腔,與經過日治時期之後的台灣鶴佬語也有詞彙、語音上的多種差異。故所以兩地在語言上與台灣本島主體族群鶴佬人也不相同。
- 金馬兩地由於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州軍區(現裁併入南京军区)壓力,自1950年代以來長期受戰地政務制約,無法正常發展民政民生,作為「前哨」,對台灣本島有其特殊感想。所幸國民政府大批駐軍挹注消費,使金馬經濟尚稱穩定。自解嚴與金馬裁軍後,雖然台灣政府採取增設金門國家公園、開放小三通、島內民眾觀光等措施,但金馬經濟不見起色。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廈門經濟特區與福州之日趨繁榮,兩地民選首長希望台灣政府能採取更多有效措施挹注,故而台金兩地政治紛爭時有所聞。金馬兩地從未選出泛藍勢力以外之縣長、鄉鎮長、立法委員。而若干泛綠人士亦曾認為,金馬與「福建省政府」等在政治經濟上都是台灣的負擔,且人口稀少下,仍能各選出一席立法委員席次,幾為泛藍之萬年選區。未來或可劃為「非戰區」或使其「自決」,並將其國會名額適當消減。
金馬被視為「外省」的觀念,也獲得金馬人士與台灣本島其他外省人的認同。因此在金馬與台灣本島間,也存在「省籍問題」的緊張。此問題因為該兩縣地緣隔離、人口較少,才未造成嚴重衝突。
[编辑] 各界人物
[编辑] 政治
外交
- 胡志強:台中市長,原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國民大會代表、新聞局長。(吉林)
- 蔣孝嚴:蔣經國之子,立法委員、原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浙江)
- 錢復:錢思亮之子,前監察院長、原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浙江)
- 沈昌煥:前外交部長、總統府秘書長。(已故)()
- 周書楷:前外交部長。(已故)(湖北)
- 楊西崑:前外交部副部長,有「非洲先生」之稱。(已故)()
- 葉公超:前外交部長、駐美大使。(已故)(廣東)
- 蔣廷黻:前駐聯合國大使、駐美大使。(已故)(湖南)
財經
- 李國鼎:經濟學家,原中華民國財政部長、經濟部長、總統府資政。(已故)(江蘇)
- 孫運璿: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經濟部長、交通部長。(已故)(山東)
- 王建煊:原財政部長、立法委員、新黨領袖。(安徽)
- 王作榮:經濟學家,前監察院長、經濟部長。(湖北)
- 趙耀東:前中國鋼鐵公司董事長、前經建會主委。(上海)
- 嚴家淦:前中華民國總統、前行政院長。(已故)(江蘇)
- 俞國華:前行政院長、前中央銀行總裁。(已故)(浙江)
- 尹仲容:前經濟部長、台灣銀行董事長。(已故)(湖南)
- 林全:財政學家,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前財政部長。(江蘇)
- 陳履安:陳誠之子、前監察院長、前國防部長、經濟部長。(浙江)
國防
- 郝柏村:前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蘇)
- 唐飛:原行政院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江蘇)
- 許歷農:前總政治作戰部主任、新黨大老。(安徽)
- 陳誠:前中華民國副總統、行政院長。(已故)(浙江)
民意代表
- 李敖:作家、立法委員。(黑龍江)
- 段宜康:前立法委員、前民主進步黨新潮流系召集人。(江蘇)
- 李慶華:李煥之子,立法委員。(湖北)
- 費希平:民主進步黨發起人之一,原第一屆立法委員。因反對台獨而退黨。(遼寧)
地方首長、政黨領袖、官員
- 馬英九:前台北市長、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原法務部長、。(湖南)
- 宋楚瑜:親民黨主席、前台灣省長。(湖南)
- 郝龍斌:郝柏村之子,台北市長,前環保署長、立法委員。(江蘇)
- 郁慕明:原立法委員,新黨主席。(上海)
- 趙少康:原環保署長、立法委員。新黨領袖。飛碟電台董事長。(河北)
- 谷正綱: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理事長,素有「反共鐵人」之稱。(已故)(貴州)
- 李煥:前行政院長、教育部長、中國電視公司董事長。(湖北)
- 馬永成:前總統府副秘書長。(福建)
- 梁文傑:前民主進步黨中央政策會副執行長。(浙江)
其他
- 雷震:知名政論家,《自由中國》雜誌創辦人,自由民主改革推動者。(已故)(浙江)
- 鄭南榕:台獨運動支持者,為抗議政府壓制言論自由,自焚而死。(已故)(福建福州)
- 傅正:與雷震一同創辦《自由中國》雜誌,民主進步黨發起人之一。(已故)(江蘇)
- 連方瑀:連戰夫人。(江蘇)
- 邵曉鈴:胡志強夫人。(江蘇)
- 蔣方智怡:蔣孝勇夫人,國民黨中常委。(浙江)
[编辑] 軍事
- 彭孟緝:二二八事件時任高雄要塞司令。陸軍一級上將、原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已故)(湖北)
- 周至柔:前台灣省主席。空軍一級上將。(已故)(浙江)
- 王昇:前總政戰部主任,劉少康辦公室主任。(已故)(江西)
- 顧祝同:陸軍一級上將。(已故)(江蘇)
- 何應欽:陸軍一級上將。(已故)(貴州)
- 蔣仲苓:前國防部長,陸軍一級上將。(浙江)
- 孫立人:前總統府參軍長、陸軍總司令。(已故)(安徽)
- 張學良:張作霖之子,奉系軍閥領袖,西安事變發動者。(已故)(遼寧)
[编辑] 企業
- 郭台銘:鴻海精密董事長。(山西)
- 郭台強:郭台銘之弟,台灣總商會理事長。
- 辜嚴倬雲:台泥集團創辦人、原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夫人,近代思想家嚴復孫女、中華民國全國婦聯總會董事長。(福建)
- 苗豐強:神通電腦董事長。()
- 徐旭東:遠東紡織集團總裁,太平洋崇光百貨、遠傳電信、遠東百貨集團、亞東水泥負責人。(上海)
- 殷琪:台灣高速鐵路集團(台灣高鐵)董事長、大陸工程公司董事長。(浙江)
- 張忠謀:台積電董事長。(浙江)
- 曹興誠:聯電董事長。(山東)
- 沈慶京:京華城董事長、威京集團董事長、國民黨中常委。(福建)
- 林百里:廣達電腦董事長。(上海)
[编辑] 演藝
電視
- 蔡康永:知名作家、主持人。(上海)
- 徐乃麟:知名主持人、歌手。(安徽)
- 徐熙媛:又稱「大S」,台灣知名演藝人員。(山東)
- 徐熙娣:又稱「小S」,台灣知名演藝人員。(山東)
- 柳瀚雅:又稱「阿雅」,台灣知名演藝人員。(江蘇)
- 賈靜雯:台灣知名演藝人員。(天津)
- 張小燕:知名電視演員。()
- 王偉忠:台灣知名電視製作人。()
- 陳為民:台灣知名演藝人員。(江西)
- 洪勝德:又稱「洪都拉斯」,台灣知名演藝人員。(江西)
- 賈永捷:台灣知名主持人。(安徽)
- 胡晴雯:台灣知名演藝人員。(福建)
- 陳建州:台灣知名主持人。(廣東)
- 張菲:台灣知名主持人。(安徽)
- 邰智源:台灣知名演藝人員。(湖南)
- 歸亞蕾:台灣知名電視演員。(湖南)
電影
- 郎雄:知名電影演員,作品有《喜宴》、《推手》。(已故)(江蘇)
- 林青霞:知名電影演員,作品有《八百壯士》、《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山東)
- 張艾嘉:知名導演、電影演員、歌手。(山西)
- 秦漢:知名電影演員,父親為孫元良將軍。(四川)
- 孫越:知名電影演員,晚年積極從事公益活動。(浙江)
歌手
- 鄧麗君:知名歌手。(已故)(河北)
- 侯德健:台灣知名民歌作曲家,曾參與六四事件在天安門廣場的運動。(四川)
- 王夢麟:台灣知名民歌手。(江西)
- 徐懷鈺:台灣知名歌手。(浙江)
- 王傑:台灣著名歌手。(陜西)
- 費玉清:張菲之弟,知名歌手。(安徽)
- 任賢齊:台灣知名歌手。(湖北)
- 范曉萱:台灣知名歌手。(廣西)
- 陶喆:陶大偉之子,台灣知名歌手。(上海)
- 潘瑋柏:台灣知名歌手。(上海)
[编辑] 藝文
- 白先勇:原國民政府一級上將白崇禧(已故)之子、知名作家。(廣西)
- 柏楊:本名郭衣洞,知名作家,自由運動先行者,中華民國總統府資政。(河南)
- 李安:知名導演,作品有《斷背山》、《臥虎藏龍》、《喜宴》、《綠巨人浩克》、《理性與感性》、《推手》。(江西)
- 劉俠:知名作家,筆名杏林子。殘障福利工作者,原總統府國策顧問。(已故)(陜西)
- 龍應台:知名作家,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湖南)
- 朱天文:知名作家,朱天心之姊。(山東)
- 朱天心:知名作家,朱天文之妹。(山東)
- 余光中:知名作家。(福建)
- 侯孝賢:知名導演,作品有《悲情城市》、《兒子的大玩偶》、《戀戀風塵》、《童年往事》。(廣東)
- 琦君:知名作家。(浙江)
- 溥心畬:知名書法家,滿清皇族。(北京)
- 梁實秋:知名作家,專精於研究莎士比亞文學。(已故)(北京)
- 陳之藩:知名作家。(河北)
- 鄭愁予:知名作家,鄭成功後裔。(河北)
- 夏志清:知名作家。(上海)
- 吳魯芹:知名作家。(已故)(上海)
- 古龍:知名作家,以武俠小說聞名。(江西)
- 瓊瑤:知名作家。(湖南)
[编辑] 學術
- 傅斯年:知名學者,原台灣大學校長。(已故)(山東)
- 胡適:知名學者,原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已故)(安徽)
- 吳大猷,知名物理學家,原中央研究院院長。(已故)(廣東)
- 殷海光,台灣大學教授,戰後台灣早期民主思想教育家。 (已故)
- 辛志平:前新竹中學校長。(已故)(廣東)
- 沈君山:前清華大學校長。(浙江)
- 許倬雲:中央研究院院士。()
- 羅家倫:前中央大學校長,國史館館長。(已故)(浙江)
- 錢思亮:前台灣大學校長。(已故)(浙江)
- 錢穆:一代國學大師,著有《國史大綱》等書。(已故)(江蘇)
[编辑] 其他社會各界
- 李師科:台灣犯罪史上第一位“搶銀行”的退伍老兵。
- 陳啟禮:台灣知名幫派竹聯幫幫主,因涉及作家命案江南案而知名。(江蘇)
- 吳敦:台灣知名幫派竹聯幫成員,因涉及作家命案江南案而知名,現主要從事電影工作。()
- 趙士強:運動員。原台灣棒球國家代表隊隊員,指定打擊。(浙江)
- 朱邦復:倉頡輸入法發明人,致力電腦中文化有極大貢獻。(湖北)
媒體
- 傅達仁:中華民國知名體育主播。()
- 盛竹如:台灣第一位新聞主播。()
- 王惕吾:聯合報創辦人,原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有「一代報皇」之稱。(已故)()
- 王效蘭:王惕吾之女,現聯合報老闆。()
- 余紀忠:中國時報創辦人,原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已故)()
- 李濤:前TVBS電視台總經理,原中華電視台記者。()
- 周玉蔻:原聯合報記者、飛碟電台著名主持人。2006年曾獲台灣團結聯盟提名參選台北市長,於11月被開除黨籍。(山東)
[编辑] 相關條目
台湾族群 |